龚煜汉
作品数: 59被引量:382H指数:13
  • 所属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在地区:四川省 凉山州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

相关作者

王启兴
作品数:69被引量:430H指数:14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HIV 哨点监测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 彝族
廖强
作品数:86被引量:462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HIV 哨点监测 艾滋病 彝族 艾滋病病毒
王科
作品数:41被引量:276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HIV 艾滋病 哨点监测 艾滋病病毒 彝族
王菊
作品数:66被引量:391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哨点监测 抗病毒治疗 HIV 艾滋病病毒
余刚
作品数:66被引量:419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哨点监测 艾滋病病毒 HIV 抗病毒治疗
2004年凉山州性病艾滋病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2005年
韩越华龚煜汉马名驹马兆瑾肖林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9
2015年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探讨其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选取凉山州2008-2013年期间诊断的艾滋病患者,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感染、发病、治疗、死亡等相关信息,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8 321例艾滋病患者确诊艾滋病年龄范围18 - 87.5岁,平均(34.2±9.8)岁,死亡3 021例,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患者3 721例.研究对象总病死率由2008年的43.9/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20.7/100人年,治疗组病死率由2008年的27.3/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5.1/100人年,未治疗组病死率维持在45.0/100人年至50.8/100人年;治疗比例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8%上升到2013年的54.5%.所有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1个月,其中未治疗组为18.4个月;所有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确诊艾滋病年龄以及感染HIV途径有关(P<0.05),未接受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治疗者的5.78倍,但与性别、民族无关(P>0.05);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性别、确诊艾滋病时年龄、民族、感染HIV途径、确诊艾滋病时CD4+T细胞计数、治疗基线CD4+T细胞计数和基线贫血有关(P<0.05);未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主要与确诊艾滋病年龄有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治疗时机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提示加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与监测、及早发现和确证艾滋病患者、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是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邓玲刘中夫张石则豆智慧王启兴马烨龚煜汉余刚王菊俞海亮苗逢雨
关键词:艾滋病病死率抗病毒治疗回顾性队列研究
2009-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暗娼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和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2]),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因此,通过对该地区设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掌握当地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动态和流行因素。现将凉山彝族自治州2009-2015年国家规定的监测期(4-6月)内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肖琳翟雯雯杨淑娟王启兴余刚边绍勇廖强姚永娜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凉山州2003~2004年HIV/AIDS的综合监测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各类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的感染情况及高危行为,和其流行现状和趋势。方法:按照艾滋病行为和血清学监测方案的操作程序及调查方法对全州吸毒者、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孕产妇进行行为及血清学监测。结果:2 2 2 7例吸毒者艾滋病感染率为15 5 % (346人) ,吸毒者共用针具率为13 1% ;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感染率为0 8% (3人) ,只有5 1 1%的CSW (女性性商业工作者)在每次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都使用安全套;孕产妇监测中2 0 0 4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结论:我州HIV感染途径主要还是静脉吸毒共用针具及性乱,女性商业性性行为者性行为将在艾滋病向普通人群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应当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等。
毛光玉龚煜汉张建华韩越华毛木呷栾荣生
凉山州2011-2014年女性艾滋病报告病例中新发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2011-2014年凉山州彝族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情况,分析传播途径,探讨女性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县市卫生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数据,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进行新发感染检测,计算凉山州女性新发感染率,采用趋势χ~2检验和二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新发感染情况。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接受HIV检测的女性中共发现新近感染者1 246例。各年新发感染率[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1(0.18~0.24)%、0.28(0.25~0.31)%、0.43(0.38~0.47)%和0.46(0.41~0.51)%。女性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1.22%)、已婚者(65.14%)、小学以下文化水平(62.48%)、农民(76.41%)为主。4年间经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的百分比分别为31.54%、46.40%、63.45%、80.62%,呈显著上升趋势(χ~2=154.737,P〈0.005)。非固定性伴的性行为发生率同样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7.89%、71.43%、78.57%、79.27%(χ~2=13.467,P〈0.005)。结论凉山州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经性接触传播成为最主要感染方式,艾滋病疫情亟待有效控制。
余刚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廖强南磊肖琳龚煜汉刘子贤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女性艾滋病病毒
