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雨
-

-

- 所属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赵秀海

- 作品数:252被引量:2,087H指数:25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油松林
- 范春雨

- 作品数:33被引量:109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 样地 生境异质性
- 王娟

- 作品数:35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雌雄异株 针阔混交林 鼠李 物种 树种
- 夏富才

- 作品数:71被引量:51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
- 研究主题:角尺度 生物量分配 混交度 阔叶红松林 群落结构
- 汪金松

- 作品数:29被引量:42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模拟氮沉降 油松林 氮沉降 土壤呼吸 油松人工林
- 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了性别、树木大小及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对雌雄异株树种黄连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黄连木径向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树木大小对黄连木径向生长影响显著(P<0.05),且不同径级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速率不同,径级10~15cm黄连木雌树径向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雄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一定共性,即均与当年3月的月均最低温度,当年11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度和当年5月的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当年5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黄连木雌雄植株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雌株径向生长与当年1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黄连木雄树径向生长与当年4月的月均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月的平均温度、月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 赵亚洲高露双张春雨马钦彦
- 关键词:雌雄异株黄连木径向生长
- 阔叶红松林功能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阐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理论价值,同时能够为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为目标的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然而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蛟河30 hm^(2)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植物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用于表征生物多样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以及植被数量效应对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影响。【结果】(1)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功能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增量,提高缓生−保守型性状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而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同样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森林固碳能力。(2)研究结果同时验证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和植被数量效应假说,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13%的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以及36%的森林碳增量的变化。【结论】碳储量和碳增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反映和直接体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表明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的关系格局是多种生态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郝珉辉代莹岳庆敏范春雨张春雨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储量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38
- 2009年
-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阔叶红松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运用均匀度理论对不同径阶大小的林木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径阶林木的分布状态为集群分布,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2)阔叶红松林的格局分布为集群分布,这主要受到了演替阶段和林分年龄的影响。3)3种方法在格局不太明显的种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
- 王蕾张春雨赵秀海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均匀度角尺度
- “互联网+”背景下“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改进--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被引量:10
- 2020年
- "森林生态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着程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程考核缺少科学性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紧密融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基于"互联网+"背景,探索了"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构建教学共同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三是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四是利用网络后台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有75%的学生能够主动上台分享他们的学术观点,演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期末试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提高了对"森林生态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对热点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 周志勇侯继华张春雨康峰峰
-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
-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2
- 2009年
- 原始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西部地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经采伐干扰或火烧破坏后形成大面积次生林。参照CTFS(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技术规范,于2005~2007年,在长白山地区典型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椴树红松林内各建立了5.2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初步分析了森林监测样地的群落组成和种群结构,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次生杨桦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2种,20949株活个体,隶属于13科21属。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1个种,14725株活个体,隶属于12科20属。椴树红松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20个种,12062株活个体,隶属于11科13属。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及椴树红松林中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为24.74、32.07和56.64m2.hm–2。紫椴(Tilia amurensis)是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的重要组成树种,其重要值、胸高断面积在3个森林监测样地内均居于前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ana)重要值和胸高断面积在次生杨桦林内均处于优势地位,而在椴树红松林内优势地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顶级树种所取代。次生杨桦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中,红松、色木槭(Acer mono)、臭松(Abies nephrolepis)、鱼鳞松(Picea jezoensis)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而椴树红松林内,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则呈单峰分布,色木槭、臭松和鱼鳞松呈倒J型分布。g(r)分析表明长白山森林监测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在同种个体周围(r≤4m)达到最大,随着距离增加,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次生林中树种空间格局的环境解释量较高,而椴树红松林中环境因子对树种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较差。
- 张春雨赵秀海赵亚洲
- 关键词:径级结构环境解释
