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 作品数:96 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被引量:3
- 2004年
- 哺乳动物细胞能否增殖主要取决于细胞内特异性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cyclindependentkinase,CDK)的活性发挥 ,CDK的活性发挥依赖于其正调控亚基Cyclin的顺序性表达及其负调控亚基CDK抑制剂 (cyclin dependentkinasein hibitor,CKI)的浓度。因此CKI与眼科肿瘤及增殖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抑制或激活CKI活性也有着广阔的临床治疗前景。我们就CKI的结构功能 ,CKI与眼科肿瘤、白内障、角膜病。
- 王勇张明昌胡义珍
- 关键词:肿瘤眼科疾病
- 光线追踪技术测算人工晶体度数的临床观察
- 孙明周莉鲍先议许荣彭婷婷王勇
- p27Kip1基因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鉴定及功能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构建细胞周期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的小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有发夹状结构的3条p27Kip1-shRNA对应模板DNA序列,并构建无关序列HK-shRNA作为阴性对照。转入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启动子U6的pGenSil-1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GenSil-1/p27Kip1-1、pGenSil-1/p27Kip1-2、pGenSil-1/p27Kip1-3、pGenSil-1/HK。转化DH5α菌株,提取质粒行酶切及测序鉴定。以脂质体法将4个重组质粒分别导入牛角膜内皮细胞。转染后48h以Western blot法检测p27Kip1蛋白水平及MTT法检测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4个重组质粒均构建成功。3个实验组p27Kip1蛋白水平分别下降了66.41%、61.51%、71.32%,shRNA可显著促进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p27Kip1的RNA干扰表达载体。
- 黄渝侃张明昌王勇张进祥范可顺张光红
- 关键词:RNA干扰P27KIP1质粒
- 0.1%双氯芬酸钠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评估0.1%双氯芬酸钠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6例96只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局部用药的种类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观察组(51只眼),术前局部使用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及喹诺酮类药物,术后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第二组为对照组(45只眼),术前局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术后同样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手术灌注液中不添加肾上腺素。观察指标包括飞秒激光开始前、超声乳化切口穿通前及手术结束时的瞳孔直径,术前及术后1 d、7 d、1 m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观察组术中瞳孔缩小的程度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局部使用0.1%双氯芬酸钠能减轻术中瞳孔缩小的发生,同时有助于降低术后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的风险。
- 周类莉王勇鲍先议许荣彭婷婷孙明贺玲
-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瞳孔缩小黄斑水肿
- 评估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对小梁切除术滤过功能的影响
- 目的 为了确定是否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的时机对小梁切除功能在控制眼压方面有影响。方法 这是一个随机临床试验的对照研究。共记录230已行小梁切除术的眼,对显著白内障患眼行白内障手术。回归分析从小梁切除术到白内障手术的时间...
- 鲍先议王勇
- 迟发型晶状体源性眼内炎一例
- 2010年
- 患者男,53岁.2010年1月间,因左眼红痛伴视力显著下降3d在我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后出院,一周后患者左眼红痛加重遂第二次入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史及免疫疾病史、否认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
- 周龚莉吴建华叶应嘉喻长秦吴尚操王勇
- 关键词:眼内炎晶状体迟发型源性无糖尿病史缓解后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及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2例(312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2.2 mm同轴微切口组)159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153例。记录两组术前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e,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g)、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术中数据包括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手术时间。术后1 d、1周、2周、1个月复查,比较两组UCVA、BCVA、ECC、CCT、CH、IOPg、CRF和IOPcc。结果术后1 d两组CH、CR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研究组CH、CRF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CH、CRF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两组CH、CRF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两组IOPg、IOPcc仍高于术前(均为P<0.05),而低于术后1周(均为P<0.05);两组CCT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后4周,两组CH、CRF、IOPg、IOPcc、CC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前,两组CH、CRF与CCT存在正相关性(研究组:r1=0.43,r2=0.52,对照组:r1=0.56,r2=0.53;均为P<0.05)。术后1 d,两组CH与CCT均无相关性(r1=0.13,r2=0.10,均为P>0.05)。两组的CRF值与CCT在不同时相始终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的CH与CRF均存在正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Phaco和标准切口Phaco均会改变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同轴微切口Phaco比标准切口Phaco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恢复更快。
- 曹丹敏王勇王勇王世明鲍先议周龑莉许荣彭婷婷
-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眼反应分析仪
- 微切口反向巩膜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临床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评价微切VI反向巩膜瓣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无囊膜或少量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22例(22只眼)的临床资料。均行二期微切口反向巩膜瓣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7d、3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晶状体的偏心量和倾斜度)。结果术后第7d裸眼视力〈0.10者1只眼,0.1-0.5者8只眼,0.5以上13只眼。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1~0.5者7只眼,0.5以上15只眼,其中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相同或提高者17例(17只眼)。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的平均偏心量为(0.41±0.28)mm,平均倾斜度(1.53±0.82)°。1例在制备反向巩膜瓣失败后改行经虹膜缝线固定术,已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3例,暂时性高眼压2例。无1只眼出现脉络膜下出血、缝线外露、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切口反向巩膜瓣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囊膜或少量囊膜的无晶状体眼,手术操作损伤小,安全稳定,效果好。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许荣王勇
- 关键词:微切口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 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与手工连续环形撕囊术对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通过测量并比较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与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患者前囊口形态、大小和位置参数,评估其对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了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其中飞秒组40例(40眼),患者行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术;手工组40例(40眼),患者行手工连续环形撕囊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后1周、1个月、1 a复查用数字化裂隙灯照相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采集眼前节图像,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来测量前囊口的水平和垂直直径、圆度、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包裹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切概率法、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来分析两组间参数差异和人工晶状体居中性预测因子。结果飞秒组和手工组术后1周、1个月,两组间垂直直径、圆度、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包裹度、水平偏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水平直径、垂直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a,两组间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包裹度、水平偏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垂直和水平直径、圆度、垂直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飞秒组中,术后1周、1个月、1 a水平偏移均未出现≥0.4 mm者;在手工组中,术后1周、1个月、1 a水平偏移≥0.4 mm眼数和<0.4 mm眼数比分别为2/38、4/36、8/32。术后1 a,两组水平偏移≥0.4 mm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变量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中,撕囊类型是水平偏移的显著预测因子。而在所有的撕囊参数中,仅包裹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1个月、1 a飞秒组包裹度与水平偏移均存在负相关性(r=-0.89,P<0.05;r=-0.72,P<0.05;r=-0.58,P<0.05);术后1周手
- 黎晗王勇曹丹敏许丽许丽谭倩
- 关键词:飞秒激光圆度
- 初学者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 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1mo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许荣王勇赵敏
- 关键词:白内障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