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琪
-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研究专项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相关肠屏障损伤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贮袋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探索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NOD2)蛋白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为研究UC并发贮袋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行贮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贮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贮袋炎组(20例)和非贮袋炎组(30例)。另选择未行手术治疗的UC患者为对照组(10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袋炎组和非贮袋炎组患者的肠腔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计算对照组、非贮袋炎组和贮袋炎组患者的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方法采用Levene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贮袋炎组患者的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结构和腔面微线毛损伤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贮袋炎组患者肠黏膜中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和非贮袋炎组[分别为(19.3±0.4)%比(84.0±0.3)%和(77.9±0.5)%,(60.0±1.3)%比(85.0±0.1)%和(77.3±0.4)%,(46.1±1.6)%比(72.0±0.7)%和(6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1、-7.514,-3.943、-2.970,-5.115、-2.982;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D2的表达水平与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呈正相关(r=0.671、0.628,P均<0.01)。结论回肠贮袋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NOD2相关的肠屏障损伤可能在回肠贮袋炎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
- 高鑫何安琪张琦李春强赵信禹刘刚
- 关键词:肠屏障
-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8年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一种弥漫性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结直肠癌的发生途径目前比较公认的有3种:腺瘤-腺癌途径、De novo途径以及炎症-癌变途径。
- 徐岩岩何安琪杨立胜刘刚
- 关键词:肠道菌群炎症性病变发病慢性非特异性黏膜下层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前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
- 2019年
-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前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7年9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UC患者术前应用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关系的相关文章.由2位研究者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项回顾性对照研究,共计20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应用IFX与术前未应用IFX的UC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OR=1.23,95%CI(0.68~2.20),P=0.49]、手术切口感染[OR=0.74,95%CI(0.25~2.16),P=0.58]、腹盆腔感染[OR=1.32,95%CI(0.93~1.87),P=0.12]以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OR=1.05,95%CI(0.21~5.25),P=0.95]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术前应用IFX不增加手术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为安全,但仍需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王梦頔徐岩岩郑婷何安琪刘刚
- 关键词:META分析
- 间充质干细胞对回肠贮袋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大鼠回肠贮袋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回肠贮袋炎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只用于干细胞示踪,剩余18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组(MSC组)、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各6只,分别予2×10^(6) hUC-MSCs腹腔注射1次、1 ml PBS腹腔注射1次、无特殊干预。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及粪便评分变化、血便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给药4 d后处死。取贮袋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检测。正态分布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MSC经腹腔注射后贮袋部位聚集明显,荧光显影于注射4 d后消失。MSC组大鼠体重开始回升,血便症状消失;而PBS组和DSS组大鼠体重趋缓但仍持续下降,血便症状未见好转。干细胞治疗4 d后MSC组大鼠DAI低于PBS组和DSS组(0.89±0.34比2.95±0.25,Z=-2.966,P<0.01;0.89±0.34比2.78±0.17,Z=-2.956,P<0.01);MSC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PBS组和DSS组(1.50±0.84比8.17±1.33,Z=-2.989,P<0.01;1.50±0.84比8.33±1.51,Z=-2.956,P<0.01);MPO蛋白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7±0.00,Z=-2.892,P<0.01;0.02±0.00比0.08±0.00,Z=-2.903,P<0.01);MSC组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6±0.02,0.02±0.00比0.06±0.02,Z=-2.882,P<0.01;0.05±0.01比0.12±0.01,0.05±0.01比0.11±0.01,Z=-2.882,P<0.01;0.04±0.00比0.06±0.01,0.04±0.00比0.06±0.01,Z=-2.882,P<0.01);同时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量(pg/mg)也低于PBS组和DSS组(0.73±0.04比1.40±0.32,0.73±0.04比1.41±0
- 余子璇李凯钰何安琪贾锦滟胡芳刘刚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微创治疗
- 2017年
- 外科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已成为标准术式.近年来在微创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下,越来越多医疗中心开展腹腔镜IPAA手术.腹腔镜IPAA手术相比于开腹手术的在术后近、远期疗效中的优势逐渐突显,且其安全有效性已达成共识.目前更多更为微创的技术也陆续尝试应用于IPAA手术.但是由于UC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和IPAA术式的复杂性,腹腔镜IPAA手术仍未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本文主要针对UC微创外科术后疗效和合理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 何安琪刘刚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回肠贮袋吻合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
- 大鼠回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J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模型.方法 选取体质量310~340 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IPAA手术组和对照组.其中IPAA组30只,行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贮袋制作、回肠贮袋直肠残端吻合作为IPAA模型,对照组30只,行开关腹手术.观察术后24 h、7 d、30 d大鼠存活率,记录手术时长、术后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及粪便评分变化.术后30 d经肛门造影评估回肠贮袋情况.切取IPAA组贮袋和对照组末端回肠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IPAA组手术耗时(158.74±7.68)min,术后24 h、7 d、30 d大鼠存活率分别为100%、96.67%、90%.IPAA组大鼠体重于术后9 d左右降至最低(230.47±5.18)g,平均降幅为(98.43±4.06)g,21 d左右恢复至术前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术后逐渐增加,于9 d左右趋于正常;术后7 d粪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49比0.20±0.42,P<0.001),30 d时则无明显差异(P>0.05).回肠贮袋造影示贮袋充盈良好、无吻合口漏.病理结果示贮袋黏膜绒毛钝化变矮融合,潘氏细胞减少,而对照组末端回肠黏膜未见异常.结论 成功建立大鼠回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模型,可较理想地模拟人IPAA手术.
- 李凯钰刘刚王力田何安琪刘健刘彤
- 关键词: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溃疡性结肠炎
- 肠系膜处理在克罗恩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 2019年
- 克罗恩病术后常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和再手术率.随着对肠系膜认识的加深,术中肠系膜的处理在改善克罗恩病预后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本文总结并讨论肠系膜对CD外科治疗的影响.
- 刘刚何安琪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系膜外科治疗
-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CCRC)是一类与结肠镜检查技术密切相关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以及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的重要病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个体化随访间期是降低IBD相关PCCRC发病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PCCRC的发病率、病因及致病过程, 对IBD相关PCCRC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 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 肖婉祎何安琪刘刚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结肠镜检查
- 益生菌对大鼠回肠造口模型肠道菌群和并发症的作用
- 2021年
-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造口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菌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菌群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菌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g比(263.67±18.25)g比(231.00±19.56)g、(194.27±6.76)mg/L比(186.00±9.23)mg/L比(166.09±3.77)mg/L、(20.14±2.06)g/L比(19.81±1.91)g/L比(15.67±1.1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51、26.013、11.987,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ng/L比(51.00±18.10)ng/L比(99.44±41.9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8、13.876、43.382、4.883,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 郭凤琴高鑫王梦頔何安琪胡芳刘刚
- 关键词:回肠造口益生菌嗜酸乳杆菌肠道菌群
- 饮食因素与储袋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储袋炎是溃疡性结肠炎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在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发生机制不明。研究表明饮食因素(饮食成分及饮食模式)与储袋炎的发生发展有关。饮食因素对于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反应有潜在作用。因此, 调整饮食可以预防及治疗储袋炎。本文综述了饮食因素对储袋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 贾锦滟李保松肖婉祎何安琪黄乾鹏刘刚
- 关键词:饮食因素溃疡性结肠炎饮食成分饮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