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强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杂交
  • 2篇育性
  • 2篇普通小麦
  • 2篇基因
  • 1篇蛋白亚基
  • 1篇低分子量谷蛋...
  • 1篇性基因
  • 1篇雄穗
  • 1篇亚基
  • 1篇隐性基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玉米
  • 1篇玉米杂交
  • 1篇玉米杂交种
  • 1篇育性变化
  • 1篇育种
  • 1篇育种材料
  • 1篇杂交种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林科学...

作者

  • 8篇王强
  • 5篇宋亚珍
  • 2篇牛娜
  • 2篇雷国材
  • 2篇耿东梅
  • 2篇王军卫
  • 2篇陈天佑
  • 2篇马守才
  • 2篇张改生
  • 2篇路明
  • 1篇刘宏伟
  • 1篇罗淑平
  • 1篇侯立江
  • 1篇卢碧霞
  • 1篇徐虹
  • 1篇李得孝
  • 1篇员海燕
  • 1篇戴开军
  • 1篇贾志宽
  • 1篇邢宏宜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因芯片分析杀雄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基因差异表达被引量:4
2013年
为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更好地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SQ-1诱导的西农558生理型雄性不育的花药为试验材料,以未经SQ-1处理的西农558的花药为对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两者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基因运用半定量PCR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55 052个转录本中,两材料间差异表达的转录本有2 052条,其中1 294个基因表达上调,758个基因表达下调.功能分类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毒性物质响应、逆境响应、多糖代谢及信号转导等重要生命过程.为验证芯片数据的可信性,利用cDNA半定量PCR法对11个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Ta.116,Ta.5629,TaAffx.122333,Ta.30726,Ta.13682,Ta.4057,Ta.4101,Ta.4139,Ta.11957,Ta.25934,Ta.27552)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无论是上调表达的还是下调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模式都与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的一致.这些基因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
董剑刘迎团刘宏伟王小利宋亚珍王强牛娜马守才张改生徐虹王军卫
关键词:小麦化学杂交剂基因芯片
小麦花粉离体萌发培养体系的筛选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准确检测小麦花粉活性,以5个常规小麦品种为材料,4种花粉离体萌发培养体系为候选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体系花粉萌发率差异,从而找到最佳的小麦花粉离体萌发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小麦成熟花粉在20%蔗糖+10%PEG4000+40 mg/L H3BO3+3×10-3mol/L Ca(NO3)2+10 mg/L VB1中28℃培养30 min,通过镜检观察,可诱导萌发频率高达90%以上。同时,经过K型小麦不育系、保持系和F1材料的鉴定,表明上述培养基适合于小麦花粉离体萌发,能够准确检测小麦花粉活性。
侯立江宋瑜龙牛娜马守才宋亚珍王强张改生王军卫
关键词:小麦花粉粒离体萌发花粉管
普通小麦PTS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被引量:22
2003年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育性遗传为核基因控制。同时 ,F2 代育性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结实率 70 %为界划分可育与不育及半不育时 ,出现 3∶ 1的分离比 ,因此认为 PTS系的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 (修饰 )
宋亚珍陈天佑雷国材耿东梅王强路明
关键词:普通小麦核基因控制育性变化微效基因
不同熟性陆地棉杂种优势研究
2004年
通过陆地棉早、中、中晚不同熟性品种杂交,研究不同熟性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表现及其遗传效应,探讨早熟、高产、优质相结合的组合类型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陆地棉品种间早×中和中×中组配方式不论早熟性还是产量和纤维品质都有较强杂种优势,陆地棉早×早在早熟性上有更多超亲组合,但是产量和品质性状不及其他组配方式,而早×中晚、中×中晚和中晚×中晚虽然也有早熟性超亲组合,但总体生育期要比早×中、中×中长,产量和品质性状不及中×中和早×中。
卢碧霞曾慕衡邢宏宜王强
关键词:熟性陆地棉杂种优势
施用生物炭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2024年
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生物炭和提高农田土壤碳库储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施加生物炭对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以不施加生物炭为对照组,施加生物炭为试验组,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整合分析了不同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农田管理措施等因素下生物炭施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P <0.05),平均提高33.98%;当年均温在10~15℃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可显著提高48.05%(P <0.05),且不同年均温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 <0.01),年均降雨量对生物炭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应也有显著影响(P <0.05);在壤土上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较其他质地土壤极显著提高26.66%(P <0.01);随着施用生物炭pH的提高,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应越大,当生物炭pH> 10时平均可显著提高49.20%(P <0.05);在生物炭施用下,轮作相比于连作,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率为28.42%(P <0.01);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生物炭施用量而不是氮肥施用量。此外,试验农田土壤pH、耕地类型、生物炭制备来源和C/N比等因素均对生物炭施用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年均温10~15℃的壤土地区,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施加pH> 10的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的固碳效果最佳。
张楠海叶旭刘高祥崔楠张梦洁王强牛军凯贾志宽任小龙任小龙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有机碳农田土壤META分析
一种普通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种质初探被引量:8
2003年
在 8 3(1 ) - 44 3 Chun1 8 Bau Seri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发现PTS不育株 ,通过分期播种初步推断其不育与温度、光照生态因素有关。低温是造成其育性下降的主要因素 ,光长也影响其育性 ,短日照时其育性下降 ,长日照时育性上升。低温造成的育性下降不能通过光照时间的延长来补偿 。
宋亚珍雷国材耿东梅周桂莲王强陈天佑路明
关键词:小麦杂交组合分期播种育性
西农11号亲本穗分化规律及在制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通过对玉米杂交种西农 1 1号的亲本 WN11与西黄改进行的播期试验和雌、雄穗分化观察 ,掌握了两个自交系的穗分化及吐丝、散粉规律 ,明确了自交系 WN11雌雄不协调及西农 1 1号正、反交制种均需先播母本的内在原因 ,确定了西农 1 1号正、反交制种播期调节及花期预测的叶龄指标。
员海燕罗淑平王强李得孝张海成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制种花期预测雌穗雄穗
部分小麦育种材料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等位基因变异被引量:5
2006年
改进小麦LMW—GS分离技术,利用改良一步单向连续梯度SDS—PAGE技术分析40份具有较好品质、产量特性的小麦育种亲本材料的LMW—GS类型和组成形式。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谷蛋白亚基,在4.8%浓缩胶(pH6.8,C≡2.6%),12.0%~14.0%连续梯度分离胶浓度(pH8.8,C=1.3%),电流35mA,电泳330min后可以获得良好的LMW—GS分离效果。Glu-3位点出现11种变异类型、19种亚基组合形式。Glu—A3位点出现Glu—A3a、Glu—A3b、Glu—A3c、Glu—A3d4种类型,频率分别为40.0%、12.5%、10.0%、37.5%;Glu—B3位点出现7种亚基类型,其中Glu—B3d、Glu—B3b、Glu—B3j为主要类型,频率分别为40.0%、20.0%、12.5%。亚基组合形式Glu—A3a+Glu—B3d组合频率最高,频率为22.5%;9个亚基组合分别只在一个亲本出现,占分析材料总数22.5%。Glu—A3位点的遗传变异指数为0.6738,Glu—B3位点的遗传变异指数为0.8008,表明Glu-3位点遗传变异丰富。
戴开军高翔王强宋亚珍庄竟
关键词: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