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作品数:14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 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 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关键词:稠油 成藏机理 勘探潜力 油源分析 成藏过程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2023年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通过油源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层系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5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分别为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古近系Yabus组断块稠油油藏和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白垩系Galhak组上倾尖灭岩性稠油油藏、基岩潜山裂缝稠油油藏。②新近系Jimidi组稠油油藏成因为次生型,具有远源断层-不整合面运移的成藏特征,为构造-岩性油藏,Gandool,Dabass和Jammam等地区是有利的稠油聚集区。③古近系Yabus组稠油油藏为次生型成因,其中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勘探潜力有限,断块稠油油藏具有远源断层-砂体阶梯式运移的成藏特征,盆缘Jammam断阶带是稠油勘探的有利区带。④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为原生型成因,主要受控于近源未熟—低熟烃源岩,凹陷斜坡高部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地层-岩性稠油油藏发育的主要相带。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关键词:稠油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南苏丹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8 2021年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盆缘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表征了各源—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坳陷基岩岩石类型为前寒武系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Jimidi组沉积时期发育3个一级汇水单元,存在V型、U型、W型下切谷型以及断槽型四种搬运通道类型。②研究区可划分出3个源—汇系统,其中西北部Kaka—Ruman源汇系统为典型的斜坡型源—汇耦合模式,汇水区发育面积约600 km^(2)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的Gandool—Wengi源—汇系统和西南部的Tean—Ruman West源—汇系统具有断裂坡折型源—汇系统的特征,盆内分别发育面积约400 km^(2)和112 km^(2)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③研究区源—汇系统要素定量分析显示,湖盆坳陷期盆内沉积物总量与源区汇水面积、地形高差、搬运通道截面积密切相关,汇水单元面积是决定沉积体系规模的首要影响因素,汇水单元面积大,则易于形成大规模沉积体系。该研究成果可预测Melut盆地Ruman地区Jimidi组的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杨丽莎 陈彬滔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关键词:新近系 坳陷湖盆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被引量:10 2018年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陈彬滔 史忠生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2022年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2期规模较大的翘倾抬升;白垩纪末期的翘倾抬升有利于潜山周缘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古近纪末期的翘倾抬升导致潜山暴露,先期成藏的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弱,围绕Ruman潜山形成晚期成藏型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以及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二者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薛罗 马轮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关键词:排烃史 稠油油藏 印尼J区块基岩岩性常规测井识别方法 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近年来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但该区基岩岩性类型在平面上复杂多变,且钻井取芯资料少,因此如何明确基岩储层形成的优势岩性和开展平面上的储层岩性有利区预测成为现阶段的首要难题。针对上述问题,通... 郑茜 郭维华 李忠春 王磊 王荣华关键词:基岩 岩性识别 测井响应特征 文献传递 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气藏高产稳产地质规律及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史忠生 王天奇 方乐华 白洁 何巍巍 李娟 马凤良 贾义蓉 薛罗 马轮 陈彬滔 韩乾凤 王磊 苏玉平 刘雄志 针对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空间归位不准、不同岩溶带内油气差异高效成藏的关键因素不明、缝洞型油藏预测难度大的科学问题开展攻关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及关键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进展,有效解决了强非均质性碳酸...关键词:关键词:油气勘探 碳酸盐岩油气藏 地质规律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5 2021年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陈彬滔 于兴河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关键词:岩性油气藏 基于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流体检测技术与应用 依靠地震振幅解释以及AVO分析技术的储层流体检测目前仍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有效的流体属性因子有助于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并降低流体识别的风险。当前基于地震振幅解释的孔隙流体检测以及岩性识别技术在特定储层条... 王磊 徐中华 雷明 何巍巍 史忠生关键词:流体检测 泊松比 文献传递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2024年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陈彬滔 马轮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关键词:白垩系 扇三角洲 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