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生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入渗
  • 2篇破坏模式
  • 2篇稀土
  • 2篇降雨
  • 2篇降雨入渗
  • 1篇电磁法
  • 1篇顶板
  • 1篇断裂破碎带
  • 1篇入渗规律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瞬变
  • 1篇瞬变电磁
  • 1篇瞬变电磁法
  • 1篇破坏特征
  • 1篇破碎带
  • 1篇相似模拟试验
  • 1篇进路式
  • 1篇浸润线
  • 1篇降雨条件
  • 1篇工程实践

机构

  • 4篇江西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武...
  • 2篇崇义章源钨业...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江西应用技术...

作者

  • 4篇钟文
  • 4篇李春生
  • 2篇陈新
  • 2篇邓云川
  • 1篇王俊
  • 1篇黄震
  • 1篇曾鹏
  • 1篇曾鹏

传媒

  • 2篇金属矿山
  • 1篇铜业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废弃稀土尾矿堆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废弃稀土尾矿堆表现为一种各向异性、结构无序、弱胶结或无胶结的特殊地质体,其入渗规律和破坏模式与一般土质边坡相比差异较大,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局部垮塌或滑坡灾害。通过构建两组有无顶端平台的室内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在相同的降雨工况等条件下,对其孔隙水压力、含水率及内外排水速度进行了监测,并对两组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破坏模式和降雨入渗规律。结果表明:①有无顶端平台的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其孔隙水压力、含水率和排水速度的响应情况不同,模型B(有顶端平台)3个值都大于模型A(无顶端平台),其响应也更为敏感;②顶端平台导致废弃稀土尾矿堆模型破坏模式差异较大,模型A破坏模式较为单一且破坏较小,只有坡角产生浅层滑动破坏,而模型B在坡脚处发生较为明显的浅层滑动破坏的同时,坡面破坏区域上方会依次往上产生裂隙,随着试验的进行,裂隙进一步与坡脚的浅层破坏区域汇合后,坡面由下而上依次向下坍塌破坏,同时模型B更易于产生边坡破坏。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符合,可为类似试验和有效防治废弃稀土尾矿堆局部垮塌、滑坡等灾害提供有益参考。
李春生钟文钟文肖长波宋书亮王俊
关键词:降雨入渗浸润线
进路式开采充填后破坏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被引量:3
2017年
充填体顶板的稳定性及侧帮围岩的质量是决定下向分层胶结充填回采断面尺寸的主要因素。结合武山铜矿工程实际,利用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胶结充填后侧帮矿岩质量不同级别的进路式开采断面的破坏模式、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充填体顶板与侧帮的交接处压应力比较集中,较易出现片帮现象。充填体水泥砂浆的配比不影响侧帮的变形规律,水泥砂浆配比高且较致密的侧帮稳定性较高。充填后采用5 m×4 m断面并在其中布置竖筋托盘的形式,适用于充填体顶板稳定侧帮矿岩体质量达到一定级别的进路式开采。
月福财陈新钟文钟文李春生邓云川
关键词:相似模拟试验充填体顶板破坏特征
基于瞬变电磁法的矿井断裂破碎带探测工程实践被引量:1
2017年
地质构造问题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且会给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探明断裂破碎带和其他不良工程地质体对于保障矿山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以某矿山北矿带-270m分段和-260m中段为研究背景,利用瞬变电磁(TEM)勘探方法对本区地层、岩(矿)石的电学性质,以及3个探测工作面,共36个测点进行了现场探测研究,根据测区导电性来分析该被测的地下区域导电性情况,从而确定被测地层含有断裂破碎带和含水溶洞等,进而对成矿理论以及矿山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有力的证据。这说明矿井瞬变电磁(TEM)在矿山能做到一定的超前预测的作用。
李春生陈新查道欢月福财邓云川钟文
关键词:断裂破碎带工程实践
不同降雨条件下稀土尾矿堆入渗与破坏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为探索离子型稀土尾矿堆的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形式,对坡角分别为30°,45°和60°的稀土尾矿堆模型施加3种不同类型降雨,监测坡体内部孔隙的水压力和含水率变化,结合稀土尾矿堆坡面破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降雨入渗规律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角、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稀土尾矿堆破坏模式均从底部开始由浅层破坏逐步演变为坍塌破坏;降雨强度对尾矿堆的破坏影响显著,降雨强度越大,稀土尾矿堆越易发生失稳破坏;坡角越大,降雨入渗速度越快,稀土尾矿堆越不稳定,此时,破坏模式不仅表现为浅层破坏和坍塌破坏,还伴有滑动破坏。
钟文欧阳健黄震黄震曾鹏李春生田鑫
关键词:降雨入渗破坏模式时空分布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