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涛

作品数:20 被引量:100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5篇社会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教育
  • 4篇统筹
  • 4篇高考
  • 3篇异地高考
  • 3篇社会
  • 3篇城乡
  • 3篇城乡教育
  • 2篇学社
  • 2篇学术
  • 2篇议题
  • 2篇哲学社会
  • 2篇哲学社会科学
  • 2篇政策文本
  • 2篇中国哲学社会...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农村
  • 2篇农村教师
  • 2篇平庸
  • 2篇文本
  • 2篇文化

机构

  • 20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成都大学
  • 2篇纽约州立大学

作者

  • 20篇李涛
  • 11篇邬志辉
  • 2篇周兆海
  • 2篇邓泽军
  • 2篇李茜

传媒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学术界
  • 2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江淮论坛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素质教育大参...
  • 1篇评价与管理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城乡教育一体...
  • 1篇基础教育区域...

年份

  • 1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视阈下的“城乡治理论”建构被引量:22
2011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整体战略思路是统筹城乡教育公共治理式发展思维,其总体政治哲学是复合化的法理型软性教育公平政策导向。在此导向中,我们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检视中国三十年教育发展战略设计的路径谱系,理性实现中国教育公平危机的客观化祛魅,进而在深度剖析和评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指导蓝本《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厘清其纲要背后所隐藏的公平战略密码,防止学界和政界陷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本体、范式及方法论意义上的彩绘化误区中。在此基础上,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和治理手段入手,深度揭秘《规划纲要》背后所蕴藏的统筹治理思路,展开《规划纲要》视阈下的统筹城乡教育制度设计,努力推进中国教育公平从十年内的权利机会公平制度设计向过程治理式公平制度设计过渡,实现中国教育从单纯可量化的法规型硬性教育公平政策设计向复合化的法理型软性教育公平政策设计转型。
李涛邬志辉邓泽军
关键词:教育公平
流动的音符还是游弋的病毒?——城市资本文化建构中的底层知识青年
2011年
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被资本强势逻辑捆绑的时代主流话语中,文化被残忍地肢解成为了一个与资本、权力、地位等社会精英符号相同质的概念,在传统公共领域中曾被作为底层民众自发培育的草根生存型文化在由资本暴力控制的工业化和商品化消费型文化链辐射下,也注定走向了产业化的草根消费。由此,草根文化的关注主题不再是底层疾苦,而是更符合流行趋势和市场口味的庸俗文化(美其名曰"时尚文化")。
李涛
关键词:城市资本文化建构知识青年草根文化病毒音符
中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后亟待预防的三重风险被引量:11
2013年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利益群体主体分化的复杂性、利益诉求目标层次的复杂性、教育公平理论套用的复杂性、社会客观趋势判断的复杂性、道义责难与事实破解二元悖离的复杂性等方面,全面厘清这些复杂性需要对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彻底放开或有限度放开之后的风险予以考虑,这种理性化的考虑是为更合理的异地高考公共政策的精细化设计而生,而非拒绝放开异地高考公共政策的天然借口。
李涛邬志辉
关键词:异地高考公共政策
再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中的几项议题——兼对韩彩英教授、庞晓光副教授的回应被引量:1
2013年
我们合作撰写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1](以下简称《三论》)一文自2012年第1期发表于《学术界》以后,陆续或公开或私下收到诸多学界朋友们的反馈意见,这些褒贬不一的反馈性意见无疑对于笔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些反馈性的意见中,韩彩英教授所撰《反对学术虚无主义——驳李涛和邬志辉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论"》[2](以下简称"韩文")、庞晓光副教授所撰《也谈"学术"与"平庸"——与〈三论〉作者商榷》[3](以下简称"庞文")较具有代表性,两位学者在与笔者的商榷论文中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笔者在此深表谢意。但二位对《三论》的误读部分,笔者则有必要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批评""学术为什么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背后理据""重申学界‘无中心’和‘祛导向’的立论基点是‘方法论’层面绝非‘本体论’层面"三个维度来予以解释,并进一步推动该命题的深入思考。
李涛邬志辉
关键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批评平庸无中心
中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亟待预防的三重风险
2013年
2013年初,中国大多数省市陆续出台了“异地高考”公共政策。无论“异地高考”的开放是有限度的还是彻底性的,我们需要在找寻对策的同时,研究彻底放开或有限度放开之后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以便化解。
