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炜

作品数:17 被引量:42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水稻
  • 6篇稻瘟
  • 6篇稻瘟病
  • 6篇瘟病
  • 5篇稻瘟病菌
  • 5篇病菌
  • 4篇基因
  • 4篇除草
  • 3篇蛋白
  • 3篇植株
  • 3篇除草剂
  • 2篇蛋白质
  • 2篇稻田杂草
  • 2篇电泳
  • 2篇杂草
  • 2篇杂交
  • 2篇杂交稻
  • 2篇栽培
  • 2篇直播
  • 2篇直播水稻

机构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福建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作者

  • 16篇杨炜
  • 15篇黄大年
  • 6篇薛锐
  • 5篇王金霞
  • 4篇肖晗
  • 2篇李良材
  • 2篇钱前
  • 2篇田文忠
  • 2篇华志华
  • 1篇林建荣
  • 1篇谢联辉
  • 1篇陶全洲
  • 1篇肖翊华
  • 1篇鲁国东
  • 1篇曹守云
  • 1篇毕学知
  • 1篇申宗坦
  • 1篇何祖华
  • 1篇林榕辉
  • 1篇戴顺洪

传媒

  • 9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被引量:7
1993年
在O′Farrell(1975)和Anderson(1978)等人的基础上对双向电泳方法进行改进得到了一种适合于分析水稻种子胚、黄化芽、绿色幼苗及成熟叶斤等不同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方法。用这一方法对15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胚、黄化芽、二叶期绿色幼苗及雌雄蕊形成期成熟叶片的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均获得了清晰而稳定的图谱。以200μg左右的蛋白质进行电泳,从上述组织可分辨出的蛋白质(多肽)点分别达到550、500和350个。由此建议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遗传学、发育生理学以及品种资源鉴定时采用本方法。
杨炜毕学知黄大年肖翊华
关键词:水稻蛋白双向电泳
提高稻瘟病菌转化频率的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为提高pAN7—1质粒导入稻瘟病菌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率,进行了对转化效率影响因子的研究。稻瘟病菌转化溶液中使用50mmol/LCaCl2浓度,PEG400040%或PEG800040%多聚物,添加30μg鲱鱼精DNA,供体质粒DNA呈直线状都有利转化频率的提高。其中鲱鱼精DNA作用尤为显著,由于添加30μg鲱鱼精DNA,转化频率高达71.6转化子/μgDNA。42℃热冲击对稻瘟病菌转化并非必需,转化溶液中添加受体菌2539wDNA后,反而引起转化频率的明显下降。
黄大年王金霞杨炜倪云美
关键词:稻瘟病菌转化率DNA聚乙二醇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研究被引量:5
1992年
为建立稻瘟病菌转化体系,选用稻瘟病菌2539B_1为受体,用Novozyme—234或国产裂解酶分别消化该菌细胞壁,都获得了足够数量的原生质体,并具再生菌的能力,其效率大体相近。上述两种裂解酶按1g鲜重菌丝加50mg酶量,消化2h即可获得4.65×10~8细胞/ml密度的原生质体,制备的原生质体和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具有相似的习性。
王金霞黄大年杨炜沈瑛邹勤范在丰邱德文
关键词:稻瘟病原生质体水稻
以cosmid质粒为载体的稻瘟病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病菌基因文库的构建被引量:15
1995年
用潮霉素B(hygromycinB)抗性基因和λ噬菌体的cos位点组建了一种cosmid质粒pSVhygB,以此质粒建立了稻瘟病菌的转化体系,并且构建了病菌的基因组文库。结果表明,pSVhygB质粒可用于稳定地转化稻瘟病菌,转化频率约为15个转化子/μgDNA,电击法转化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稻瘟病菌的转化频率。构建的稻瘟病基因文库中包含将近10000个重组子克隆,随机挑取12个重组子的鉴定表明,都包含有外源插入片段,说明所建文库已达要求。
鲁国东黄大年陶全洲杨炜谢联辉
关键词:基因组文库稻瘟病菌水稻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和水稻蛋白质的相互吸附现象初报被引量:1
1993年
