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广阔

作品数:28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手术
  • 9篇肺癌
  • 8篇细胞
  • 8篇小细胞
  • 8篇非小细胞
  • 7篇术后
  • 6篇镇痛
  • 6篇切除
  • 5篇胸腔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皮
  • 5篇血管内皮生长...
  • 5篇血清
  • 5篇开胸
  • 5篇肺癌患者
  • 5篇肺通气
  • 5篇癌患者
  • 4篇单肺
  • 4篇单肺通气
  • 4篇胸腔镜

机构

  • 2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市结核病...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高广阔
  • 19篇刘伟
  • 13篇王春
  • 10篇耿万明
  • 9篇李宝兰
  • 9篇胡瑛
  • 8篇苏跃
  • 7篇刘涛
  • 7篇韩毅
  • 6篇郑晖
  • 5篇胡正芳
  • 4篇李凌海
  • 4篇胡明明
  • 3篇时广利
  • 3篇史志国
  • 3篇荣长利
  • 3篇陈玢
  • 3篇郑辉
  • 2篇石广利
  • 2篇岳文涛

传媒

  • 10篇结核病与胸部...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及术后相关指标分析
2025年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术中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的特点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胸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202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102例和开胸组100例。入室后测量核心体温,患者入室(T_(0))、麻醉诱导(T1)、进胸(T_(2))和手术进行30 min(T_(3))、60 min(T_(4))、90 min(T_(5))、120 min(T_(6))及关胸(T_(7))时的鼻咽温,术后3 d体温变化,术前及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开胸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79.00%(79/100),最低体温为3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输液量>2000 mL(OR=24.441,95%CI:2.936~203.481,P=0.003)和入室体温较低(OR=0.001,95%CI:0.001~0.071,P=0.002)是开胸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腔镜组低体温发生率为60.78%(62/102),最低体温为3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146,95%CI:1.621~16.340,P=0.005)和入室体温较低(OR=0.003,95%CI:0.001~0.044,P=0.001)是胸腔镜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开胸组患者术后1 d 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高于胸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存在时间效应(F=198.725,P<0.01)和交互效应(F=4.166,P=0.030)。术后体温存在时间效应(F=9.090,P<0.01)和交互效应(F=11.688,P<0.01)。结论总输液量>2000 mL和入室体温较低是开胸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和入室体温较低是胸腔镜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胸腔镜手术比较,开胸手术围术期体温下降程度更大,术后体温波动更大。
常鑫李凌海陈玢魏碧玉刘涛王春高广阔沈珊珊刘伟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体温变化围术期低体温平均动脉压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B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术中不同时间点,即阻滞前(To)、阻滞后5min(T1)、15min(T2)、30min(T3)血压变化、心率情况,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各时点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阻滞后,B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下降[SBP:T0为(133±14)mmHg(1mmHg=0.133kPa),Tl为(108±9)mmHg,T2为(113±15)ramHg,T3为(116±15)1TimHg(F=13.442,P=0.000);DBP:T1为(77±8)mmHg,T1为(68±5)mmHg,T2为(67±9)mmHg,L为(66±8)mmHg(F=8.264,P-0.000)]。阻滞后,A组患者各时间点SBP、DBP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1时SBP为(134±20)mmHg(与B组比较,t=5.519,P=0.000),DBP为(78±10)mmHg(与B组比较,t=3.848,P=0.000);T2时SBP为(133±19)mmHg(与B组比较,t=3.701,P=0.001),DBP为(79±lO)mmHg(与B组比较,t=3.101,P=0.004);L时SBP为(130±23)mmHg(与B组比较,t=2.398,P=0.022),DBP为(80±10)mmHg(与B组比较,t=4.898,P=0.000)]。阻滞前后,两组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T。为(74±9)次/min,T1为(73±10)次/min,T2为(74±6)次/min,T3为(74±14)次/min(F=0.015,P=0.998);B组:T0为(73±9)次/min,T1为(73±9)次/min,T2为(72±5)次/rain,T3为(74±13)次/min(F=0.093,P=0.964)]。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
王春刘伟李凌海高广阔翟文婷史志国刘涛
关键词:结核膝关节脊柱坐骨神经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血清VEGF动态变化与血小板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胡瑛李宝兰时广利荣长利高广阔
根据压力容积曲线设置呼气末正压的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麻醉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肺功能,但该策略对开胸手术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患者的影响尚在研究中。文中根据双肺通气的准静态肺压力-容量(P-V curve)曲线吸气支的低位拐点对应的压力值(Pinf)设置PEEP,观察不同值PEEP、小潮气量的肺保护性通气方式在开胸手术OLV期间对患者呼吸力学、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ASA1~2级。随机分为3组:C组(Vt=10 ml/kg、PEEP=0)12例,P0组(Vt=6 ml/kg、PEEP=Pinf+0 cmH2O)12例,P2组(Vt=6 ml/kg、PEEP=Pinf+2 cmH2O)13例。分别于术前双肺通气(two lung ventilation,TLV)、OLV各20 min后作血气分析;分别于侧卧位TLV、开胸后OLV5 min后记录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肺动态顺应性(Cdyn)。结果与术前比较,3组TLV、OLV时PaO2增加,但TLV时最高(P〈0.01),3组OLV、TLV时P(A-a)DO2增加,但OLV最高(P〈0.01);在同时点各组间的P(A-a)DO2和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LV比较,3组OLV时Cdyn降低、Pplat、Raw增加(P〈0.05);与C组比较,P2组、P0组OLV时Cdyn、Pplat升高、TLV时Raw降低(P〈0.05);与P2组比较,P0组OLV时Raw降低(P〈0.01)。结论在开胸手术OLV期间,小Vt(Vt=6 ml/kg)结合Pinf值的PEEP的肺保护性通气方式可提高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低患者的胸肺Cdyn、降低Raw,但对术中无低氧血症的患者的氧合没有影响。
刘文君郑晖苏跃耿万明刘伟高广阔
