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 作品数:26 被引量:8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单孔分体内镜颈椎钩状突部分切除三维影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三维重建观测骨骺环和颈神经、钩状突毗邻关系,指导单孔分体内镜切除部分钩状突对颈神经减压。[方法]建立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模型,测量C3/4~C7T1骨骺环后缘最低点分别至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stance of ant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APDACN)及下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inf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VDIMCN)、硬脊膜外侧缘左右距离(left and right distance of lateral border of dure mater,LRDLDM)、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sup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 start point,VDSCNP)、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of inferior margin of cervical nerve start point,VDICNP)、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stance of lateral border of isthmus of pedicle,APDLIP)、颈神经外展角(abductor angle of cervical nerve,AACN)及前倾角(anterior inclination angle of cervical nerve,AICN)。[结果]随节段降低,矢状面APDACN无显著变化(P>0.05);VDIMCN、VDSCNP、VDICNP、AACN和AICN显著增加(P<0.05),LRDLDM和APDLIP显著减少(P<0.05)。相应节段APDACN、VDIMCN、LRDLDM、VDSCNP、VDICNP、APDLIP、AACN和AICN男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节段左右侧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节段参数(C5/6)APDACN、VDIMCN、LRDLDM、VDSCNP、VDICNP、APDLIP、AACN、AICN与年龄及BMI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随颈椎节段下降,骨骺环后缘最低点为标志的VDIMCN、VDSCNP、VDICNP、AACN和AICN增大,而LRDLDM和APDLIP减少,相同节段上述指标男性与与女性之间,左与右侧间的差异均不明显。 刘昌震 王红艳 刘鑫 孙宁 李岳飞 孙兆忠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神经 三维影像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开窗安全性3D-CT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方法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精准开窗范围。[方法]8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CTM,Mimics16.0重建颈椎3D图像。经各点建立矢状面: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相邻上下椎板交点(V点)、硬脊膜外侧缘、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_((内))及外侧缘M_((外))、棘突中线。横断面测量距离:侧块横径(a),V点与硬脊膜外侧缘(b),O点与M_((内))(c),O点与M_((外))(d),O点与V点(e),O点与硬脊膜外侧缘(f),棘突中线与硬脊膜外侧缘(g),O点上、下关节突重叠厚度(h)。矢状面测量距离:O点与相邻上位M_((下))(i)及下位M_((上))(j),计算d/a(k)。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C_3-C_4~C_7-T_1的f值[(4.03±1.67)mm^(4.72±1.98)mm)、h值[(6.06±2.07)mm^(7.20±1.9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_3-C_4~C_5-C_6与C_7-T_1的b值[(-0.17±1.74)mm^(2.42±1.41)mm](P<0.001);d值[(-0.75±1.27)mm^(2.85±1.69)mm](P<0.001);i值[(6.79±1.04)mm^(9.57±1.27)mm](P<0.001);j值[(0.19±2.04)mm^(2.36±1.39)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点将术区分为中央椎管区、腋下区、肩上区及椎间孔区,各区减压范围恒定,各有其开窗入点、开窗安全范围和重要结构;显露腋下区、肩上区无需破坏关节突关节,显露椎间孔区对关节突关节影响甚小。 刘鑫 孙兆忠 程艳 任佳彬 李瑞 孙宁关键词:颈椎病 3D-CT 安全性 OLIF术中安全性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术中并发症发生机制及其对策,提高手术安全性。 孙兆忠 李瑞 耿晓鹏 王光林 任佳彬 刘鑫 孙宁关键词:腰椎 安全性 三维CT评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4/5滑脱症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 被引量:5 2023年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_(4)、L_(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_(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法:26例Ⅰ度L_(4/5)滑脱症患者(滑脱组)和26例志愿者(正常组),均行腰椎CT扫描,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参数:①测量垂直距离。a,b:L_(5)上终板与L_(5)上关节突冠状位关节面内侧缘交点(N)分别至乳突后缘最高点(R)和L_(5)上关节突尖部(S);c:L_(4)下关节突尖部(X)至N所在矢状面与L_(4)下终板交点(M)。②测量水平距离。d:R至N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N_(1));e:R至M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M_(1));f:N至N所在横断面与神经组织外侧缘交点(N_(2));g:N_(1)至N_(2);h:M_(1)至M_(2);i:N_(2)至M_(1);j:M_(1)至L_(5)上关节突矢状位关节面后缘(R_(1))。③9例患者行单孔分体内镜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采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36条目简明量表(Short-form 36,SF-36)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滑脱组b,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显露L_(4/5)椎间盘只需去除等量的上、下关节突和/或椎板骨质。②两组d,e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根据病理变化数据规划手术。③两组f,g,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退行性滑脱未改变行走与出口神经的位置关系,在两者恒定不变的横向工作区置入融合器是安全的。