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荣
-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治疗方式对外科高危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及药物治疗对外科高危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A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65岁外科手术高危SAS患者2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TAVI组(81例)、SAVR组(59例)和药物治疗组(102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为1年内的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血管并发症、瓣膜功能、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卒中、出血、起搏器植入、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再住院。使用Kaplan-Meier法估计和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病死率的组间比较。
结果(1)在基线资料中,3组患者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Ⅲ和Ⅳ级、合并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轻和中度二尖瓣反流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AVI组的STS评分高于SAVR组[(7.28±4.98)分比(5.67±3.49)分,P=0.036]。(2)在围手术期并发症中,TAVI组植入起搏器[11.3%(9/81)比0, P=0.025]和轻度瓣周漏的比例均高于SAVR组[29.6%(24/81)比1.7%(1/59),P〈0.001]。(3)治疗后1年,TAVI组再住院的比例低于SAVR组[3.0%(2/67)比22.7%(10/44) P=0.005],起搏器植入的比例高于SAVR组[17.5 (12/67)比0,P=0.008];TAVI组和SAVR组治疗后1年的全因死亡比例均低于药物治疗组[5.8%(4/67)和11.4%(5/44)比54.9%(50/91),P均〈0.05],而TAVI组与SAV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4)与基线比较,TAVI组和SAVR组术后1年心功能Ⅰ和Ⅱ级的比例增高,而Ⅲ和Ⅳ级的比例减少(P〈0.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后1年心功能Ⅰ和Ⅳ级的比例减少,而Ⅱ和Ⅲ级的比例增高(P=0.020)。(5)生存曲线显示,TAVR组和SAVR组的生存�
- 叶蕴青王银堂李喆王墨杨许海燕张文佳刘庆荣牛冠男吴永健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心脏外科手术
- 心房颤动对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治疗决策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MR)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现状,分析房颤是否与MR治疗决策及预后相关。方法选择中度以上老年MR患者2248例,分为房颤组(537例)和非房颤组(1711例),比较2组基线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差异。结果老年MR合并房颤发生率为23.89%。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P<0.01),吸烟、合并心肌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功能不全、NYHAⅢ级和Ⅳ级比例更高(72.25%vs 67.97%,14.71%vs 10.29%,12.66%vs 7.95%,73.00%vs 67.62%,40.04%vs 32.14%,17.13%vs 13.85%,P<0.05,P<0.01)。房颤组风湿性及功能性MR比例、接受二尖瓣修复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接受干预治疗比例、住院天数、监护病房天数、院内不良事件及死亡率与非房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随访12个月累积生存率、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与非房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MR合并房颤比例较高。但房颤并未明显影响MR治疗的决策和近中期预后。
- 叶蕴青周政李喆王墨扬张而立刘庆荣齐喜玲许海燕吴永健
- 关键词:心房颤动二尖瓣闭锁不全二尖瓣成形术预后
- 中国不同区域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构成和病因分析被引量:43
- 2019年
- 目的描述中国不同区域老年瓣膜性心脏病(VHD)构成和病因分布情况,并分析是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9~12月在全国72家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住院的中度以上老年VHD患者8929例,研究入选协作医院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域将划分为东南西北中部5个区域,对VHD构成和病因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我国最常见的瓣膜病类型为联合瓣膜病(33.6%),其次为单纯二尖瓣反流(26.9%)。退行性是联合瓣膜病(31.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65.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56.7%)和单纯二尖瓣反流(29.7%)的第一位病因,风湿性仍是二尖瓣狭窄(83.6%)的主要病因。东部地区退行性联合瓣膜病和单纯二尖瓣反流发生率最高(36.7%,39.4%)。南方地区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发病率最高(32.1%)。西部地区患者就诊时心功能最差,有心功能不全症状比例78.7%;心内膜炎导致混合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4.8%)发生率也较其他区域增高。北部地区冠心病(40.1%)及心肌梗死(13.5%)比例明显增高,缺血性单纯二尖瓣反流(35.0%)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P<0.01)。结论中国老年VHD患者疾病构成和病因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
- 叶蕴青许海燕李喆刘庆荣齐喜玲郝杰吴永健
-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流行病学心内膜炎冠心病
- 中国多中心老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预后分析——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报告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患者的疾病特点、病因分布、治疗现状及预后,为未来中国MR治疗新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12月在全国72家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住院的中度以上老年MR患者224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干预组(332例)和药物治疗组(191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与手术干预组相比,药物治疗组患者年龄更大[(70.74±7.23)岁,(65.65±4.53)岁],合并高血压(61.33%,49.10%)、糖尿病(29.59%,12.65%,)、冠状动脉性心脏病(49.53%,16.27%)、肾功能不全(8.04%,3.61%)、脑血管病(11.80%,7.53%)等合并症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纽约心功能分级Ⅳ级(19.05%,5.32%)、左室射血分数<60%的比例(76.2%,39.46%)也更高(P均<0.05)。退行性变是中国老年MR第一位的病因(29.77%),其次分别为缺血性(25.23%)及功能性(22.78%)。手术干预组患者风湿性及退行性变病因占比更高(18.07%:3.55%,39.76%:28.03%,P均<0.001);而药物治疗组缺血性和功能性病因占比更高(18.07%:3.55%,39.76%:28.03%,P均<0.001)。药物治疗组院内死亡率为3.6%,一年累计生存率为96.2%。手术干预组院内死亡率为9.2%,一年累计生存率为88.7%。结论中国老年MR合并症发生率高,手术干预比例低。退行性变是中国老年MR的首要病因。根据患者特点,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均可减少老年MR院内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 叶蕴青许海燕周政李喆张而立王墨扬刘庆荣齐喜玲郝杰吴永健
- 关键词: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置换术
- AngioLight系统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血管直径测量的比较研究
- 2015年
- 目的:由于血管内超声(IVUS)的高昂费用与影像结果分析对术者的高操作技术要求,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开展受到阻碍。本研究通过比较AngioLight系统与IVUS对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的测量结果,旨在明确AngioLight系统的安全性和诊断效果。方法:选用3头中国农大实验小型猪(平均体重27 kg),针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每支血管选择参照点、参照点近端(距参照点以近10-15 mm)、参照点远端(距参照点以远10-15 mm)三个测量点,分别使用IVUS 以及AngioLight系统进行血管直径测量并记录。待支架置入后,选择远端点(距支架远端边缘10-15 mm)、支架边缘远端点(近支架远端边缘外部一点)、支架边缘近端点(近支架近端边缘外部一点)、近端点(距支架近端边缘10-15 mm),再次通过IVUS 以及AngioLight系统进行血管直径测量,以明确支架释放情况,并比较IVUS和AngioLight系统的血管直径测量结果。结果:总计25次测量中,AngioLight系统最大血管直径测量值与IVUS实时测量最大血管直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49)mm vs (2.57±0.54)mm,P=0.09],相关系数r=0.73(P〈0.001);而AngioLight系统最大血管直径测量值与术后IVUS图像分析最大血管直径测量值(该数值计算时部分数据缺失,故相应的AngioLight系统测量数据在计算时也予以剔除)也未达统计学差异[(2.59±0.42)mm vs (2.68±0.6)mm,P=0.37)],相关系数r=0.67(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AngioLight系统系统安全性佳,其对血管直径直接的量化测量结果与IVUS相关性较好。
- 丁诚许亮刘庆荣吴永健
- 关键词:介入治疗血管内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