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绒毛膜羊膜炎对新生儿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绒毛膜羊膜炎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新生儿影响严重,甚至可能持续到成年期。大量证据表明绒毛膜羊膜炎是引起早产的常见原因,显著增加新生儿病死率。绒毛膜羊膜炎几乎可以影响发育中胎儿的每个器官,然而,关于绒毛膜羊膜炎与新生儿各系统结局的研究结论仍不统一,考虑与不同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诊断标准以及潜在的混杂因素有关。本文对绒毛膜羊膜炎的分类以及目前关于绒毛膜羊膜炎对新生儿各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耿晓萌李玉史宝海
- 关键词:绒毛膜羊膜炎早产新生儿
- 绒毛膜羊膜炎发病机制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绒毛膜羊膜炎对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在降低其不良预后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对绒毛膜羊膜炎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管理方面也在不断更新。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一旦诊断,建议尽快分娩,阴道分娩是更安全的选择,产时建议使用抗生素。关于皮质类固醇、硫酸镁的使用,根据诊断时的胎龄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总体上是有益的。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绒毛膜羊膜炎的定义、病因及临床管理方面做一综述。
- 耿晓萌史宝海李玉
- 关键词:绒毛膜羊膜炎微生物发病机制临床管理
- 低剂量多西他赛周疗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单纯放疗与联合低剂量多西他赛周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与风险比较。方法:研究对象是选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8月收治的非手术治疗的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低剂量多西他赛周疗同步放疗,32例)及对照组(单纯放疗,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6.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68.75%、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0%、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反应(56.25%vs 31.25%)、放射性食管炎(31.25%vs 21.88%)、进食梗阻(12.50%vs 9.38%)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多西他赛周疗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能够缓解病情,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症状,而且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李玉耿晓萌李文文孙宁华
- 关键词:食管癌多西他赛
- 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食管癌术后远处转移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食管癌术后远处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肿瘤防治院2019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食管癌术后远处转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5例,对照组(单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化疗)35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无病进展期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肝功异常、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口服阿帕替尼期间发生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症状均能耐受,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食管癌术后远处转移的患者,局部控制率好,无病进展期延长,不良反应少。
- 李梁亓迪李玉袁磊王娥朱俊迪耿晓萌李文文任伟
- 关键词:食管癌紫杉醇
- 陀螺刀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瘤的效果观察
- 2022年
- 目的:探讨陀螺刀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陀螺刀放疗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对照组给予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同步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放化疗结束1、3个月后,两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放射性肝损伤、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陀螺刀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局部控制率较调强放疗相仿,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调强放疗,患者耐受性较好。
- 李梁李文文朱俊迪耿晓萌亓迪李玉
- 关键词:食管癌
- 一种用于放疗的靶区定位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放疗的靶区定位装置。此装置为放射源设计了内嵌式的装载结构,并增设了兼具定位和保护功能的多级固定件,同时采用内加热结构缓解了因温差导致的刺激性。在构造方面,本实用新型将管状压置件压置在放射源上侧,管...
- 李玉 耿晓萌李梁
- IMRT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方便选取泰安市肿瘤防治院2015月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中IMRT同步化疗组28例,单纯IMRT组32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纯IMRT组总体有效率62.5%,低于IMRT同步化疗组的85.7%(χ2=4.115,P<0.05);单纯IMRT组1~3年生存率与IMRT同步化疗组1~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5,P>0.05);单纯IMRT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3.13%低于IMRT同步化疗组的78.57%(χ2=4.250,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05)。结论IMRT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局部控制率好,不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
- 李玉耿晓萌
-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肿瘤防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72例食管癌术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式不同分为调强放疗(IMRT)组(36例)和SIB-IMRT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IMRT组有效率66.7%(24/36),SIB-IMRT组有效率86.1%(3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P=0.047);IMRT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44.4%、27.8%,SIB-IMRT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52.8%、33.3%,两组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401);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胸腔胃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IB-IMRT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好,不良反应轻。
- 李梁李玉耿晓萌朱俊迪李文文朱琳亓迪江强
- 关键词:淋巴转移同步加量
- 某院2020-2021年意外伤害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调查某院2020-2021年意外伤害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1年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 181例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意外伤害部位、意外伤害类型、伤害地点。结果:2020年意外伤害患儿575例,2021年意外伤害患儿606例,均以男童、非独生子女为主,其2020年、2021年意外伤害患儿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意外伤害患儿独生子女占比高于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不同年龄段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婴儿期;2020年、2021年意外伤害患儿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意外伤害部位主要为四肢,2020年、2021年儿童意外伤害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类型为跌倒/坠落;2020年、2021年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2020年、2021年儿童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1年儿童在学校发生意外伤害率低于2020年,街道/公路发生意外伤害率高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2021年儿童意外伤害主要发生在男童、非独生子女、幼儿期(1~<3岁),受伤部位主要是四肢,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是跌倒/坠落创伤,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应呼吁社会及民众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视程度,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
- 耿晓萌崔立云徐荣霜李玉杨新利刘静赵鹏史宝海
- 关键词:儿童
- 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陀螺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联合全脑放射治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脑转移瘤患者的近期疗效、总体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恶性肿瘤多发脑转移患者。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WBRT,实验组前程采用WBRT,后程陀螺刀SRT局部推量,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总体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4.2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实验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1.4%、39.3%,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高颅压表现、记忆力减退、耳鸣、肢体肌力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能更好控制脑转移瘤,延长生存期,毒副反应无明显加重。
- 李玉李文文孙宁华亓迪
-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