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冰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写作
  • 1篇亦此亦彼
  • 1篇应用文
  • 1篇应用文体
  • 1篇应用写作
  • 1篇语言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视界
  • 1篇审美效应
  • 1篇作客
  • 1篇现代写作学
  • 1篇写作规律
  • 1篇写作过程
  • 1篇写作客体
  • 1篇写作行为
  • 1篇写作学
  • 1篇写作主体
  • 1篇模糊词
  • 1篇模糊词语
  • 1篇模糊语

机构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于冰

传媒

  • 2篇写作(中)
  • 1篇文艺研究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为写作学定位
1996年
1.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观念:“工业的语言是蓝图”,而“科学的语言即文章”。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语言就是文章。没有文章,这些科学只能是人脑中飘忽的思维,无法交流、保存。有文章就有写作学,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美国高等学府都要安排写作课,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的大学各个专业都开设写作课。
于冰
关键词:现代写作学写作客体写作行为写作主体写作规律
模糊词语与应用写作被引量:3
1998年
在写作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你不得不经常使用模糊词语,尽管写作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练、生动。这是一个悖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模糊”却有着普遍性。模糊性是指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事物的多方面存在、彼此联系、中介过渡这三者是时刻处于运动发展中的事物的基本面貌。
于冰
关键词:模糊词语模糊语言应用文体应用写作写作过程
全文增补中
象征审美效应的二律背反被引量:2
1997年
本文认为,象征的多义和歧义使象征的传达不是表达意义而是通过表达意义来传递感受,象征传达的特殊性决定了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取决于审美主体对象征审美意蕴的感悟而非对象征意义的阐释。象征物象与读者的审美关系,尤其是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使象征物象常造成审美视界的阻断,从而产生审美的负效应;只有这种对应关系的差异性被克服才能产生巨大的审美效应。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常是背反的,即正效应与负效应相伴生。
于冰
关键词:审美效应审美视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