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彩霞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玉米
  • 3篇玉米田土壤
  • 3篇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生命周期
  • 2篇生命周期法
  • 2篇碳储量
  • 2篇周期法
  • 2篇足迹
  • 2篇作物
  • 2篇碳足迹
  • 1篇玉米产业
  • 1篇生理参数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率
  • 1篇甜高粱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9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9篇刘彩霞
  • 8篇薛建福
  • 7篇杜天庆
  • 5篇崔福柱
  • 4篇高志强
  • 2篇李娜娜
  • 2篇陈梦妮
  • 1篇郝建平
  • 1篇孙敏
  • 1篇梁改梅
  • 1篇李明
  • 1篇张倍宁
  • 1篇杨琳
  • 1篇张泽宇

传媒

  • 3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半干旱地区不同前作模式对后茬大豆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土壤水分是限制旱作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采用等值线法分析6种不同前作模式下后茬大豆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比较,以期为筛选半干旱地区节水高效型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前作模式下大豆种植季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相似,土壤贮水量均先降低后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谷子→甘蓝→马铃薯→大豆轮作模式等值线密集,耗水速率快;玉米→甘蓝→马铃薯→大豆轮作模式等值线最疏松,左部等值线边缘数值大,土壤贮水量变化较小。各种植模式之间大豆生育期的耗水量差异明显,且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其中玉米→马铃薯→甘蓝→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达到3 767.39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2.83kg/(hm^2·mm)。因此,玉米→马铃薯→甘蓝→大豆的种植模式优于其他种植模式,是适宜半干旱地区的较好种植组合。
刘彩霞李明杜天庆崔福柱薛建福陈梦妮祁剑英
关键词:旱作农业水分利用率
施硒对红芸豆产量及硒运转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索红芸豆各器官硒运转规律以及施硒对红芸豆POD(过氧化物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及GSH(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红芸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5个浸种供硒水平,分别为SS_0(0 mg·L^(-1))、SS_(7.5)(7.5 mg·L^(-1))、SS_(15)(15 mg·L^(-1))、SS_(22.5)(22.5 mg·L^(-1))、SS_(30)(30 mg·L^(-1)),副区设4个叶面喷施供硒水平,分别为FS_0(0 g·hm^(-2))、FS_(15)(15 g·hm^(-2))、FS_(30)(30 g·hm^(-2))、FS_(45)(45 g·hm^(-2)),清水作对照,共20个处理组合。[结果]与不施硒相比,施硒能有效提高红芸豆POD活性、GSH含量以及降低MDA含量。红芸豆各器官硒含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豆荚>茎秆,且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5~13.2、4.7~23.0、0.1~31.6、0.26~15.9倍,最高产量相比对照提高了0.9倍。[结论]综合考虑建议以硒浸种15~22.5 mg·L^(-1),喷施硒30~45 g·hm^(-2)范围为宜。
翟红梅杜天庆刘彩霞杨舒添高志强崔福柱
关键词:红芸豆生理参数
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试验设置深翻秸秆不还田(PT)、深翻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测定收获后耕层0~30 cm剖面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以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晋中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处理下土壤容重显著高于PT和PTS处理;NTS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均最高,而PT处理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0~30 cm剖面来看,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采用免耕秸秆还田措施可能是晋中地区玉米田潜在的土壤固碳途径。
祁泽伟刘彩霞李娜娜梁改梅薛建福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有机碳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山西省玉米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解析
<正>【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国际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降低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缓减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领域科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
薛建福刘彩霞杜天庆高志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碳足迹
文献传递
不同作物种植对黄土高原连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不合理的种植制度是导致黄土高原土壤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种植玉米具有较高的收益,大多农户连年种植,导致该地区土壤退化严重,抗侵蚀能力减弱。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亦是土壤抗侵蚀能力...
刘彩霞薛建福杜天庆翟红梅杨舒添崔福柱
关键词:团聚体土壤质量黄土高原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现状,以期为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户收益提供相应的对策。研究以2004—2013年间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全国玉米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2年山西省玉米产量达近10 a间最高值(9 411.3 kg/hm^2),但同年利润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72.5%下降至46.2%。山西省玉米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所占比例达51%;土地成本在10 a间上涨261%,超过物质与服务成本的上涨幅度;2011年成为山西省玉米销售价格由升转降的拐点。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由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的增加所致,因此,应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播种、机械整地和机械收获的技术,解决玉米播种、整地和收获过程中费时费工的问题,以降低成本。
张倍宁李娜娜刘彩霞郝建平薛建福冯乐勇
关键词:玉米总成本
不同作物对连作玉米田土壤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为了探究种植不同作物对连作玉米田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连作玉米田分别种植红芸豆(CRK)、大豆(CSN)、高粱(CSM)三种作物,并以连作玉米(CCN)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层化率以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除种植红芸豆在30~40 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余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种植红芸豆在3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种植玉米增加23.55%,种植高粱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土层分别比种植红芸豆、大豆和玉米降低10.26%、9.70%、7.52%。种植大豆能增加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和10~4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对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不显著。其次,种植红芸豆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其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种植玉米。[结论]在连作玉米田种植红芸豆较大豆、高粱显著提高5~1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耕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和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固碳和改善连作玉米田土壤质量有重要意义。
刘彩霞薛建福杜天庆高志强崔福柱孙敏翟红梅杨舒添
关键词:总有机碳有机碳储量颗粒有机碳
3种甜高粱萌发期对Cr^(6+)胁迫的响应及抗性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讨Cr^(6+)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晋甜杂1号、晋甜杂2号、晋甜杂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发芽毒理试验,研究了不同Cr^(6+)浓度对3种甜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r^(6+)胁迫下,晋甜杂1号和晋甜杂3号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根鲜质量、胚芽长以及胚芽鲜质量均随Cr^(6+)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晋甜杂2号的胚根长、胚根鲜质量、胚芽长以及胚芽鲜质量均随Cr^(6+)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其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浓度<1.15 mmol/L时呈上升趋势;3种甜高粱种子的耐Cr^(6+)性大小为晋甜杂2号>晋甜杂3号>晋甜杂1号。
陈梦妮张泽宇杜天庆薛建福祁剑英崔福柱杨琳刘彩霞
关键词:甜高粱萌发期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山西省玉米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解析
近年来,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国际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降低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缓减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领域科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重要的碳汇...
薛建福刘彩霞杜天庆高志强
关键词:玉米产业碳足迹生命周期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