寄主和病原菌间专化性相互作用存在亲和反应和非亲和反应两种方式。蛋白质分子互相作用的研究表明,专化性相互作用经历了病原菌和寄主之间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吸附,相互识别,信息传递等分子信息交流。据报道,寄主蛋白质和病原菌蛋白质彼此有物理的接触,蛋白质之间发生共聚,在感染作用中,病原菌释放一种蛋白质,由于它和寄主蛋白质发生共聚,导致寄主感病;相反,在抗性作用中,病原菌蛋白质与寄主蛋白质不进行共聚,它就促进寄主抗性反应,推测病原菌的蛋白质分子表面上至少包括两个区域:1)在感染性过程中成为共聚作用区。2)在未发生共聚作用时,它同底物键合以启动催化作用,而最终导致抗性。
黄大年王金霞杨炜邹勤
关键词:稻瘟病水稻蛋白病菌
抗菌肽B基因导入水稻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被引量:110
1997年
构建了一个适合在水稻中表达的含有抗菌肽B基因的转化载体(pCB1),应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其导入水稻未成熟胚,获得了一些转基因水和植株.Basta抗性鉴定,抗菌肽B基因PCR扩增分析,点渍印迹和South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bar)和抗菌肽B基因都已整合入转化水稻基因组中,Northern印迹分析证实了抗菌肽B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转基因水稻植株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的抗性.
黄大年朱冰杨炜薛锐肖晗田文忠李良材戴顺洪
关键词:水稻转基因植株
用抗除草剂基因快速检测和提高杂交稻纯度的新技术被引量:102
1998年
抗除草剂基因bar一直是植物遗传转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选择标记基因之一 .它提供转化体对除草剂Basta的抗性 ,便于筛选转化体和遗传分析 .本研究试图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作为一个遗传标记导入水稻三系或两系恢复系品种 ,结合常规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优良单株作为新恢复系 ,并用此配制杂交组合 .在秧苗期喷施除草剂Basta后 ,具有抗性的真杂交稻正常生长 ,而假杂交稻和杂草因不含bar基因被除草剂杀灭 。
黄大年李敬阳章善庆薛锐杨炜华志华谢小波汪晓玲
关键词:抗除草剂基因种子纯度水稻
以潮霉素抗性为选择标记的稻瘟病菌原生质体转化被引量:22
1994年
稻瘟病菌对潮霉素(HygromycinB,简写为HmB)较为敏感,当不含无机盐的再生培养基中HmB浓度达到100μg/ml时,稻瘟病菌2539w原生质体的再生即被完全抑制。我们利用带有HmB抗性基因的质粒(pAN7-1),通过PEG②融合法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转化,获得了HmB抗性转化子。转化子以两类形式出现:一类为大而生长稳定的菌落,另一类为小而生长不稳定的菌落,两类菌落产生频率分别为每μgDNA3-4个和10-20个。将大菌落转化子转接到含有HmB的新培养基上,仍可正常生长,但小菌落转化子却不能,说明前者为真正的转化子而后者为流产转化子。DNA杂交分析显示转化是由于质粒DNA整合到了2539w的染色体DNA上,整合可在染色体DNA的不同位点上发生。受试的7个转化子尽管各自的整合形式不同,但均在选择与非选择性培养中保持稳定。
杨炜黄大年王金霞邹勤
关键词:稻瘟病菌潮霉素抗性
利用遗传同质的近等基因对研究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产物被引量:1
1992年
应用经典遗传学方法构建了多个只有抗感基因之差,其他遗传背景相似的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对,它们的形态性状比较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等电聚焦电泳带模式以及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图谱模式都说明了每一组近等基因对有很高的同质程度。近等基因对不接种病原菌的双向电泳图谱中,pI7.5~8.5,分子量30~45 kDa区域的蛋白质亚基和稻瘟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甚密,称该区为稻瘟病有关的蛋白质特异区。接种病原菌5d后,近等基因对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质亚基变化同样发生在该特异区内。
黄大年杨炜王金霞范在丰邹勤何祖华申宗坦
关键词:稻瘟病基因水稻
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杂交稻子和生产方法,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三系杂交稻或二系杂交稻的恢复系,使恢复系获得抗除草剂基因,具备抗除草剂特性,再用所体得到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三系不育系或二系不育系杂交,生产杂交稻种子。该方法可以克服因杂...
黄大年杨炜薛锐肖晗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