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50 被引量:221H指数:11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9篇中毒
  • 27篇砷中毒
  • 15篇燃煤型
  • 13篇燃煤型砷中毒
  • 9篇中毒患者
  • 9篇砷中毒患者
  • 5篇毒性
  • 5篇脂质过氧化
  • 5篇小鼠
  • 5篇过氧
  • 5篇过氧化
  • 5篇肝脏
  • 4篇蛋白
  • 4篇毒性研究
  • 4篇鼠肝
  • 4篇皮肤
  • 4篇强化SOD刺...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肝损害

机构

  • 48篇贵阳医学院
  • 8篇解放军第44...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解放军44医...
  • 1篇解放军第44...

作者

  • 48篇李军
  • 41篇张爱华
  • 18篇杨光红
  • 14篇蒋宪瑶
  • 14篇黄晓欣
  • 10篇汪希兰
  • 9篇罗鹏
  • 8篇于春
  • 7篇张碧霞
  • 7篇杨大平
  • 6篇任渝江
  • 6篇何江
  • 6篇洪峰
  • 5篇徐玉艳
  • 5篇吴应宽
  • 4篇董学新
  • 4篇杨远菊
  • 4篇王荣
  • 4篇姚慧
  • 4篇岑笃才

传媒

  • 6篇贵阳医学院学...
  • 4篇中国地方病学...
  • 3篇癌变.畸变....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贵州医药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药理学与...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2篇毒理学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西南军医
  • 1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2010第五...
  • 1篇中华医学会地...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0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醛-三氯乙酸沉淀-凯氏定氮法测定牛奶中真蛋白质被引量:11
2015年
提出了一种有效去除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干扰的凯氏定氮法测定牛奶中真蛋白质的含量的方法。在5mL样品中加入甲醛3 mL,漩涡混匀1 min,于70℃水浴加热10 min后,加入150g·L-1三氯乙酸溶液5mL沉淀蛋白质,抽滤分离后,应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沉淀中的蛋白质含量。经配对t检验分析,本法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中蛋白质含量、与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牛奶中真蛋白质含量以及干扰试验中各干扰物添加组与对照组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被分离的滤液中干扰物的回收率在98.4%~100%之间。
徐纬聂四平李军胡勇杨顺远
关键词:凯氏定氮法蛋白质甲醛三氯乙酸牛奶
燃煤砷污染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进一步了解燃煤砷污染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远期影响,为燃煤型砷中毒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测定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变异情况,并比较1998年与2005年各项指标的变化。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M及补体C3、C4的含量。结果燃煤型砷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显著低对照组(P<0.01),1998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IgG和C4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燃煤砷污染所致人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改变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持久性损害,不仅可能是砷中毒的促发原因之一,还可能是该病病情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采取针对性提高免疫功能的防治策略有助于砷中毒的预防和干预。
李军张爱华赵转地张然张碧霞胡昭宇王丽芳朱筑霞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补体
竹荪提取液对砷中毒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探讨竹荪提取液有无对抗As_2O_3引起小鼠肝脏损害的作用。方法:通过As_2O_3建立砷中毒模型,研究了竹荪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LPO)水平及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结果:在亚急性动物实验中,砷中毒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巯基(-SH)、NO含量明显降低;而GST活性、MD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砷加竹荪(5,10 g)组与砷中毒模型相比,其总抗氧化能力及SOD、GSH-Px活力和-SH、NO含量增高,GST活性、MDA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竹荪提取液可能具有诱导体内抗氧化系统活性增强的作用,对As_2O_3所致的肝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罗鹏吴应宽蒋宪瑶李军杨光红
关键词:砷中毒脂质过氧化作用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转移酶小鼠竹荪
燃煤型污染砷中毒与肝损害关系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燃煤型污染砷中毒与肝损害的关系,为砷致肝损害的"三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内科、影像学、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方法对燃煤型污染砷中毒病区砷暴露人群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肝脏B超、病理形态学检查及血清学肝损害指标检测。结果砷暴露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主观症状;轻、中、重度组砷中毒患者的B超异常率分别为12%,34%和64%(P<0.01);砷中毒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以肝组织纤维增生改变最为明显。血清学检查发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20.42±11.10)U/L,羟脯氨酸(Hyp)(29.5±7.3)μg/mL,血清透明质酸(HA)(68.48±51.80)μg/L,轻、中、重度组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总胆汁酸(6.84±4.45)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49.71±28.50)U/L,Ⅲ型前胶原(92.01±43.77)μg/L和Ⅳ型胶原(89.33±14.41)μg/L,在中、重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STs、Hyp、HA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砷所致肝细胞损害及肝纤维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肝脏B超检查及选择性监测上述指标,对判断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及针对性治疗有实际意义。
