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兴
作品数: 69被引量:430H指数:14
  • 所属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在地区:四川省 凉山州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

相关作者

龚煜汉
作品数:59被引量:382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HIV 哨点监测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廖强
作品数:86被引量:462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HIV 哨点监测 艾滋病 彝族 艾滋病病毒
王科
作品数:41被引量:276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HIV 艾滋病 哨点监测 艾滋病病毒 彝族
王菊
作品数:66被引量:391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哨点监测 抗病毒治疗 HIV 艾滋病病毒
余刚
作品数:66被引量:419H指数:13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艾滋病 哨点监测 艾滋病病毒 HIV 抗病毒治疗
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9
2015年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探讨其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选取凉山州2008-2013年期间诊断的艾滋病患者,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感染、发病、治疗、死亡等相关信息,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8 321例艾滋病患者确诊艾滋病年龄范围18 - 87.5岁,平均(34.2±9.8)岁,死亡3 021例,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患者3 721例.研究对象总病死率由2008年的43.9/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20.7/100人年,治疗组病死率由2008年的27.3/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5.1/100人年,未治疗组病死率维持在45.0/100人年至50.8/100人年;治疗比例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8%上升到2013年的54.5%.所有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1个月,其中未治疗组为18.4个月;所有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确诊艾滋病年龄以及感染HIV途径有关(P<0.05),未接受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治疗者的5.78倍,但与性别、民族无关(P>0.05);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性别、确诊艾滋病时年龄、民族、感染HIV途径、确诊艾滋病时CD4+T细胞计数、治疗基线CD4+T细胞计数和基线贫血有关(P<0.05);未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主要与确诊艾滋病年龄有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治疗时机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提示加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与监测、及早发现和确证艾滋病患者、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是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邓玲刘中夫张石则豆智慧王启兴马烨龚煜汉余刚王菊俞海亮苗逢雨
关键词:艾滋病病死率抗病毒治疗回顾性队列研究
2010-2013年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2010 2013年间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探讨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每年在同一时间、哨点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检测结果,并调查其艾滋病知晓率、注射毒品、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结果 2010 2013年,凉山州各哨点吸毒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最高的越西哨点平均达到94.5%。除甘洛(χ2=6.269,P=0.099)、西昌(χ2=7.413,P=0.067)外,吸毒人群的共用针具比例在凉山州的哨点有所降低。除美姑县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略有所下降(χ2=19.166,P<0.01),HIV感染率在其他不同哨点不同年度的变化不一。结论 20102013年凉山州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趋势进入平稳持续阶段,该人群中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应提高防病意识,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干预工作。
朱言蹊龚煜汉王启兴王科廖强王菊余刚尹碧波李洋亚刘中夫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吸毒者
凉山州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采取定性访谈的方式,于2008年10-11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AIDS病人及其家属各20名、社区相关人员30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凉山州HIV/AIDS病人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饮食结构单一化,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且数量不足。同时当地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很低,针对HIV/AIDS病人的护理和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妨碍了对HIV/AIDS病人在饮食习惯和营养搭配上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家属和病人自身严重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结论应加大社区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对HIV/AIDS病人的饮食习惯的科学指导和及时管理,以降低其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
刘倩萍马志凌王启兴祝军玲宋本莉卫大英秦光明张灵麟郝春曹学义何丽阮玉华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营养
凉山州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比较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德昌、宁南、布拖3个县作为社区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彝族和其他民族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11-2016年凉山州3个哨点县,共监测社区哨点人群共14 198人,其中彝族共4 149人(29.22%),检出HIV抗体阳性197例,阳性检出率为4.75%;汉族及其他民族共10 049例(70.78%),检出HIV阳性30例,阳性检出率为0.30%。在彝族人群中,有吸毒史[比值比(OR)=6.69,95%可信区间(CI):4.23,10.56],高危临时性行为(OR=1.72,95%CI:1.03,2.87)和寡居(OR=2.03,95%CI:1.10,3.75)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均较高。而女性与男性相比(OR=0.62,95%CI:0.45,0.85),小学(OR=0.52,95%CI:0.36,0.74)、初中(OR=0.48,95%CI:0.25,0.94)、高中及以上(OR=0.27,95%CI:0.08,0.85)与文盲相比,感染HIV的风险均较低。在汉族人群中,有吸毒史能增加HIV感染的风险(OR=26.11,95%CI:5.70,119.72)。结论凉山州彝族比汉族及其他民族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彝族的性观念和习俗及较低的教育程度,成为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杨淑娟翟雯雯吉克春农王启兴廖强余刚肖琳姚永娜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彝族艾滋病
