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热休克蛋白在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7年
- 结直肠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世界每年出现100万左右的新发病例,大约50万患者因此病死亡。结直肠癌发病率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伴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迄今为止,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其疗效取决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李清华杨志文王艳兰赖跃兴徐萍
- 关键词:直肠癌患者热休克蛋白结直肠癌恶性肿瘤癌发病率
-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3条靶向card9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card9),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巨噬细胞的荧光强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巨噬细胞card9 mRNA表达量,筛选巨噬细胞的最佳转染效率。将5×10^(5)巨噬细胞和100μg/mlβ葡聚糖体外常规培养12、24 h后,分成阳性细胞组(巨噬细胞)、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card9^(-/-)巨噬细胞)、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card9蛋白表达水平。取1×10^(5)巨噬细胞、1×10^(5)胰腺腺泡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上下层共培养120 h后,分为阳性细胞组(巨噬细胞+腺泡细胞)、100和500μg/ml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card9^(-/-)巨噬细胞+腺泡细胞)、100和500μg/ml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取下室的胰腺腺泡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标志物CK19蛋白表达。结果siRNA-card9转染巨噬细胞24 h荧光强度最强,浓度为200 nmol/L时抑制效率最高。阳性细胞组、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培养24 h后,巨噬细胞car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0.05、1.46±0.05、0.42±0.06、0.46±0.06,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较阳性细胞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和500μg/ml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腺泡细胞内CK19绿色荧光较阳性细胞组明显增强,且呈β葡聚糖剂量依赖性;而阴性细胞组、100和500μg/ml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腺泡细胞内CK19绿色荧光强度均较阳性细胞组显著降低。结论巨噬细胞card9表达水平升高可诱导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提示可能存在card9介导的胰腺癌发病机制。
- 李清华杨志文
- 关键词:胰腺腺泡细胞
- 胰腺炎相关性腹水对单核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可产生大量的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scetic fluid,PAAF),其中所含诸多致炎物质如细胞因子、胰酶等对SAP的病情发展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起促进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对SAP模型进行腹腔灌洗可明显改善症状;而在临床治疗中,对SAP患者行腹腔灌洗亦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然而,PAAF如何发挥促炎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采用SAP患者腹水作用于人单核细胞,观察其对单核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进一步探究PAAF对SAP的炎性损伤机制。
- 徐萍王静侯彦强黄玲李清华
- 关键词:胰腺炎相关性腹水人单核细胞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腔灌洗FLUID
- 2012年至2013年结直肠癌普查与同期非普查肠镜结果对比分析
- 目的 通过对结直肠癌普查肠镜检查结果与同期非普查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结直肠癌普查在早期癌检出及肠癌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至2013年因普查发现粪隐血实验(FOBT)及高危因素问卷调查阳性的患者行肠...
- 徐凯徐萍李清华任大宾黄江杨静于海滨
- 非放大窄带成像(NBI)内镜对结肠微小腺瘤诊断价值研究
- 目的大肠腺瘤已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即使微小的腺瘤也有癌变可能,故对微小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放大窄带成像对结肠微小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因各种原因行结肠镜检查发现...
- 徐凯徐萍任大宾李清华黄江朱蓉蓉
- 文献传递
- 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弹性成像特点,进而评价弹性成像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共35例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
- 任大宾徐萍徐凯李清华杨静于海滨
- 文献传递
- 胃脂肪肉瘤一例被引量:2
- 2012年
- 患者男,7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个月就诊。胃镜检查示(图1):胃体上段前壁及小弯巨大黏膜下隆起,伴局部溃疡形成,考虑胃间质瘤可能。
- 徐凯徐萍任大宾李清华陶元生杨道华夏进东杨静
- 关键词:脂肪肉瘤胃体反复呕血溃疡形成胃间质瘤黏膜下
- 吡格列酮对胰腺炎相关性腹水诱导的人单核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人单核细胞,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PAAF收集自重症胰腺炎患者。将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THP-1分为4组:对照组(C组)、实验组(A组)、吡格列酮组(P组)、GW9662(G组)。A组用PAAF刺激细胞;P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G组先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30min后加入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12h后收集4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TNF-α、IL-6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 p65、p38MAPK的活化程度和Iκ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AAF刺激后,A组细胞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经吡格列酮干预后,TNF-α、IL-6的mRNA表达降低,NF-κB、p38MAPK活性下调,IκB蛋白表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应用GW9662后可拮抗吡格列酮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NF-κB、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控制炎症发生发展。
- 徐萍王静侯彦强李清华陈诚娄晓丽
- 关键词:吡格列酮胰腺炎单核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 结直肠腺瘤复发患者外周血miRNAs表达差异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背景: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以miRNA芯片筛选在结直肠腺瘤复发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s,以期为复发预测提供敏感而特异的指标。方法:选取50例曾行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摘除术的患者,于2012年8月—2013年9月复查结肠镜,从中选取结直肠腺瘤复发者和未复发者各4例,采集外周血标本,以miRNA芯片检测miRNAs表达谱并筛选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的差异表达miRNAs。以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验证。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共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7个表达上调,分别为hp_hsa-miR-548ai、hsa-miR-4446-3p、hsa-miR-139-3p、hsa-miR-27a-5p、hsa-miR-10a、hsa-miR-23a、hsa-miR-486-3p,4个表达下调,分别为hsa-miR-124、hsa-miR-3613-5p、hsa-miR-495、hsa-miR-485-5p。其中7个miRNAs经real-time PCR验证,表达变化趋势与芯片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部分差异表达miRNAs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腺瘤的复发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复发预测指标提供了线索。
- 李清华杨志文吴梅徐萍
-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复发微RNAS微阵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