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芘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混合载体,采取包埋法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培养基中的芘.在实验中分析了固定化载体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机械强度和传质系数的影响;绘制出固定化PW菌和游离菌降解芘的动力学曲线,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分析了pH值和温度对PW菌降解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好,机械强度提高;随着聚乙烯醇的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差,机械强度提高;在同样的条件下,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效果要优于游离菌;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最适pH为6.5~7.5,最适温度为30℃左右.
- 李强候光胜林爱军杨晓进魏连爽熊思
- 关键词:海藻酸钠聚乙烯醇
-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P1对芘降解的研究及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采用富集培养技术筛选芘降解微生物,得到一株纯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降解芘的细菌,命名为P1,经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研究了培养条件对P1降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对芘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1可以有效降解培养体系中的芘,在芘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p H为7,温度为30℃时,对芘的降解效果最好;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菌株P1对芘的降解速率大于单相反应系统,且降解率受到非水相类型和芘初始浓度的影响,其中以十一醇为有机相的双相反应系统较十二烷和硅油更能促进生物降解,5 d内降解率为78.8%。
- 田雪范鹏浩邹鹏李强赵越林爱军
- 关键词: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生物降解
- 烷基噻吩在MoS_2团簇上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Mo16S32团簇模型,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噻吩(TP)及一系列烷基噻吩类硫化物如2-甲基噻吩(2-MT)、3-甲基噻吩(3-MT)、2,3-二甲基噻吩(2,3-DMT)、2,4-二甲基噻吩(2,4-DMT)、2,5-二甲基噻吩(2,5-DMT)及3,4-二甲基噻吩(3,4-DMT)等在加氢脱硫催化剂MoS2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η1S吸附构型中,Mo16S32团簇对烷基噻吩吸附能力的顺序为2,5-DMT>2,4-DMT≈2,3-DMT>2-MT>3,4-DMT>3-MT>TP.通过键长、Mayer键级、Mulliken电荷分析可知,当噻吩环的2-或5-位不含甲基时,吸附能随硫原子电荷密度的增加而增大;2-或5-位含甲基时,甲基与团簇上相邻的Mo原子发生了弱的相互作用,使吸附能增大;虽然2,5-DMT的2-和5-位均含有甲基,但甲基离团簇上相邻的Mo较远,相互作用较小,吸附能较2,3-DMT和2,4-DMT增加的较少.文中还对各硫化物在MoS2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进行了讨论.
- 李怀雷李强丁勇张晓彤凌明利孙兆林宋丽娟
- 关键词:加氢脱硫密度泛函理论
-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甲基噻吩在硫化钼团簇上的吸附行为
- 2013年
-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噻吩和甲基噻吩在硫化钼团簇的不饱和钼上的吸附行为,考察甲基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吸附比垂直吸附更稳定;噻吩和甲基噻吩在Mo16S32团簇上的平行吸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3-二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3,4-二甲基噻吩>2,4-二甲基噻吩>噻吩>2-甲基噻吩>2,5-二甲基噻吩;噻吩上含有一个甲基时,甲基位于3位有利于吸附,位于2位不利于吸附;噻吩上含有两个甲基时,吸附能力随着两个甲基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通过键长、Mayer键级、Mulliken布局数分析可知,吸附后甲基噻吩环上C—S的键长增加、键级减弱,噻吩环上各原子杂化轨道上的电子流向Mo原子,Mo原子部分d轨道上的电子反馈到噻吩环的反键轨道,甲基噻吩得到活化,有利于后续的噻吩环加氢亲电反应。
- 凌明利李强张晓彤宋丽娟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苍白杆菌PW对芘的降解效果被引量:1
- 2015年
- 为降低PAHs对微生物的毒性,促进PAHs的降解,采用TPPB技术(two-phase patitioning bioreactor,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对芘进行降解,研究了不同有机相(硅油、十二烷、十一醇、癸烷、十六烷、十八烷)、ρ(芘)、φ(有机相)和扰动速率对芘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φ(有机相)为10.0%、ρ(芘)为100~1 000 mg/L时,T0(纯水相)及T1(水-硅油)、T2(水-癸烷)、T3(水-十二烷)、T4(水-十一醇)、T5(水-十六烷)和T6(水-十八烷)体系中芘的降解率分别为92.5%~13.9%、69.3%~20.1%、79.6%~23.3%、81.9%~26.9%、86.7%~28.1%、87.7%~34.1%、89.6%~27.4%.ρ(芘)较低时,TPPB抑制了芘的降解;ρ(芘)较高时,TPPB则能促进芘的降解.6种有机相中,十六烷对芘降解的促进效果最优.最优φ(有机相)的确定和ρ(芘)有关,ρ(芘)为200 mg/L时,最优φ(十八烷)、φ(十六烷)、φ(十一醇)分别为5.0%、2.5%和5.0%;ρ(芘)为1 000 mg/L时,其均为20.0%.液体扰动速率的提高能促进芘的降解,液体扰动速率为50~200 r/min时,T6和T5体系中的芘的降解率分别为50.1%~75.6%和54.1%~79.1%.研究显示,TPPB技术是一种潜在治理高浓度PAHs污染的有效途径,TPPB的优化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李强赵越田雪熊思卢晓维林爱军
- 关键词:降解
- 铜污染对玉米幼苗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Cu处理玉米幼苗,分析了Cu毒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和体内氧化损伤情况,并采用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玉米幼苗地上部分中Cu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加Cu处理明显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并引起肉眼可见的伤害.铜胁迫导致玉米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系统中酶活性的变化,在本研究的Cu处理质量浓度范围(5~160 mg/L)内,随着Cu质量浓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铜胁迫还会导致植物体内的氧化损伤,丙二醛含量随Cu处理质量浓度提高而增加.玉米幼苗累积的Cu在体内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分布,通过体内结合机制降低体内Cu的移动性是玉米幼苗抵抗Cu污染危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 熊思林爱军宋亮魏连爽李强
- 关键词:植物毒性CU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