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贵
- 作品数:1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法团与民治——1922年八团体国是会议新探
- 2024年
- 经历五四运动,国人越发重视如何借由组织团体实施联合,并由“会”而“议”,谋求民主民治的实现。八团体国是会议,是民国前期唯一一次由社会团体主导,组织多省区、多业界团体共同参加的全国政治会议,同时意味着社会团体有意以其联合形态取代国会的某些职能。会议缘起涉及直皖战争后的朝野互动格局变化,及东南地域与团体在国中的特殊地位。会议过程以省级教育界与大埠商界法团为中心,谋求联合各方,代表“国民”会商国是。但此次跨区叠加跨界的联合广度空前的实践,致使法团暴露出组织能力的限度。晚清以来各地“民”之精英的联合,在五四之后达到巅峰水平,但此种标榜国民“自动”“自决”的联合最终让位于新型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团体联合。
- 徐佳贵
- 关键词:社会团体民治
- 地方士人与晚清地方的下层“启蒙”——以浙江省温州府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在晚清以降规模空前的西力东渐与"国族"危机影响下,温州地方士人开始面向本地下层民众的"启蒙"实践。据其自身的理解,此类实践非仅是将新知新潮在地方作普及;外来之学与士人的某些传统观念诉求结合而生的亦新亦旧的知识观念,在其间或起到更关键的作用。此外,士人还借鉴西人(主要是传教士)在民间发生影响力的方式手段,据以抟塑本国"国族",再反过来与外人形成竞争。但在文字语言改革、演说阅报、反迷信、实业教育等方面的举措,即便在士人自身的观感中,实效似也多半未合预期。士人实际多是在建构自身及其子弟亲族的"国民"地位。以"启蒙"求"合群"的初衷,终却可能固化了地方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隔膜。
- 徐佳贵
- 关键词:晚清
- 组织演变与文教革新——晚清与五四之间的江苏省教育会被引量:7
- 2021年
- 近代文教组织研究,须充分注意组织行为既处于文教趋势之中,也可作用于趋势本身。晚清与五四之间江苏省教育会的权力更迭,意味着以"教育"为自身主要业界标签的"中等人"崛起。与之相应,会中知识人对本会旨趣的理解,从凸显政治目标及政学关系,渐转向教育本身相关学理的研求与更新。进而通过一系列关乎知识信息摄取与社会网络重构的组织建设,此期江苏省教育会进一步突破区域组织的定位限制,参与带动全国思想文教之革新。但在另一面,该会的组织活动仍未与牵涉政学关系的传统完全决裂。考察此期江苏省教育会自身及所带动的变革,可为组织机构史视角下近代文教如何从晚清向五四"过渡"的问题,补充一则在"北大中心"叙述以外的重要案例。
- 徐佳贵
- 湖畔风云——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被引量:2
- 2019年
- 1919年夏秋之际,浙省教育界领导层开始在京、沪等地教育界的影响下,淡化五四反日运动的"插曲"性质,并将之用以促进"新潮"的后续展开。这在话语与认知上造成的结果,却是使"政学"与"新旧"两个问题在全国与杭州地方都开始合并为一个问题。部分省校学生在对汹涌而入的"新思想"缺乏辨析意识的情况下,同样积极参与这一兼及政治与思想文化层面的二元对立建构,进而爆发出了许多老辈始料未及的、持久的战斗性。但在另一面,从《非孝》事件到留经运动,与事各方的人员与策略事实上都有变动调整;"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愈趋鲜明,内容所指却更为笼统,斗争形式则又更显激烈,浙江尤其是杭州据此对于全国性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 徐佳贵
- 关键词:经亨颐新文化运动
- 从“五七”到“五四”——“五四运动”诠释的发生及其初期演变被引量:2
- 2020年
- 对于"五四运动"的"诠释",自始便在指涉的参与主体与活动方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与选择性。此类诠释脱胎于充斥着"五七"(或"五九")符号的政治运动氛围,却又不约而同地着力于淡化1919年爱国运动中"承前"的一面,进而构成了对于该年反日运动实际之复杂脉络的"简化"。而在另外的维度上,此类诠释又开始了"再复杂化":究应择取哪些事件与趋势以接在"五四运动"之后,答案言人人殊,这又回过来使得该词的诠释走向多歧化。之后,"五七"与"五四"两个符号并存,二者的诠释尚可相互影响。考察"五四运动"诠释发生及其初期演变的过程与逻辑,有助于今人更深入地认识"五四的历史"与"历史的五四"之间关联与张力的缘起。
- 徐佳贵
- 湖畔风云——经亨颐与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上)被引量:3
- 2019年
