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亮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缺损
  • 6篇口腔
  • 4篇支皮瓣
  • 4篇皮瓣
  • 4篇颌面
  • 4篇口腔颌
  • 4篇口腔颌面
  • 4篇穿支
  • 4篇穿支皮瓣
  • 3篇动脉
  • 3篇浅动脉
  • 3篇颌面部
  • 3篇颌面部缺损
  • 3篇外科
  • 3篇面部
  • 3篇面部缺损
  • 3篇口腔颌面部
  • 3篇腹壁
  • 3篇腹壁浅动脉
  • 2篇生存率

机构

  • 10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10篇刘亮
  • 6篇张凯
  • 6篇李建成
  • 5篇杨东昆
  • 2篇徐涛
  • 2篇廖圣恺
  • 2篇刘畅
  • 1篇路晓淼
  • 1篇宋培军
  • 1篇卢保全
  • 1篇徐锦程
  • 1篇王晓敏
  • 1篇洪虓
  • 1篇高廷益
  • 1篇陈永锋

传媒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癌症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个性化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的前臂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面部组织缺损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41-70岁,平均54岁。根据每个患者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形状、大小,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前臂皮瓣进行修复,术后观察移植前臂皮瓣成活情况、患者的面部外形恢复情况及语言、进食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本组患者面颈部及前臂处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移植前臂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语言、进食、咀嚼等功能均基本正常,面部外形基本对称,患者对自己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根据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采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前臂皮瓣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刘亮张凯李建成刘畅
关键词:颌面部缺损前臂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超声造影技术辅助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辅助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拟行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口腔癌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8岁。其中鳞状细胞癌13例,腺样囊性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术前均利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和CEUS对腹壁浅动脉进行筛选、辅助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并与术中实际探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CEUS、CDUS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16例患者中采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4例,2例由于未找到源动脉转为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肿瘤复发、转移情况,评价患者供受区外观、经口进食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前CDUS和CEUS检查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显示,CEUS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探查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而CDUS分别为57%、100%、100%、25%。采用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的14例术前CDUS发现25条粗细不一的穿支血管,经CEUS增强后所有血管信号均增强,并额外发现11条穿支血管并在术中均被证实。术前CEUS测量的腹壁浅动脉起始管径均明显高于CDUS和术中测量值(P<0.05);CEUS和CDUS测量的收缩期峰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8,P=0.003)。1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于术后48 h发生静脉栓塞危象,探查抢救无好转,受区创面延期愈合。其余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复发、转移出现,未出现腹壁疝等严重并发症,腹部瘢痕位置隐蔽,患者均恢复经口进食。结论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位置隐蔽,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较好选择。采用CEUS技术辅助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
王栋刘亮张凯徐涛廖圣恺王晓敏韩瑞刘洋洋郭振飞
关键词:超声造影口腔
数字化设计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CT,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孙悦郭蕴李建成刘亮杨东昆陈默胡恺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游离腓骨瓣有限元分析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期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三例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腹壁浅动脉(SIEA)穿支皮瓣-期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3例行手术治疗的口腔癌患者同期行SIEA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创面,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45-69岁,平均59.3岁,BMI为19.6-24.2 kg/m?,其中鳞状细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下腹部CTA及CDU检查。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在影像学定位的基础上,仔细制备皮瓣并转移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显微镜下成功吻合动.静脉后严密缝合受区及供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例皮瓣全部成活,SIEA穿支皮瓣面积5.0 emx6.0 cm^7.0 cmx9.0 cm,动脉平均管径1.2 mm,静脉平均管径1.6 mm,动、静脉血管蒂平均长度分别为5.7 cm和7.4 cm。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红润,无明显畸形.臃肿,无毛发生长,领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无口鼻瘘发生,无瘢痕挛缩导致中、重度张口受限。结论SIEA穿支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较好选择。术前CTA与CDU是重要可靠的术前检查,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效率与精准度。
王栋刘亮杨东昆廖圣恺陈永锋张凯
关键词:口腔癌显微外科技术
以3D打印为引导的精准医学理念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索3D打印为引导的精准医学理念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我科学习的49名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人,将3D打印为引导的精准医学理念贯穿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教学过程中;对照组24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两组的出科考试成绩和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结果:试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教学评价比较:试验组学习兴趣和收获提升的李克特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明苏尼达工作满意度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以3D打印为引导的精准医学理念应用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刘亮杨东昆杨东昆张凯
关键词:3D打印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方法