关键词:单肺通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不同支气管导管及支气管阻塞导管在开胸单肺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腔双囊支气管导管及支气管阻塞导管3种肺隔离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利与弊。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肺通气功能正常、择期行左开胸手术的患者120例,应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D1月)组、单腔双囊支气管导管(UNI)组和支气管阻塞导管(BB)3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不同支气管导管,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判断插管位置,开胸后行单肺通气。观察插管定位所用时间;气管插管后5min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开胸后观察肺萎陷情况及血气变化;连续观察患者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气道顺应性(Comp)等;术后24h随访术后咽喉痛发生率。结果插管定位所用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T组插管后5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显著高于UNI组和BB组(P〈0.05);3组患者开胸后5、10min时肺萎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T组单肺通气时Ppeak、Pplat均高于UNI组和BB组(P〈0.05),Comp低于UNI组和BB组(P〈0.05);3组术中导管移位次数分别为DLT组4次、UNI组5次、BB组8次,BB组明显高于DLT组及UNI组(P〈0.05);DLT组(70%)术后咽喉痛发生率显著高于UNI组(37.5%)和BB组(22.5%)(P〈0.01)。结论Univent导管和支气管阻塞导管可减少插管造成的气道损伤,改善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时的顺应性,但术中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郑晖段勇耿万明刘伟高广阔王春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肺通气肺隔离气管插管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VEGF/sVEGFR-1比值与长期生存关系的初步探索
2020年
目的检测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VEGF、sVEGFR-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和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98例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VEGF和sVEGFR-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血浆中VEGF、sVEGFR-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没有相关性,但是多因素生存分析中,年龄、TNM分期和VEGF/sVEGFR-1比值是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血浆VEGF/sVEGFR-1比值与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相关,该比值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人研究。
胡明明胡瑛高广阔韩毅李宝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脊柱结核手术的麻醉管理被引量:2
2006年
脊柱结核是一种较常见的骨科疾病,病人经一段时间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需行手术治疗。手术包括椎旁脓肿清除、颈、胸、腰椎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及病灶内植骨等。这类病人一般体质较弱,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病人常伴营养不良、有长期卧床史、心肺功能较差、肺活量降低、窦性心动过速、低血色素、低蛋白血症、低血钾、低血钙等.尤以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更为明显。给麻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耿万明苏跃刘伟郑辉高广阔王春胡正方
关键词:麻醉管理脊柱结核高龄病人窦性心动过速胸椎结核后路内固定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清MMP-9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术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水平,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法,分别监测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良性病患者术前、术后1、7、14、21及28d血清MMP-9的浓度,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例,肺良性病患者12例,30例健康志愿者确定血清MMP-9正常水平。结果(1)NSCLC患者术前血清MMP-9浓度(82.84ng/mL)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58.98ng/mL)及健康人血清水平(42.94ng/mL)(P=0.000);(2)手术切除肿瘤后,术后第1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265.87ng/mL)达峰值,比术前水平(82.84ng/mL)明显升高(P=0.000),此后下降。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MMP-9的术前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围术期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
胡瑛李宝兰韩毅于大平郭艳玲石广利高广阔宋长兴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血清VEGF动态变化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浓度显著升高,血小板可能是血清中VEGF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NSCLC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法,监测7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清VEGF的浓度,同期检测血小板的浓度。结果①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清VEGF分别为(842.06±52724)pg/mL、(1119.28±609.62)pg/mL、(1574.09±873.38)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0.42±82.56)×10^0/L、(196.47±8148)×10^9/L、(237.90~86.94)×10^9/L,术后1天最低(P=0.000),③术后7天在血小板高于均数组血清VEGF浓度为(1842.86±1006.63)pg/mL,低于均数组为(1398.81±734.00)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3)。结论NSCLC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中,其血清VEGF浓度升高更为明显。
胡瑛李宝兰时广利荣长利高广阔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小板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效果比较
2017年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膝关节结核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B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术中不同时间点,即阻滞前(T0)、阻滞后5min(T0)、15min(T2)、30min(T3)血压变化、心章情况,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各时点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阻滞后,B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下降[SBP:T0为(133±14)mmHg(1mmHg=0.133kPa),T1为(108±9)mmHg,T2为(113±15)mmHg,T3为(116±15)mmHg(F=13.442,P=0.000);DBP:T0为(77±8)mmHg,T1为(68±5)mmHg,T2为(67±9)mmHg,T3(66±8)mmHg(F=8.264,P=0.000)]。阻滞后,A组患者各时间点SBP、DBP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1时SBP为(134±20)mmHg(与B组比较,t=-5.519,P=0.000),DBP为(78±10)mmHg(与B组比较,t=3.848,P=0.000);T2时SBP为(133±19)mmHg(与B组比较,t=3.701,P=0.001),DBP为(79±10)mmHg(与B组比较,t=3.101,P=0.004);T3时SBP为(130±23)mmHg(与B组比较,t=2.398,P=0.022),DBP为(80±10)mmHg(与B组比较,t=-4.898,P=0.000)]。阻滞前后,两组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T0为(74±9)次/min,T。为(73±10)次/min,T2为(74±6)次,min,T3为(74±14)次/min(F=0.015,P=0.998);B组:T0为(73±9)次/min,T1为(73±9)次/min,T2为(72±5)次/min,T3为(74±13)次/min(F=0.093,P=0.964)]。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王春刘伟李凌海高广阔翟文婷史志国刘涛
关键词:结核膝关节坐骨神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