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强 作品数:7 被引量:28 H指数:4 供职机构: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微小RNA-204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2023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04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iR-204组,每组10只,其中miR-204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miR-204的腺相关病毒;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对照腺相关病毒。注射30d后,模型组和miR-204组大鼠通过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治疗4周后,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和视网膜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大鼠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分析3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iR-204表达水平(2.12±0.17)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miR-204表达水平(1.05±0.11、0.9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80、21.130,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厚度[(147.99±9.09)μm]明显高于模型组[(126.63±9.1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6,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厚度[(15.41±2.39)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27.61±1.87)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0,P<0.05)。miR-204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40.51±4.04)、(39.47±4.70)ng/ml]明显低于模型组[(77.54±7.55)、(54.63±4.2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70、7.907,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率[(8.78±0.81)%]明显低于模型组[(19.94±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2,P<0.05)。miR-20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Caspase-3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1.64±0.12、1.83±0.19)明显低于模型组(1.64±0.12、1.8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9、8.409,P<0.05)。结论miR-204可显著抑制视网膜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可能 李新民 杨华 王琰琛 代志强 马高恩 张新霞 王保君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凋亡 晚期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晚期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晚期青光眼患者206例(206眼)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依据其视野缺损程度分为颞侧视岛组(n=134)和管状视野组(n=7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合并高度近视眼、青光眼类型、随访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平均值、用药种类、累计用药种类与晚期青光眼视野缺损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度近视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随访眼压峰值≥21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晚期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晚期青光眼患者颞侧视岛的发生率较高,应对高度近视眼、CPACG、随访眼压峰值≥21 mmHg的患者加强眼压监控及相关眼健康教育,以改善视野缺损程度。 杨华 代志强 李彦 李新民 李庆博关键词:青光眼 晚期 视野缺损 影响因素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0例,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对比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光密度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角膜光密度和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TransPR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6 mm和>6~10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叶草像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级散光差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2,P=0.024)。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变化值均存在正相关性(r=0.403、0.567,均为P=0.000);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607,P=0.000)。术后6个月时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7,P=0.021);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彗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4,P=0.029),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374,P=0.001)。结论角膜光密度可以作为评判角膜健康情况的定量客观指标,其可以评估TransPRK术后患者角膜的恢复情况,并且预测或者提示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 孙玺皓 王保君 杨华 李新民 代志强 袁小艾关键词:高阶像差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AACG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评估广泛房角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PEI+GS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01/2019-06收治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35眼,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均≥180°,所有患者均行PEI+GSL,观察术后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面积(TISA500),术后1、3mo的房角关闭范围、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mo,BCVA(0.334±0.154),眼压(14.63±3.59mmHg)较术前(0.914±0.290,42.54±8.06mmHg)改善(P<0.05);ACD(3.203±0.214mm)及鼻侧、颞侧OCT房角参数AOD500、TISA500(0.308±0.014、0.315±0.015mm、0.134±0.013、0.139±0.018mm2)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房角镜下房角关闭范围(72.32°±28.33°)较术前(215.29°±30.66°)减少,盘周RNFL较术前变薄(P<0.001)。术后3mo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变化量与眼压存在负相关性,但与ACD变化量无相关性,术后3mo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I+GSL治疗广泛房角粘连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力,早期加深前房,有效促进房角开放,从而降低眼压。 王琰琛 王保君 杨华 李新民 代志强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溴芬酸钠滴眼液在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溴芬酸钠滴眼液在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 PR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 PR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26例,共24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120眼)。对照组患者在Trans PRK术前30、15、10、5 min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每次1滴;术后每日4次,每次1滴,连续10 d。观察组患者在Trans PRK术前30、15、10、5 min应用1 g·L^(-1)溴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每次1滴;术后每日2次,每次1滴,连续10 d。术后每天观察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4 d评定患者眼部疼痛程度,术后10 d及1、3个月检测2组患者裸眼视力、眼压,并观察术后1、3个月Haze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2天,观察组患者眼部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Z=-2. 022、-3. 071,P <0. 05)。术后第3、4天,2组患者眼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890、-1. 276,P> 0. 05)。2组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109,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裸眼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214、1. 890,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裸眼视力高于治疗前,眼压低于治疗前(对照组:F=1 089. 665、82. 511,P <0. 05;观察组:F=919. 282、89. 481,P <0. 05)。2组患者术后10 d及1、3个月裸眼视力、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裸眼视力:t=-0. 550、0. 703、0. 388,P> 0. 05;眼压:t=0. 965、0. 702、1. 459,P> 0. 05)。对照组患者术后1、3个月Haze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 97%(22/116)和7. 27%(8/110),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Haze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 71%(15/118)和4. 42%(5/113),2组患者术后1、3个月Haze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719、1. 135,P> 0. 05)。观察组患者在应用溴芬酸钠滴眼液期间,1例1眼出现结膜充血,停药1周后结膜充血症状消失,对照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溴芬� 孙玺皓 王保君 杨华 李新民 代志强 袁小艾关键词:近视 非甾体抗炎药 SPT辅助的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和光密度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CET)和光密度(CD)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02/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SPT-TPRK手术治疗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眼,评估术前、术后1 wk,1、3 mo CET与CD的变化。结果:纳入患者失访14例28眼,术后出现haze 3例6眼,均剔除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43例86眼。术后1 wk,CET高于术前(P<0.05),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增厚(P<0.05);术后1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变薄(P<0.05);术后3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基本达术前水平。术后CD值升高,术后3 mo,0-2 mm区域CET与0-2 mm区域全层CD值呈正相关(r=0.256,P<0.05),2-5 mm区域CET与2-6 mm区域前层CD值呈正相关(r=0.319,P<0.05)。结论:角膜中央2 mm以内区域角膜上皮重塑需要3 mo时间;CET较薄的区域,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更快,术后早期增厚更多;术后早期CD值较术前均增加,且部分区域CET与CD值呈正相关。 牛世阳 杨华 李彦 代志强 李新民 周予兰 张欧阳 王保君关键词:角膜上皮愈合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及术后屈光度稳定的时间。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眼科收治的7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为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患者40例40眼,对照组为单纯小梁切除术者30例30眼。检查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可调整缝线拆除前)、1个月、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屈光度及眼压情况。结果术后2组各时间点屈光度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角膜散光:试验组(3.80±1.31)D和对照组(1.42±0.32)D与术前(1.48±0.79)D、(1.12±0.36)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术后1个月(1.50±0.71)D、(1.24±0.31)D及3个月(1.36±0.61)D、(1.09±0.34)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虽较术后3个月时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对照组顺规性散光眼数分别是33眼、22眼(P=0.36)。结论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可调整缝线拆除前)角膜散光度数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明显减少,至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以顺规性散光为主。 代志强 王保君 杨华 李新民关键词:可调整缝线 小梁切除术 角膜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