治疗方式对中晚期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口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晚期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口咽癌治疗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对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为口咽癌的治疗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的口咽癌患者,通过病例分析及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补充,共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05例患者,建立患者个人治疗资料信息库,按治疗方式对研究对象分类;通过随访采用Kaplan-meier、Log-rank计算和对比分析总生存率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生存率;通过UW-QOL(4)问卷对无瘤生存者行生存质量自评,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种治疗方式的生存质量。结果该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共分为3类:化疗+手术+放疗(CSRT)146例、手术+放疗(SRT)138例、放疗+化疗(RCT)121例。1、3、5年的总体生存率85.1%、67.1%、56.9%,CSRT、SRT、RCT三种治疗方式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放UW-QOL(4)问卷280份,实收202份,回收率为72.14%,3种治疗方式生存质量问卷平均总分值比较顺序CSRT>SRT>RCT,统计学分析CSRT与SRT、RCT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T与RCT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RT、SRT、RCT均可作为局部中晚期口咽癌治疗方式的选择,CSRT较SRT、RCT有较好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
李建成郭蕴崔文静孙悦杨东昆刘亮吴志刚
关键词:口咽癌生存率人乳头状瘤病毒
局部中晚期口腔癌治疗方式与生存质量的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背景与目的口腔癌的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较不理想,特别是对中晚期口腔癌疗效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中晚期口腔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口腔癌治疗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3家医院2015–2020年口腔癌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患者的信息登记、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的补充和总结、患者随访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等,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建立患者治疗资料信息库。根据信息库中登记的患者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即在治疗中采用的治疗方法的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计算和比较分析生存率,采用UW-QOL(4)问卷对健康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自评。结果共筛选患者846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手术+化疗+放疗,251例)、B组(放疗+化疗+手术,184例)和C组(手术+化疗,411例);所有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69.9%、59.8%,其中A组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8%、76.0%、64.3%,B组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8%、68.8%、58.4%,C组患者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1%、65.4%、56.2%。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A组与C组患者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生存质量总分平均值C组最高,B组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与B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各组生存质量最低得分的项目情况为:C组为咀嚼、语言、吞咽;A组为唾液、味觉、咀嚼;B组为味觉、唾液、咀嚼。结论局部中晚期口腔癌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助性放疗能有效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但与手术和化学治疗相比,根治性的放疗使患者远期治疗后的生存质量降低更多,且术前
李建成郭蕴崔文静杨东昆胡恺陈默刘亮孙悦
关键词:口腔癌生存率
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2月到2016年8月,对1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即刻行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的修复,其中舌鳞状细胞癌3例.颊鳞状细胞癌6例,15底鳞状癌7例。游离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3cm×9cm,最小为5cm×3cm。术后随访评价患者缺损组织修复的外形、患者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和预后。结果16例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均成活.1例发生血管(静脉)危象.经及时抢救后恢复正常。术中供区直接缝合,术后供、受区切口I期愈合.术后16例患者组织缺损区外形修复及患者开口度、语音功能均达到满意程度。结论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血管较浅且恒定,设计灵活,不损伤知名血管腓动脉,是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之一。
李建成宋培军杨东坤刘亮洪虓
关键词:口腔肿瘤口腔颌面部缺损
颞肌蒂下颌骨瓣联合前臂皮瓣一期修复腭上颌缺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腭上颌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恶性肿瘤切除后腭上颌缺损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4-68岁,平均57岁。根据Browm上颌骨缺损分类,其中ⅡB类8例,ⅡC类1例。均采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结果9例移植的骨瓣及皮瓣均成活。随访期10-24个月,平均随访期14个月,除1例软骨肉瘤病例术后复发外,其余病例的面部外形和功能均恢复满意,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腭上颌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较理想术式。
张凯徐涛徐锦程高廷益刘亮路晓淼卢保全
关键词:前臂皮瓣
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缺损
2023年
目的探讨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缺损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12例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3~79岁,平均66.9岁。病理分期为T3a~T4b,术前张口度为(3.08±0.46)cm。病程6~24个月,平均15个月。经颊癌根治性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缺损范围8 cm×6 cm~16 cm×8 cm,深度0.5~1.5 cm;设计并切取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8 cm×6 cm~14 cm×8 cm)折叠后修复洞穿性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无口腔内、外瘘并发症发生。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未见明显异常,口腔、面部外观对称,颊部无明显臃肿。末次随访时患者张口度为(2.89±0.33)c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9,P=0.087)。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分为6~8分,平均7.3分。供区遗留明显瘢痕但位置隐蔽。结论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部大面积洞穿性缺损,术后患者面部外观及口腔功能恢复较好,可作为颊癌术后修复术式。
王栋刘畅刘亮张凯
关键词:颊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