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峰
- 作品数:15 被引量:86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不同手术模式治疗食管胸中下段鳞癌的临床研究
- 目的:国内外针对食管胸中下段鳞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对比不同手术模式在手术创伤、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差异。方法:59例食管胸中下段鳞癌患者接受食管癌切除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患者被分为3个研究组:右胸...
- 吴楠阎石陈晋峰郑庆锋王嘉吕超王宇昭张力建杨跃
- 关键词:鳞癌淋巴结清扫
- 文献传递
- 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或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比较经鼻空肠营养管及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影响。 方法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同组手术医师收治食管癌患者,根据病情接受经右胸及上腹正中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Ivor-Lewis)或经左/右颈、右胸及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选择性使用经鼻空肠营养管(经鼻空肠营养组,n=48)及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经皮空肠穿刺组,n=38)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1) 本研究86例食管癌患者,通过NRS 2002量表进行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58%,两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2)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以三切口手术为主,手术时间较经鼻空肠营养组明显延长(P=0.000),两组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间(P=0.114)和术后住院时间(P=0.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开始给予时间相当(P=0.561),但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给予足量肠内营养时间较经鼻空肠营养组晚(P=0.032),可能与手术医师顾虑穿刺管腹腔瘘,导致肠内营养给予加量较为谨慎有关;(4)两组患者对营养管舒适度评价方面,经鼻空肠营养组患者自身耐受能力不同,评分为6.00(3.00)分,而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评分仅为1.00(3.00)分,经皮空肠穿刺组患者感觉营养管的舒适程度显著好于经鼻空肠营养组(P=0.000)。结论两种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均安全可靠,术后营养支持效果良好;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患者感觉更为舒适,耐受力好,推荐使用。
- 冯源吴楠陈晋峰吕超王宇昭阎石李少雷白晓燕杨跃
- 关键词:食管癌
- 术中鼻空肠营养管置入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食管癌手术需良好的营养支持,而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术式,在手术中通过不同的途径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我科2007年5月10日至2007年8月31日的...
- 冯源吴楠陈晋峰熊宏超郑庆锋阎石吕超杨跃
- 关键词:鼻空肠营养管食管癌手术管状胃
- 文献传递
- 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不利于术后恢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与术后恢复的关系。方法根据1996年1月~200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胸外二科手术治疗的19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分别就术前、术后空腹血糖水平记录以及术后并发症记录,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明显多于术前,分别为115例及38例;(2)患者术前血糖空腹水平的升高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3)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术后严重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不利于术后恢复,术后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可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郑庆锋姚震旦李少雷吴楠陈晋峰张力建杨跃
-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术后恢复
- 食管癌手术细管状胃制作及术中肠内营养通路的建立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介绍食管癌手术中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及手术中经鼻或经皮穿刺方式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我科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两切口及三切口手术)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技术,2006年5月至2009年11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所有食管癌患者均进行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改进的细管状胃代食管组患者术中管状胃长度较满意,器械吻合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食管癌切除术的处理中,胃大弯侧细管状胃的使用,能提供器械吻合的便利,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有利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展。
- 冯源吴楠阎石陈晋峰郑庆锋吕超王宇昭李少雷张力建季加孚杨跃
- 关键词:管状胃食管癌肠内营养食管癌切除术
- 70岁以上老年肺癌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手术治疗特点及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总结222例年龄≥70岁接受肺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病人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纳入1组,仅出现一般并发症的病人则纳入Ⅱ组,无并发症发生的病人纳入Ⅲ组。定义A1组=Ⅰ组+Ⅱ组,B1组=Ⅲ组,A2组=Ⅰ组、B2组=Ⅱ组+Ⅲ组。对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在A1组与B1组间、A2组与B2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161例病人合并其他疾病(72.5%)。手术方式以单肺叶切除为主(64.9%),中位淋巴结清扫数为14个(0~57个)。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3.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3.5%,围手术期死亡1.8%(4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体重下降(P=0.020)、ASA分级(P〈0.001)、MVV(%预测值)(P=0.020)和淋巴结清扫数(P=0.004);影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SA分级(P=0.003)、MVV(%预测值)(P=0.018)和肿瘤位置(P=0.007)。结论重视术前体重下降及术中淋巴结清扫对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对术前高ASA分级、低MVV(%预测值)水平以及肿瘤为中心型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应特别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降低手术风险。
- 王宇昭吴楠陈晋峰郑庆锋冯源王嘉吕超阎石张力建杨跃
- 关键词:肺肿瘤手术后并发症老年人