李涛邬志辉
关键词:公共政策高考
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文本被引量:11
2012年
农村教师津补贴是对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的经济补偿。我国许多农村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对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给予津补贴是公平正义的体现。从已经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107个地区来看,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支出渠道、经费承担等有许多不同。我国应以国家名义设立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使同等条件的艰苦边远学校的教师同贴;科学区分农村学校及所在市县的艰苦边远程度,大幅度提高津补贴标准;各级政府分类按比例承担相应经费,确保农村教师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委派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政策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邬志辉李涛周兆海
关键词:政策文本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被引量:7
2012年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的理论自由度与学术评价的学科专业化之间事实上陷入到了一对难以相互润合的制肘,而这种制肘客观上逐渐衍生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诸多新困惑,如学风规范等系列命题。面对这些新困惑,我们绝不能单纯寄望于依赖道德批判去单向抽象破题,而是要深入这些新困惑内部理性挖掘其潜在机理,进而剖析出其背后真实难点,以客观理性态度来具体纠偏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中的诸项困难,从而摈弃毫无意义的道德审判心理,走出学术批判中的伦理性思维左右困局。本文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中的三大关键词:"学术"、"学界"和"学者",与中国科学院李醒民教授提出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等论点展开商榷。
李涛邬志辉
关键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平庸
民众为何不再是知识的消费者?
2012年
知识生产从传统走过现代一直到当代,遵循着完全不同的加工逻辑,而这个加工逻辑变迁背后所深深折射的则是知识加工中的隐形专制逻辑与封闭主义:从知识生产的"个体生命性"到知识生产的"客体消费性"一直到知识生产的"自我周期性",知识加工被紧密地镶嵌在一套严密的社会控制链条之中。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源于兴趣和爱好,
李涛
关键词:知识生产消费者民众社会控制消费性生命性
中国“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的深层困局被引量:8
2013年
要求"异地高考"彻底开放的公共议题已在我国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推进"异地高考"改革却步履维艰。具体来说,我国十年来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客观演进加剧了"异地高考"彻底放开的紧迫性,但我国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和高校财政供给关系则导致"异地高考"公共政策彻底开放困难重重,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内部不同利益诉求的分化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异地高考"问题实质性破解的难度。因此,在疏通我国民间公共治理渠道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实现二者之间沟通的同步性与理解的有效性,几乎成为破解我国"异地高考"难题的唯一解决办法。
李涛邬志辉李茜
关键词:异地高考教育资源财政供给利益分化
“大师”的衰落:今日渐行渐远的中国“传说”——寻找穿透“屏蔽社会”的“思想望远镜”
2011年
伴随"中国模式"在世界舞台中的崛起,"双面中国"的形象也愈发在国人心中震荡:一方面,三十年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的经济成就令国人走出百年匮乏,作为人权内在前设结构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得以切实保障,国家形象建构与民族软势力输出成为几代国人复兴之路的时代强音;另一方面,自1840年以来饱受百年欺凌的古老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以自强,历经中西体用之争而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进而彻底引进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标志的西方学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事实上从未逃离西方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世俗化、文化合理化为特征的现代性轨道,由西方现代性梦想所形塑的青春中国,客观上注定今日中国学术亦步亦趋于西方主流而难有真正的思想原创,由此,遭受百年欺凌从而被迫打开国门进而全面学习异邦的历史事实会碎片状地浸染到今日国人深埋的民族自卑情感中,在学术精神图式中不免陷入深层矛盾,既呼唤今日中国出现自己独立的思想大师,进而以平等身资对话于把持世界话语与学术规范的西方,同时又不免无意识的以西方标准的中国化为依据而独断。今日中国大师之追问,事实上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问题所指而衍变为一种隐蔽的新中西之争,当然这个新争论内在地包纳了中国社会三十年中客观生长的诸多深层危机与弊病。
李涛
关键词:中国大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