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霞
- 作品数:20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泰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腹透患者蛋白能量消耗和慢性炎症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心血管疾病(CVD)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D)被认为是CVD 的早期指标,并与患者CVD 死亡率增加相关.已有研究显示ESRD 非透析和透析的患者均存在ED,CVD 的传...
- 丁浩曹娟章旭李海涛印荻赵彩霞危志强张锁建
- 泰州地区334例经皮肾穿刺活检临床病理分析
- 章旭曹娟李海涛丁浩吴伟翔许琴赵彩霞
- Sirt1-NFYc-m130b-PGC1α轴在小鼠足细胞损伤与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 背景:过去研究我们发现狼疮性肾炎(LN)患者存在血清MiR-130b-3p(m130b)的表达上调。本部分研究我们将探讨m130b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并阐述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对于足细胞保护作用的新机制。
- 王万鹏章旭曹娟李海涛危志强周长菊赵彩霞许琴赵艳茹印荻黄海全张锁建丁浩倪兆慧
- 关键词:白藜芦醇足细胞
- NGAL对PCI术后造影剂肾病早期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
- 周长菊章旭曹娟印荻丁浩赵彩霞张锁建赵烨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选择2014年3月至2117年3月150例慢性终末期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
- 许琴危志强印荻赵彩霞章旭
- 关键词: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后分析
- 褐藻多糖硫酸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PS)对中晚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CKD 3~5期非透析患者80例作为CKD组,再将CKD患者随机分为FPS组和常规组各4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组。FPS组和常规组均予以低盐低磷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并常规予以降压、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纠正贫血等治疗; FPS组在此基础上加服FPS,每次2粒,每天3次。测定3组入组后及FPS组、常规组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B)、AO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比较CKD组与健康组、不同CKD分期患者及是否伴糖尿病患者AOPP、IMT、PWV的差异,观察FPS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述检测指标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KD组AOPP水平及IMT、PWV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均<0. 05),且随着CKD分期增加,AOPP水平及IMT、PWV呈上升趋势(P均<0. 05);糖尿病CKD患者AOPP水平及IMT、PWV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CKD患者(P均<0. 05)。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AOPP、hs-CRP水平及PW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 05),但FPS组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 05); 2组患者IMT及BUN、S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但FPS组IMT及BUN、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均<0. 05); 2组患者治疗前后Hb、ALB水平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非透析中晚期CKD患者普遍存在氧化应激,FPS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下调患者AOPP表达,进而产生延缓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保护作用。
- 印荻李海涛章旭周长菊丁浩赵彩霞危志强曹娟
- 关键词: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褐藻多糖硫酸酯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病
- 不同高血压亚型对慢性肾脏病中晚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的影响
- 目的 探讨不同高血压亚型对慢性肾脏病中晚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3-5 期非透析患者367 例,按高血压种类分为4 个组:正常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
- 印荻曹娟章旭李海涛周长菊赵彩霞许琴危志强丁浩
- 骨保护素在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血管钙化和骨保护素(OPG)三者之间的关系及OPG在血管-骨对话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采用X线平片检测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并评分,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PG水平,并检测患者一般生物化学指标,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血管钙化的检出率为74%(74/100),并且随着血管钙化程度的加重,OPG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组40例,骨密度异常组60例,后者OPG水平明显高于前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钙化组的骨密度异常检出率(23.1%)明显低于血管钙化组的骨密度异常检出率(7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钙化评分、OPG水平、年龄是骨密度值的独立影响因素;透析时间、OPG水平、血白蛋白、骨密度值是血管钙化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同时常伴随骨质疏松,OPG在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关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赵彩霞章旭曹娟李海涛许琴印荻周长菊高永梅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骨保护素血管钙化骨密度
-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疗效
- 危志强章旭曹娟李海涛周长菊赵彩霞许琴
- 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 S,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80例做横断面研究。其中30例为常规血透的患者,50例为组合式透析的患者。监测两组透析间期44h动态血压值、透析中血压值,计算收缩压(systolic b]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 D),以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收缩压和舒张压BPV。比较不同治疗模式BPV的差异。结果:常规透析组和组合式透析组的透析间期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分别为(155±4) mm Hg和(152±6) 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P-SD分别为(13. 11±0. 57)mm Hg和(10. 21±0. 55) mm Hg,SBP-CV分别为(7. 54±0. 54)%和(4. 03±0. 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透析间期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BP-SD和DBP-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透析中平均SBP分别为(135±3) mm Hg和(145±7) mm Hg,SBP-SD分别为(9. 10±1. 39) mm Hg和(7. 19±1. 21) mm Hg,SBP-CV分别为(5. 51±0. 34)%和(3. 11±0. 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似的,两组透析中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DBP-SD及DBP-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组合式透析模式较单纯普通血透模式的患者透析间期及透析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小,是一种比较推崇的透析模式。
- 赵彩霞章旭曹娟周长菊危志强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压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