④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5)。⑤安全开窗范围:S向下(11.78±2.34)mm至N、X向上达L_(4)下终板分别显露椎间盘上、下缘;向外开窗至M_(1)不会伤及L_(4)神经;向内减压谨防损伤N及其附近的L_(5)神经。了解新型的单孔分体内� 刘昌震 孙宁 朱锴 刘鑫 窦永峰 王建业 毕经纬 朱腾月 孙兆忠关键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MIMICS 后路经皮内镜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1月,本院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治疗23例胸椎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LF病变部位分3组:单侧OLF 7例、双侧OLF 10例、融合OLF 6例。比较三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脊膜撕裂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依次为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同时间点,VAS评分依次为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JOA评分依次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影像方面,三组患者术后OLF占比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关节突关节缺损均<50%。[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依据病变部位,主要经椎板行同侧或双侧减压,安全可靠,关节突关节缺损均<50%,不影响胸椎稳定性。 李岳飞 李瑞 王光林 任佳彬 孙宁 黄镇 毕经纬 胡鹏 朱锴 孙兆忠关键词:黄韧带骨化症 单孔分体内镜钩状突切除术椎动脉的安全性分析 2023年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测骨骺环后缘、钩状突、椎弓根峡部和椎动脉的毗邻关系,测量分析单孔分体内镜在钩状突切除过程中动脉的安全距离。方法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重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C_(3/4)~C_(6/7)骨骺环后缘最低点(L)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a)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b),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c)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d),L所在横断面上椎动脉后壁所在冠状面和钩状突外侧壁的交点(P)至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e)、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前后距离(f)。结果C_(3/4)~C_(6/7),L、P和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a、b、c、d、e均逐渐增加,P<0.05。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f先增加后减小,P<0.05。L向前减压(1.23±0.75)mm~(4.06±1.07)mm至椎间孔区出口处(椎弓根峡部)完成颈神经减压,继续向前(2.74±0.60)mm~(5.34±1.19)mm至椎动脉后壁,P向外(0.99±0.42)mm~(1.29±0.41)mm至椎动脉内侧壁。椎动脉位于椎弓根峡部外侧缘附近,向前至椎动脉后壁,向外或向内至椎动脉内侧壁。减压至椎间孔区出口处要谨防损伤椎动脉。结论钩状突切除术以L作为标志点,术前精准定位椎动脉,为术中椎动脉的安全提供了临床参考,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刘昌震 王红艳 张东进 孙宁 冯志萌 孙兆忠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动脉 三维CT指导经皮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建立良好的骨性通道 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尚未对该技术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技术局限性等进行深入阐述。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指导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胸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检查,重建胸椎三维CT图像。①测量下关节突外下缘与上关节突外侧缘交点(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a)、关节突关节内侧缘(b)、上位椎体下终板(c)、下位椎体上终板的距离(d),测量硬脊膜外侧缘至椎弓根根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g),硬脊膜外侧缘至椎体后正中与椎体中线夹角(h)。于肩胛骨位置(T_(1/2)-T6/7)水平,横断面测量相应节段椎弓根根部内侧缘至肩胛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i)。在软件三维视图中,根据工作通道创建直径7.5 mm 3D圆柱体导板,观察导板到达椎弓根根部内侧缘通道经过的骨性结构,测量关节突关节缺损范围(j)。②13例患者均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胸脊髓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Mac Nab评估临床疗效。研究获得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T_(2/3)-T10/11椎体间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T_(1/2)-T10/11椎体间Y点至关节突关节内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T_(1/2)椎体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上方,其余节段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水平;③T_(1/2)椎体hi,导板外展时被肩胛骨阻挡;④13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 Nab术后优良率为92%;⑤由于T_(1/2)-T_(4/5)节段位置深在且被肩胛骨等阻挡,工作通道外展受� 李岳飞 李瑞 任佳彬 刘鑫 孙宁 刘维克 毕经纬 孙兆忠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CT 后外侧入路 3D-CT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定位L_(5)、S_(1)神经根及椎间隙 被引量:5 2022年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视角下能更直接、清晰地近距离辨识镜下组织结构特点,而间接的X射线透视等难以定位硬脊膜、神经根及椎间盘。