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超
- 作品数:32 被引量:18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溴离子示踪在西北内陆盆地降水及灌溉水入渗补给规律研究中应用
- 入渗补给系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重要参数,而降水及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受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包气带结构、灌溉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有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入渗示踪试验是将示踪剂投放到地下一定深度,根据某段时间示踪剂峰值运移...
- 尹德超崔虎群安永会吴玺王文祥
- 关键词:内陆盆地适应性
- 一种改进的区域农业地下水开采量测算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区域农业地下水开采量测算方法,属于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领域、地下水超采治理技术领域及地下水管理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基础数据处理与地表物理参数获取;(2)利用土地表面能量平衡算法(SEBAL)反...
- 王雨山张发旺尹德超王茜马涛
- 黑河下游鼎新谷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被引量:17
- 2021年
- 依据地下水流系统及化学平衡理论,运用Gibbs图、Gaillardet端元图、离子比值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鼎新谷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HCO3型、SO_(4)·Cl型、SO_(4)型、Cl型。2)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蒸发浓缩作用控制,部分样品位于Gibbs图"回形镖"范围之外,表明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作用。3)大墩门-芨芨村-鼎新镇-航天镇一带地下水主要受蒸发岩、硅酸盐岩不协调风化作用控制,苇坑泉一带地下水受蒸发岩风化作用控制。4)在反向模拟的地下水流路径上,白云石、石膏、盐岩、芒硝、钾盐发生溶解,方解石沉淀,在下游区发生了Ca^(2+)、Mg^(2+)阳离子交换作用。
- 吴玺安永会魏世博尹德超崔虎群王晓燕王茜
-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PHREEQC
- 鄂西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构成及其结构特征被引量:11
- 2015年
- 鄂西岩溶槽谷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水资源构成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以湖北宜昌香溪河流域雾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选取2012年两次典型洪水过程,基于流量衰减法,对地下河流量衰减过程进行划分,定量评价洪峰状态下水资源的分类及构成,并利用年内最大洪峰对计算参数进行验证,讨论了地下河系统储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鄂西岩溶槽谷地区,溶洞水和溶洞裂隙水所占比重小,岩溶管道系统的发育规模有限;中宽裂隙水和微裂隙水所占比重达70%以上,裂隙介质是地下水最主要的储水空间;裂隙水构成地下水资源的主体,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 尹德超罗明明周宏陈植华
- 关键词:结构特征
- 白洋淀湿地表层土壤主要环境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被引量:2
- 2022年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生态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中,淀区内纯水村和耕地将被淹没,而上述陆地的土壤环境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仍缺乏系统调查和分析.本文以淀区内现有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元素As、Hg、Cd、Cr、Pb、Ni、Cu、Zn、N、P和土壤类型、质地为研究要素,以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为研究手段对淀区内土壤主要环境元素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刻画和分析.结果表明:淀区主要环境元素在不同土地类型的差异性分布是大气沉降和人类工农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元素P外,其余环境元素的淀区背景值均高于区域背景值,呈富集趋势.大部分元素趋向于在农用地富集,在水田的富集最为突出,Hg元素则更易在村镇用地富集.淀区内土壤主要环境元素来源分3种类型:大气沉降型,代表元素为Ni、Cr、As、Pb、Cu和Cd,主要来自区域燃煤烟气的沉降输入;农业输入型,代表元素为P、N、Hg、Cd、Pb,主要来自本地农业施肥和人类生活垃圾输入;工业叠加型,代表元素为Zn、Cu、Cd、Pb,主要来自大气沉降和淀区临近的小冶炼的排放叠加,其中Pb、Cd、Cu为综合输入方式.