- 经亨颐是民初浙江省教育界的一位关键人物。经由他及其同仁的实践,民初浙省教育会的地位有显著提升,省会杭州地方的政学权力格局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而在思想理念上,民元以降浙江教育界内部的差异,整体上尚未固化为明确的新旧"派别"或"代际"分野。这一点到1918年开始发生变化,即浙江开始介入欧战结束后掀动的思想教育"新潮"。因理念进一步转为实践,"预流"各方的分歧开始凸显,"新旧"之争亦有了地方性的表现。但1919年5-6月间波及杭州的反日爱国运动,对浙江教育界而言基本表现为一段政治性质的"意外"或"插曲"。经亨颐及其同仁下一步要面对的问题,便是这段"插曲"对于已起之教育革新究竟是构成挫折还是助力。
- 徐佳贵
-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经亨颐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以刘伯明为线索的再考察被引量:2
- 2022年
- 检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应尽可能脱出以《学衡》为中心之视角的限制。“新文化”攸关的词语观念在东南的早期传播,与刘伯明等南高学人对杜威讲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而后刘氏基于校内人事更动影响及自身因由,参与促成校内对于“新文化”之异议的发展,但此后其思想与北大新派仍颇有相通之处。其对新文化运动内容重点的理解,亦与梅光迪、吴宓等《学衡》主将有异,而与其他较早入校者及江苏省教育会的理解更为接近。以刘伯明为线索,涉及其操持校务、教学、演说、著述等活动方式,可以揭出东南学人契合新文化运动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却易被北南新旧对立的表述扭曲或遮蔽的思想与实践面向。
- 徐佳贵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学衡》
-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地方化——以无锡教育界为视域被引量:4
- 2021年
-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集中展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制度之维,而此制度主要作用于教育界。以江苏无锡教育界为视域,可揭示五四白话文运动地方化的过程。尽管白话文观念在某些地方早已存在,但推行白话文成为国策,对地方而言仍有一定的突然性。而五四前地方教育界对国文教学实践与白话文价值的一般认识,使其对于白话文革新的理解在歧异迭出之余,亦在整体上呈现出某些倾向性。同时,表面空前剧烈的白话文革新,未能以行政强力保证其细致准确地施行,由此促成了地方内部各行其是的实践。经由地方能动性与制度的综合作用,趋新者设想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并峙的过渡期,却成为五四后长期延续的一种常态。
- 徐佳贵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教育界钱基博
- 走向现代的“乡贤”——20世纪30年代的乡贤事略编撰活动
- 2022年
-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有一场中央发起、各地响应的乡贤事略编撰活动。编撰对象为“省”乡贤,着力凸显乡贤对于“国”而非“乡”本身的贡献,以求古为今用,助力于复兴“民族”。各省的乡贤遴选标准,多强调科学、理性的“现代”眼光;在书写中,则须兼顾学术性与中等学校内外的教育需求。活动促成了延续到抗战之后的乡贤文化热潮,参与者对于近代外来的纪念方式与表现要素亦持开放的态度。然而,“乡贤”与本“乡”的关联呈现通常居于次要地位;女性、科学等类乡贤的地位提升有限,其特殊价值也未得到深入开掘。对此次乡贤事略编撰活动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近代“乡”与“国”之间精神联系的脉延与变异。
- 徐佳贵
- 关键词:国民政府民族
- “乡粹”与“国粹”:民国时期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1912—1937)
- 2019年
- 本文基于文化史的取径,考察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地方文献整理活动具体如何开展。在组织主体上,承自晚清、亦“政”亦“学”的“官”“绅”网络始终是此类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文献流传上,此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起到了维系地方图书馆与私家藏书楼之互补并存局面的作用。在观念新旧问题上,与事者多将“五四”后的“整理国故”风潮理解为晚清以降保“国粹”之倡议的延续,整理乡邦文献即是由“乡”及“国”、参与这一风潮的表现。此期的地方文献整理,诚有一定的“近代”要素介入其间,但总体上仍系“新瓶装旧酒”,与后人归结的关乎近代“学术”成立的理念之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 徐佳贵
- 关键词:藏书楼图书馆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