2006-2012年凉山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凉山州2006-2012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工作进展,为完善凉山州艾滋病检测服务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按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凉山州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量分别为47576、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和679 256例,共计2 141 541例;检出HIV阳性数各年分别为747、576、4653、4 262、5 466、3 848和3 790例,共计23 349例;各年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2.73%、4.10%、1.72%、1.72%、0.54%和0.56%,呈下降趋势。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HIV检测人数占总检测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0.89%,上升到2012年的39.33%,检出HIV阳性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的0.87%到23.83%;各级疾控机构HIV检测人数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00%下降到2012的22.44%,但2012年HIV阳性检出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仍达65.15%。2006-2012年,凉山州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血站各年平均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6%,0.17%,0.42%,0.15%和0.03%。结论凉山州艾滋病检测覆盖面逐渐扩大,检出HIV阳性数不断增加;自愿咨询检测仍将是主要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
王启兴龚煜汉南磊廖强肖琳边仕超马兆瑾王科王菊李洋亚余刚张广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四川省凉山州2011-2014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传播途径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该州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数据,通过HIV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样本中的新发感染者,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经注射吸毒传播的比例,由2011年56.9%(190/334)降至2014年33.2%(248/747),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由2011年37.1%(124/334)升至2014年58.5%(437/747),母婴传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6%(2/334)、2.8%(18/634)、3.5%(29/818)和1.6%(12/747)。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6.5%(222/334)、58.5%(371/634)、58.6%(479/818)和59.2%(442/747);已婚人群占多数,未婚人群所占比例由2011年14.4%(48/334)升至2014年27.6%(206/747);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2.9%(210/334)、62.3%(395/634)、60.0%(491/818)和86.5%(646/747)。结论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应继续关注吸毒人群的干预,同时加大力度倡导并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王启兴张素华杨淑娟廖强余刚姚永娜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人服用复方新诺明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14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AIDS)病人服用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现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方法在凉山州抽取3个县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AIDS病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相关认知及医疗服务现况等,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413名病人,年龄中位数为37岁(IQR:32-42岁),以男性(69.98%)、彝族(86.68%)、农民(86.20%)为主。有21.55%(89/413)的调查对象报告服用过复方新诺明;医生推荐[比值比(OR)=578.2,95%可信区间(CI):121.6-5841.8]、上过学(OR=6.9,95%CI:1.9-25.2)、病人感知到用药的益处(OR=4.0,95%CI:1.3-12.0)是促进复方新诺明使用的主要因素。结论凉山州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使用率较低,应鼓励医生向病人推荐使用复方新诺明的益处和用药知识,进一步提高病人对复方新诺明益处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病人病死率。
俞海亮龚煜汉马烨张彤东吉木子石宋本莉苗逢雨张石则叶少东王启兴刘中夫
关键词:复方新诺明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影响因素
彝汉两民族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的监测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两民族暗娼社会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方法按照国家级HIV哨点监测方案对凉山州的暗娼人群进行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结果在调查的964名暗娼中,汉族和彝族分别占68.8%和31.2%。与汉族暗娼相比,彝族暗娼年龄偏小,文化程度较低,无固定性伴者较多,流动性大,主要分布在街头、路边小店等低档场所。暗娼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0.9%,彝族(83.7%)低于汉族(94.1%),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和干预服务。暗娼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80.4%,彝族(68.2%)低于汉族(85.9%),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民族、干预服务和HIV检测。HIV、梅毒、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39%、3.42%和1.66%。结论彝族暗娼感染HIV的风险远远超过汉族,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
罗淇王启兴南磊许濒月龚煜汉周颖尹碧波王科栾荣生
关键词:暗娼HIV民族影响因素
四川省凉山州2004至2012年美沙酮受治者队列基本情况及随访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美沙酮门诊受治者的基本情况和随访情况,为凉山地区开展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凉山州1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中所有参加过治疗的9 013例受治者为研究对象,将信息系统中的受治者一般情况、既往吸毒行为和随访情况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 013例受治者以彝族男性农民为主,平均年龄(31.17±7.42)岁,84.25%的受治者分布在20~39岁年龄组;已婚有配偶者占73.65%,其次是未婚占21.28%;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44.20%),其次是初中和文盲,高中级以上学历者少。美沙酮门诊受治者首次吸毒年龄(25.12±7.63)岁,美沙酮门诊受治者报告的首次吸毒时间主要为1991年至2011年,2007年至2008年报告例数最多。参加治疗前,99.06%受治者使用的毒品为海洛因,其中47.84%有注射史,36.51%共用注射器,47.70%的人曾经戒过毒。美沙酮门诊受治者6、12、24、36、48、60、7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45.41%、18.75%、8.98%、3.92%、0.96%、0.28%、0.02%。影响6个月随访率的因素很多,年龄越大(OR=1.20),女性(OR=1.34),已婚有配偶(OR=1.17),文化程度为初、高中(OR=1.31,1.54),民族为汉族(OR=1.28),曾经戒过毒(OR=1.35)的受治者6个月随访率较高;职业为农民(OR=0.80)、首次吸毒年龄为高年龄组的(OR=0.85)和不与父母/亲属同住(OR=0.56)的受治者随访率低。结论凉山地区吸毒人群低龄化低素质化严重,也影响了美沙酮门诊队列各时间段的随访率,需加强当地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王启兴宋秀霞龚煜汉杨爱辉廖强南磊聂世娇周艺彪姜庆五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毒品滥用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