- 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在手术创伤、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差异。方法59例食管中下段癌病人接受食管癌切除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被分为3组:右胸、腹两切口手术组(两切组),右胸、腹、左颈三切口手术组(三切组)及左胸入路手术组(左胸组)。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两切组、三切组和左胸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间、体液丢失总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0.641和0.355)。3组的淋巴结清扫中位总数分别为22.5(11~39)枚、26(14—56)枚和17(7~44)枚(P=0.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0(5—26)枚、12(4~32)枚和8(3—19)枚(P=0.021)。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食管中、下段癌淋巴结最常转移部位依次为贲门周、中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等。经右胸食管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更广。结论在创伤和整体恢复方面,左胸手术和右胸手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右胸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更多。由于食管中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范围广泛,应该进行更认真、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工作,以期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 吴楠阎石陈晋峰郑庆锋王嘉吕超王宇昭张力建杨跃
- 关键词:食管肿瘤胸外科手术淋巴结切除术
- Thy-1肿瘤标记物在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Thy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了解Thy1与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Thy1在肺癌中表达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组织芯片的形式,采用免疫组化信号催化放大法,对175例包括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组织标本中Thy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91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Thy1和p53的联合检测。分析这两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Thy1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hy1抗体特异性地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细胞的胞核中有强阳性染色,89例(56.7%)为Thy1细胞核染色阳性。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hy1在细胞核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层研究提示,无淋巴结转移组中,Thy1细胞核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分别为46.42个月和38.56个月,P=0.0207)。Thy1和p53两者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结论Thy1在肺癌细胞核内特异性高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Thy1在细胞核内的异常高表达可以作为肺癌病理诊断的标记物。
- 陈晋峰张力建赵爱莲王歈吴楠熊宏超梁震李吉友黄信孚杨跃
- 关键词:THY-1肺癌组织肿瘤标记物临床病理资料细胞核内P53表达
- 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对NSCLC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NSCLC(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对相关NSCLC临床治疗效果的总体影响,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9年8月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接受手术+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的NSCLC病例191例,均采用含铂双药联合化疗方案。分析依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进行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的病例在患者群体中的分布特点,观察化疗T评效、RO手术切除率,并以SPSS16.0软件统计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time,MST)、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既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数据比对,评估循证医学证据的应用价值及合理应用选择。结果:全部病例中19.37%选择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共37例,其中ⅢB期占24_3%,ⅢA期54.1%;80.63%选择手术+辅助化疗,共154例。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有效(RR=CR+PR)率70.3%,病理完全缓解(pCR)5.4%;中位生存时间MST 14.6(6.18~23.01)个月;总生存率,1年86.0%,3年53.9%;无病生存率,1年62.1%,3年23.4%。手术+辅助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MST25.9(19.03~32.77)个月;总生存率,1年93.3%,3年73.8%;无病生存率,1年71.0%,3年34.0%。结论: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NSCLC新辅助及辅助化疗的应用具有重要且显著的影响,具备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辅助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相对较少;对于应用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的选择,病例相对集中于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支持的主要受益人群:Ⅱ~ⅢA期及有切除可能的部分ⅢB期病例,且新辅助化疗应用以提高切除率为主。
- 郑庆锋王宇昭朱赛楠刘毅强李少雷吴楠陈晋峰张力建杨跃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总生存率
- 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在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评估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对连续的21名组织细胞学证实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经支气管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再分期。所有患者行化疗前后CT对比,其中15例病变无明显变化,6例部分好转。所有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清扫术。结果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证实13例(62%)仍存在纵隔转移淋巴结,8例未检出转移淋巴结,其中手术标本病理分期仍有7例为ⅢA-N2期。假阴性结果中的大部分(6例,86%)是由于穿刺标本未检出所致。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中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100%、100%、12.5%、66%。结论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是一种较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准确,微创的检测方法。但因阴性预测值较低,所以阴性病例应结合纵隔镜等方法行外科分期。
- 吴齐吴楠熊宏超梁震陈晋峰张集昌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