杨大平张爱华李军杨光红黄晓欣董学新罗鹏张碧霞
关键词:砷中毒肝损害
实用性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目的探索实用性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实践。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实践'三三四'特色教学体系和'五模块'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平...
张爱华罗俊洪峰何江温小军李军王荣杨光红宋沈超汪希兰
关键词:公共卫生
文献传递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物质损伤变化与病情进展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9年前后遗传损伤变化与病情进展关系.方法 1998年2月追踪观察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确诊的206例砷中毒患者,分为可疑、轻度、中度、重度砷中毒4个组;另观察病区12 km外非砷污染的健康人群67名.经过9年随访,2006年12月将生化指标完整的131例砷中毒患者(可疑、轻度、中度、重度砷中毒组分别有17、39、42、33例)及45名对照纳入研究.采用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Ag-DDC)检测尿砷、发砷含量;采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率和染色体畸变(CA)率,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检测DNA单链断裂,以彗星尾长表示DNA损伤程度.结果 2006年对照可疑、轻度、中度、重度砷中毒组的尿砷[分别为(34.16±10.25)、(52.35±22.41)、(62.26±31.13)、(71.43±49.92)和(78.45±50.64) μg/L]和发砷[分别为(1.37±0.56)、(3.69±1.78)、(4.88±3.49)、(5.21 ±3.10)和(6.25±4.04) μg/g]含量均低于9年前的尿砷[分别为(36.07±20.70)、(73.65±41.33)、(90.92±82.14)、(126.55±107.31)和(139.44±90.90) μg/L]和发砷[分别为(1.41±1.18)、(4.85±4.20)、(5.72±4.07)、(6.43±4.32)和(7.19±4.68) μg/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63、7.72、14.66、11.00,P值均<0.05).2006年可疑、轻度、中度、重度砷中毒组MN率[分别为(0.238±0.130)%、(0.268 ±0.192)%、(0.283±0.157)%和(0.391±0.233)%]、CA率[分别为(14.36±5.44)%、(18.09 ±6.49)%、(19.38 ±5.63)%和(19.83±5.84)%]和DNA彗星尾长[分别为(29.88±13.81)、(29.84±12.80)、(34.50±9.88)和(41.58±12.98) μm]均高于9年前MN率[分别为(0.163 ±0.051)%、(0.186±0.117)%、(0.196±0.104)%和(0.273 ±0.142)%]、CA率[分别为(13.18 ±5.17)%、(14.48 ±6.61)%、(15.67 ±8.49)%和�
汪希兰张爱华杨敬源谢婷婷李军张碧霞董学新黄晓欣
关键词:砷中毒病情进展
碳酸锂对抗放化疗肿瘤患者遗传及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碳酸锂 (Li2 CO3 )对放化疗肿瘤患者有无抗遗传及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给予临床放化疗肿瘤患者Li2 CO3联合用药治疗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及生化试验方法测定DNA损伤、微核率 (MNF)、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疏基 ( SH)和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随Li2 CO3 疗程及剂量的增加 ,联合用药组与单纯放化疗组相比DNA断裂分级、慧星尾长、MNF显著降低 (P <0 .0 5 ) ;SOD、GSH Px活力、 SH含量、WBC总数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Li2 CO3 可降低肿瘤患者遗传损伤程度 ,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抗癌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
罗鹏张爱华李军岑笃才任渝江张碧霞汪希兰黄晓欣
关键词:碳酸锂肿瘤患者淋巴细胞
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中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背景与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9例砷中毒患者病损皮肤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砷中毒皮肤癌变组和一般病变组(皮炎、角化过度和色素增多等)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分别为90.9%和0.0%,其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和16.7%,皮肤癌变组和一般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正常皮肤组织端粒酶和PCNA均为阴性;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59,P<0.01),二者具有一致性(P>0.05),一致率为82.8%。结论:端粒酶活性增加及PCNA表达在砷致皮肤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改变具有一致性,两指标的联合检测对砷中毒性皮肤癌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军张爱华岑笃才黄晓欣蒋宪瑶
关键词:端粒酶增殖细胞核抗原砷中毒
碳酸锂对放化疗癌症患者的抗氧化作用
2001年
目的 :观察碳酸锂 (Li2 CO3)对放化疗癌症患者体内的抗氧化物和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生化分析法测定癌症患者体内的血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 ,血清巯基(-SH)和血浆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癌症患者在放化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 ,SOD、GSH Px、-SH水平均显著降低 ,MDA水平升高 (P <0 0 1) ;Li2 CO3 联合治疗组与放化疗后相比 ,SOD、GSH Px、-SH水平上升 (P <0 0 1,除第一疗程 -SH水平变化不明显外 ) ,MDA水平有下降趋势。结论 :Li2 CO3 可提高放化疗癌症患者体内抗氧化物水平 。
汪希兰张爱华李军岑笃才张碧霞罗鹏黄晓欣
关键词:碳酸锂抗氧化药
燃煤型砷中毒肝损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05年
张爱华李军杨大平蒋宪瑶洪峰黄晓欣任渝江
关键词:燃煤型砷中毒肝损害生物标志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