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L_(5)、S_(1)神经根及椎间隙的毗邻关系,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L_(4/5)和L_(5)S_(1)节段相关参数:上位腰椎椎板下缘与下关节突基底部内侧缘交点(A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a_(1))、神经根起点上缘(a_(2))、上位腰椎下终板(a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a_(4));下位腰(或骶)椎椎板上缘与上关节突基底部内侧缘交点(B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b_(1))、神经根起点上缘(b_(2))、上位腰椎下终板(b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b_(4));上位腰椎下关节突内侧缘与下位腰(或骶)椎上关节突内侧缘交点(C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c_(1))、神经根起点上缘(c_(2))、上位腰椎下终板(c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c_(4));上位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D点)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d_(1));神经根起点上缘分别至上位腰椎下终板(n_(1))、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n_(2))。观察A、B、C三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C区)与神经根、椎间隙的位置关系。29例患者均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估疗效。分析参数并临床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与结论:①同节段患侧与健侧各结构位置关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_(4/5)和L_(5)S_(1)不同节段A、B、C各点与硬脊膜外侧缘、椎间隙距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神经根起点上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_(5)、S_(1)神经根起点上缘与相应节段椎间隙距离差异有显著性� 毕经纬 任佳彬 刘鑫 孙宁 李瑞 李岳飞 孙兆忠关键词:椎管狭窄 数字化骨科 应用CT三维重建模拟技术明确腰椎皮质骨螺钉植钉起点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腰椎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植钉,明确植钉起点及方向。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24例患者腰椎CT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37~68岁,平均50.4岁。将患者CT 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中,建立腰椎三维模型;运用软件建立直径5 mm圆柱体模拟腰椎CBT,根据植钉方案不同将研究分为A、B、C 3组,其钉道轨迹分别经过椎弓根峡部上缘、内侧缘、下缘。将模拟螺钉与腰椎相交部分标记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生成蒙板,应用Mimics 16.0软件自动测量每个节段ROI的平均CT值[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钉道长度,另外分别测量钉道头倾角、外倾角。以横突根部最下缘水平线与腰椎峡部外侧缘交点F作为标志点,测量A、B、C方案钉道起点与F点水平及垂直距离,观察3种方案钉道与关节突关节和棘突位置的关系。结果A方案ROI平均HU最高,最大值出现在L4;B方案钉道长度最长,最大值出现在L5;C方案钉道头倾角最大,最大值出现在L4;B方案钉道外倾角最大,最大值出现在L3。B方案组钉道长度和外倾角均显著大于A、C组(P<0.05);A、B、C方案组头倾角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方案组间ROI平均H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方案组74.48%(143/192)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2~4 mm,垂直方向距F点6~14 mm,头倾角(14.64±2.77)°,外倾角(6.55±2.09)°;B方案组84.58%(203/240)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1~6 mm,垂直方向距F点1~5 mm,头倾角(26.93±2.21)°,外倾角(10.29±2.46)°;C方案组85.94%(165/192)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2~3 mm,垂直方向距F点-2~4 mm,头倾角(33.50±3.69)°,外倾角(6.47±2.48)°。结论L1~L5 CBT植钉起点宜选择B方案,位于横突根部最下缘水平线与腰椎峡部外侧缘交点水平向内1~6 mm,垂直向上1~5 mm,头倾角(26.93±2.21)°,外倾角(10. 黄镇 孙宁 任佳彬 李瑞 刘鑫 李岳飞 毕经纬 孙兆忠关键词:皮质骨螺钉 腰椎 CT三维重建 骨质疏松 影像三维重建安全辅助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5年 背景:单孔分体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适用于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目前国内外针对L_(5)/S_(1)这一发病率极低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资料甚少,尚无详尽描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解剖学资料。目的:通过影像三维重建确定骨性标志点,并以该标志点准确定位L_(5)出口神经根、L_(5)/S_(1)椎间隙及其他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辅助单孔分体内镜经后外侧入路实现对L_(5)出口神经根的减压,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L_(5)/S_(1)单侧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8-74岁。将患者的腰椎CT数据资料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重建腰椎三维模型。测量L_(5)/S_(1)相关参数:①在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的交点(H)所在矢状面上测量:H分别至L_(5)出口神经根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a1,a2);H分别至L_(5)下终板、S1上终板的垂直距离(b1,b2);H至L_(5)椎弓根下缘的垂直距离(c);②H至L_(5)椎弓根内侧壁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d);③H至硬脊膜外侧缘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e);④H至L_(5)下终板最外侧缘所在矢状面的左右水平距离(f);⑤在L_(5)下终板最外侧缘所在矢状面上测量:H所在横断面分别至L_(5)出口神经根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g1,g2);H所在横断面分别至L_(5)下终板、S1上终板的垂直距离(h1,h2);⑥H至L_(5)出口神经根最后缘所在冠状面的前后水平距离(i);⑦骶骨翼后缘最高点至L_(5)下终板最后缘所在冠状面的前后水平距离(j)。结果与结论:①男女之间各相关测量参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1,a2,b1,b2,c,d,e,f,h1,h2,g1,g2,i,j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测发现,a1与c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椎弓根下缘即为L_(5)出口神经根上缘,L_(5)出口神经根紧贴� 冯志萌 孙宁 孙兆忠 李岳飞 刘昌震 李洒关键词: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