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6 被引量:20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城市
  • 1篇一体化
  • 1篇中国高新技术...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适宜性
  • 1篇碳排放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能源
  • 1篇能源结构
  • 1篇能源消耗
  • 1篇能源效率
  • 1篇资源型
  • 1篇资源型城市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可持续发展测...
  • 1篇高新技术产业
  • 1篇ESDA
  • 1篇长三角
  • 1篇城市土地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蚌埠学院
  • 1篇江苏省土地勘...

作者

  • 6篇张伟
  • 5篇段学军
  • 2篇张伟
  • 2篇张维阳
  • 2篇叶磊
  • 1篇严长清
  • 1篇戚晓明
  • 1篇于露
  • 1篇田方
  • 1篇陆效平
  • 1篇金志丰

传媒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背景下的人口优化布局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人口问题是制约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人口快速集聚,近年来出现了中心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生态环境敏感区受到挤占、后发地区人口集聚动力不足等问题。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出发,合理布局该区域的人口,已经成为该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统计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多种模型对本区人口规模与增长、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人口预测与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布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优化增长区、快速增长区、较快增长区、限制增长区等人口增长类型区。
段学军张伟张伟
关键词:一体化长三角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运用AHP-熵权法、马尔科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31个空间单元2000、2005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中各省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差距在2000~2005与2005~2010年两时期中均不断扩大,尤以前一时期更甚,数据说明高水平的省份发展速度快于低水平省份,高水平省份才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省区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虽然整体上均在不断发展,但是区域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2)发展水平指数处于高水平、较高水平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水平省区向中西部除陕西以外的省区集聚的趋势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空间相关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基础、经济、政策等传统因子在初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产业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及政策环境的完善,传统因素的影响逐渐扁平化,而集聚、人力资本等新兴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断加强,区位因素的作用一直很明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相吻合.
杨清可段学军张伟叶磊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ESDA
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对比分析——以无锡市与包头市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以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包头市与无锡市为代表进行对比,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探究两种类型城市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①两种类型城市经济发展同碳排放量协同增长,碳排放效率逐年减小,离绝对减排的目标相差较远。新型工业城市具有高GDP低碳排放的特点,且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传统资源型城市具有低GDP高碳排放的特点,碳排放强度、减排空间和潜力均大于前者,且碳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大的潜力。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能源结构调整收效不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量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一直保持高位。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提升,是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张维阳段学军于露张伟张伟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消耗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资源型城市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城市为例被引量:152
2014年
针对已有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忽视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负效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非期望产出模型SBM-undesirable,并选择长三角地区16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定量调整。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能够避免传统DEA模型径向角度选择所带来的缺陷,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比传统模型更具有清晰的刻画功能。在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平均效率呈"凹"字形波动趋势,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存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在研究期内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②从效率分解变化看,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具有明显变动幅度,整体上利用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③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除2006年外均呈现不均衡特征,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苏中的南通、泰州及浙北的舟山、台州等市效率偏低,整体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化特征明显;④通过对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非DEA有效城市的分析,发现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和环境负外部效应产出过多等情况,优化要素配置能力、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增加单位土地有效产出是改善利用效率的现实路径。
杨清可段学军叶磊张伟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太仓市村镇土地规模利用
2014年
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村镇土地资源无序利用和产出低下等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利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意义重大。在创新土地规模利用概念的基础上,将农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纳入村镇土地范围,从村镇土地"集中、集聚、集约、集效"4个方面构建村镇土地规模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太仓市2010年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太仓市村镇土地利用已初具基本规模利用状态,但农地破碎化和居民点散乱依然严重,农用地规模利用有待加强,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建成区和港区周边村镇需加强农地破碎化整治,而面积较大村镇则需加强农村居民点的集中整理,并提出土地规模利用调控对策。
金志丰陆效平张伟严长清
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与演化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化区域,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指数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通过细分城市发展模式并利用演化树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演化进程。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接近,城市之间系统内部协调性差距较大,子系统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较为一致,而与环境状况趋异;以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和三产结构可以将长三角地区城市聚类为4种具有不同现状特点和发展轨迹的城市发展模式,归属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轨迹不同,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变化最为剧烈,发展与协调并重是关键;苏中、浙中地区等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寻求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是其首要任务。
张伟段学军段学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