- 局域生态过程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群落相似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局域生态过程对群落构建的相对作用,对解释和预测植被对干扰的响应,理解群落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3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中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标记和长期监测,并根据地形将样地划分为不同生境类型。通过零模型构建生境间和生境内随机分布群落,分别计算实际群落和随机群落的相似度,比较实际群落相似度和随机群落相似度的差异,分析生境异质性和生境内空间隔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具体验证以下4个假设:1)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与实际群落相似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2)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与实际群落相似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3)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与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4)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与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的差值表示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大小,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与实际群落相似度的差值表示生境内空间隔离作用的大小,二者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实际群落的相似度与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生境异质性和生境内空间隔离共同对群落构建具有极显著作用;实际群落的相似度与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生境内空间隔离单独作用极显著;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与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生境异质性单独作用极显著;生境间随机群落相似度与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的差值和生境内随机群落相似度与实际群落相似度的差值具有极显著差异,且前者小于后者,表明生境内空间隔离对群落构建的作用极显著高于生境异质性。【结论】在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群落构建过程中,生境异质性作用和生境内空间隔离共同影响群落�
- 谭凌照范春雨张春雨赵秀海
- 关键词:生境异质性T检验
- 北京百花山森林群落的结构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0
- 2007年
- 该文采用点--四分法结合分层盖度估计方法测定了百花山几种森林群落的结构多样性,构建了结构多样性的指标,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林分尺度的结构多样性可以采用垂直结构复杂性指标和水平结构异质性指标来表示.结构多样性指标和常用群落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说明,结构多样性指数与树高多样性和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能很好地解释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不同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计算结果表明,处于演替后期的辽东栎天然林比演替初期的白桦林有较高的结构多样性;不同树种的人工林结构发育速度不同,抚育往往能增大人工林水平结构异质性而减少垂直结构复杂性.
- 郑景明赵秀海张春雨
- 关键词:抚育
-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的空间关联格局被引量:11
- 2017年
- 以吉林蛟河21.12hm2(660m×320m)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4年森林生长观测数据,研究树木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其生境影响机制。在样地生境型划分结果的基础上,采用Ripley's L(r)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标记相关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生境型3:1—5m)、蒙古栎(生境型3:1—3m)、胡桃楸(生境型2:1—2m;生境型3:1—7m)、黄檗(生境型2:1—3m;生境型4:1—5m)、水曲柳(生境型3:1—2m;生境型4:1—2m)、瘤枝卫矛(生境型2:1—15m)在特定生境和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但空间格局仍以聚集性分布为主;其余10个物种则在全部0—30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春榆、毛榛、色木槭、瘤枝卫矛和千金榆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正相关格局;暴马丁香、胡桃楸、裂叶榆、瘤枝卫矛、水曲柳、紫椴、糠椴、毛榛、色木槭和白牛槭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负相关格局;红松、黄檗、蒙古栎和簇毛槭的径向生长在全部尺度上均未检测到显著的空间关联格局。因此,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不同,树种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明显的生境依赖性。
- 郝珉辉张忠辉赵珊珊张春雨赵秀海
- 关键词:径向生长
-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数量组成及其时间动态被引量:11
- 2016年
- 为了解蛟河地区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特征及其年际动态,以及影响幼苗数量的生态学过程,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在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通过2012–2014年连续3年的幼苗监测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高度级结构及其年际动态进行了分析,并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幼苗数量与林分类型、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及林冠开阔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下幼苗层主要木本植物的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林分中差异不大,并与样地内主要树种组成保持着一定相似性,但幼苗重要值排序在年际间和不同演替阶段稍有波动。(2)3个样地内幼苗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都主要集中在5–20 cm高度级之间,之后随高度级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幼苗个体数量减少更快。表明与种间竞争相比,物种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在幼苗更新过程中的作用。(3)5个主要树种的幼苗数量都与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还呈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表明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也会影响幼苗的数量和分布。该文间接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对温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幼苗数量组成的影响。
- 闫琰张新娜姚杰张春雨赵秀海
- 关键词:演替阶段生态位
- 改变C源输入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2年
- 2010年生长季,采用不同处理(去凋切根、去除凋落物、对照、切除根系、加倍凋落物)研究土壤C源输入方式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及5 cm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C源输入对土壤温度产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土壤湿度和土壤呼吸速率产生的差异显著(P<0.05)。整个观测期去凋切根、去凋、对照、切根及加倍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54,1.71,2.71,2.47!mol m-2s-1和3.39!mol m-2s-1。相比对照样方土壤呼吸,去凋切根处理使油松人工林整个观测期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44.27±2.3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36.03±2.64)%;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10.76±3.26)%,但试验初期切除根系表现为增加土壤呼吸,6月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使土壤呼吸增加25.91%和0.29%,此后,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如果排除6月和7月的数据,则切除根系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降低21.90%;加倍凋落物使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21.01±3.21)%。去凋切根、去凋、切根和加倍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1.75,1.65,2.32和3.10,四者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对照样方土壤呼吸的Q10值为2.23。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1),而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双变量模型均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拟合方程的R2值范围为0.49—0.83。
- 汪金松赵秀海张春雨康峰峰尚宝山池青俊
-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Q10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