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5-2012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凉山州5 263例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5 263例研究对象中,819例(15.6%)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接受抗病毒治疗2 782例(52.9%).平均生存时间为126.7(117.1 ~136.2)个月,1、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78.8%、54.2%、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感染途径、诊断时的病程、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年龄在50岁以下(与< 15岁者相比:HR=0.141,95%CI:0.036~0.551;与15~49岁者相比:HR=0.343,95%CI:0.241 ~0.489)、诊断时病程为HIV感染阶段(HR=0.554,95%CI:0.432 ~0.709)、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HR=0.347,95%CI:0.274 ~0.439)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HR=3.478,95% CI:2.943 ~4.112)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结论 诊断时的年龄、所处的病程、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艾滋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龚煜汉王启兴廖强余刚尹碧波南磊边绍勇王科王菊李洋亚张广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影响因素
一起误食毒蕈豹斑毒伞引起的食物中毒被引量:4
2008年
王启兴罗大蓉杨志宏张兴友
关键词:食物中毒毒蕈
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基于BED捕获酶联免疫法估算HIV-1新发感染率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 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HIV感染情况及新发感染率。方法 收集凉山州2011-2013年每年医疗机构HIV监测人数分别为412 608例、393 699例及443 025例,用酶联免疫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样本数量分别为4 480、3 999及4 719份,再应用BED捕获酶联免疫法(BED-CEIA)进一步检测,排除HIV-1既往阳性样本,得出新发感染所占比例,进而估算每年的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凉山州2011-2013年HIV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09%、1.02%和1.07%,新发感染率(95% CI)分别为0.34(0.32~0.37)%、0.62(0.58~0.66)%和0.61(0.57~0.65)%。2011-2013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4.24%(433/674)、59.22%(504/851)和58.37%(495/848);彝族分别为84.72%(571/674)、94.59%(805/851)和84.20%(714/848);已婚人群分别为61.57%(415/674)、61.45%(523/851)和60.50%(513/848),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0.24%(406/674)、61.57%(524/851)和60.03%(509/848)。结论 HIV新发感染率比感染率更能反映艾滋病的流行状况,研究结果提示凉山州艾滋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需加大防控力度。
赵庆革龚煜汉廖强余刚王科王菊尹碧波杨淑娟张建新梁鹏艳王启兴
关键词:艾滋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4年15~24岁人群HIV新发感染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15~24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新发感染率及新发感染情况,了解该人群HIV的流行状况和趋势。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机构病历报告汇总的所有15~24岁接受HIV检测的个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出的HIV抗体阳性样本数,排除既往阳性样本后,再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感染样本数,进而估算各年的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所有医疗机构共检测出15~24岁HIV新发感染者574例,占全部新发感染者的18.40%(574/3120)。各年新发感染率分别为0.40%、0.49%、0.61%和0.59%。HIV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4.08%)、未婚(45.30%)、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66.38%)、农民(77.18%)和无业(3.48%)的个体居多。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是凉山州青少年人群感染HIV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性接触传播的比例呈现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趋势χ~2=74.80,P<0.05)。结论凉山州青少年人群HIV感染形势严峻,通过性传播途径的HIV新发感染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新发感染率呈现增长,青少年人群的主要HIV新发感染者为彝族、文化程度低、职业大多为农民和无业者。
杨淑娟王启兴姚永娜张素华廖强龚煜汉余刚王科张建新王菊尹碧波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四川省凉山州HIV耐药毒株流行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HIV耐药株的流行现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0年8—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凉山州7个县(市)317名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治疗数据,同时采集血样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vL)和耐药基因型突变检测。结果调查对象VL〈1000copy/ml的比例为73.50%(233/317);CD4^+T淋巴细胞数中位数(M)为329cell/μl,总耐药率为8.20%(26/317)。84名病毒抑制失败的患者中,总耐药率为30.95%(26/84)。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28.57%(24/84)、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8.33%(7/84)、对蛋白酶类药物耐药率为1.19%(1/8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耐药发生的因素有通过静脉吸毒感染(AOR=3.37,95%CI:1.06~10.66,P=O.0390)、调查前无原因的慢性腹泻〉1个月(AOR=8.38,95%CI:1.87~37.69,P=0.0055)、CD4^+T淋巴细胞数〈200cell/μl(AOR=3.48,95%CI:1.29~9.39,P=0.0139)和来自布拖县(AOR=17.68,95%CI:4.97—62.86,P〈0.0001)。22名耐药的患者85.00%集中在布拖县,通过布拖县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发现民族为彝族(AOR=17.35,95%CI:2.01~149.73,P=0.0095)、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AOR=O.18,95%CI:0.08~0.42,P〈0.0001)、婚姻状况为已婚或同居(AOR=8.17,95%CI:2.35~28.39,P=0.001)、近1个月按要求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的比例≥90.00%(AOR=O.05,95%CI:0.02~0.13,P〈0.0001)与耐药的产生有相关性。结论凉山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获得较好效果。不同地区耐药率差异较大。需要重视静脉吸毒人群耐药预防,并强化依从性教育和监督。
王启兴王霞陈彬马志凌梁姝廖玲洁马名驹卫大英秦光明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毒抗病毒治疗静脉吸毒者耐药
一起有毒牛肝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调查一起婚宴聚餐后胃肠炎暴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或干预措施。方法该次胃肠炎暴发病例的定义为2012年3月5日婚宴参加者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症状者。从470名参加宴席者中随机选取140名,通过电话访谈,询问发病情况及食物暴露情况。对参加晚宴的140人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计算各种食物的危险性。采集剩余食物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集剩余未烹调的牛肝菌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做形态学鉴定。结果140人中有85人患病(罹患率61%)。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89%)、呕吐(94%)、腹痛(53%)和腹泻(51%)。参加3月5日晚宴者中,食用牛肝菌的罹患率(69%)高于不食用者的罹患率(18%)(RR=3.8,95%CI:1.5~9.2)。其余各种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剩余菜品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均阴性。菌类形态学鉴定显示共有7种牛肝菌,其中3种有毒。牛肝菌购自某商店门市部,而后者收购于周边县村民手中。结论该次中毒系由于混入有毒牛肝菌所致。建议在蘑菇采摘地区加强针对相关人员的科普宣传及提高收购部门识别毒蘑菇的能力,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孙亚军袁伟刘伦光张丽杰施国庆王启兴
关键词:蘑菇中毒食源性疾病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