- 刘雪松王雨山王旭清尹德超
- 关键词:环境元素
- 白洋淀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区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1
- 2022年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为探究白洋淀不同植物群落区表层沉积物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采集了96组表层沉积物样品开展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白洋淀湿地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均值为39.64 g/kg,范围为14.4~136.82 g/kg,总氮(TN)和总磷(TP)均值分别为2.62和0.75 g/kg,范围分别为0.72~10.57和0.46~1.38 g/kg;不同植物群落区表层沉积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挺水植物分布区表层沉积物TOC和TN含量高于其他区,水田区沉积物TP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C∶N∶P比例平均值为141∶8∶1,C∶N比值相对稳定,C∶P和N∶P比值空间分异性较大;不同水生植物群落区沉积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挺水植物区沉积物C∶P和N∶P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分区,沉水植物区表层沉积物C∶N最大,挺水植物区和沉水植物区C∶N∶P比例平均值分别为222∶13∶1和129∶6.5∶1;白洋淀表层沉积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受植物群落生物量、磷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枯落物分解速率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影响;与我国东部主要湖泊相比,白洋淀表层沉积物C、N、P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在水生植物生长末期收割打捞运出淀外,减少淀内N、P营养盐累积,减缓白洋淀富营养化和沼泽化进程.
- 尹德超王雨山祁晓凡安永会王旭清徐蓉桢
-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 岩溶流域地下水调蓄资源量评价被引量:7
- 2016年
- 提出了岩溶水资源调蓄资源量和调蓄系数的概念和评价方法,拓展了岩溶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基于水均衡原理,通过估算月度蒸散发量,求取参与调蓄的地下水月度储存量或释放量。选取了中国香溪河流域和清江流域,以及美国Meramec河流域,探讨对比了三个流域径流转化能力与调蓄资源量的差异;以Meramec泉和雾龙洞为例,分析了岩溶含水系统的调蓄作用。结果显示:在降水分布集中、流域坡度大、岩溶发育程度高的岩溶流域内,降水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好,径流转化能力强,但调蓄能力弱;岩溶裂隙介质是岩溶含水系统对地下水进行调蓄的主要媒介,岩溶发育程度低、裂隙介质比例高的岩溶含水系统具有更强的调蓄能力。
- 罗明明陈植华周宏尹德超史婷婷
- 关键词:岩溶流域水资源评价
- 白洋淀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生态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中,淀区内陆地将被淹没。为科学评价淹没后陆地对白洋淀水体的环境影响,从淀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评价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方法】以淀区内现有陆地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砷、汞、镉、铬、铅、镍、铜、锌重金属元素为研究要素,以统计分析、污染负荷指数法和地质累计指数法评价为分析手段,对淀区内陆面重金属元素统计特征和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淀区内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显著高出区域背景值,污染程度总体为轻度污染;农业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最多,铜、镉、汞是本区陆地土壤中背景值高、污染贡献最为显著的元素。【结论】淀内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 15618—2018)和(GB 36600—2018)中土壤筛选或管控的标准,环境承载力仍有一定缓冲容量;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特征主要由地质背景因素控制,但也明显受到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的影响。
- 刘雪松王雨山尹德超王旭清
- 关键词:污染评价
- 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演变及湿地生态响应被引量:13
- 2022年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近几十年来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白洋淀流域上游王快、西大洋及拒马河3个子流域开展河川径流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揭示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驱动湿地演变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呈持续衰减趋势,从P1阶段(1961—1979年)至P3阶段(1997—2019年),典型子流域年径流系数均值由0.29降至0.12,山区年径流总量由30.84×10^(8)m^(3)/a降至11.37×10^(8)m^(3)/a,降幅达63.1%,梯田修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子流域产流和基流减少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以变质岩为主的王快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表产流减少,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拒马河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基流减少;白洋淀湿地面积变化受控于地表水位波动,近60年来白洋淀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入淀流量减少,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山区径流衰减.
- 尹德超王旭清王旭清王雨山王晓燕王茜刘肖肖龚磊
- 关键词:白洋淀流域水文循环基流
- 白洋淀地表水水质季节与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为揭示白洋淀地表水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重要水质指标随季节变化趋势、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利用统计描述、离子图解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对白洋淀地表水水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地表水质量逐渐向好,至2020年夏季白洋淀水质以Ⅳ类水为主.COD、高锰酸盐指数、TP和TN是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指标,重点解析了此4项关键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空间变化发现白洋淀地表水中难被氧化的耗氧物质含量高,且入淀河流所携物质直接影响入淀口附近水质;时间变化特征表明在生态补水背景下,地表水中污染物浓度水平显著下降,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白洋淀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TDS及主要离子质量浓度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常量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微量水化学组分受天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控制,天然来源为岩石风化,人为因素包括大气沉降、农业和工业来源,且叠加有机污染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 徐蓉桢王雨山尹德超王旭清
-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水化学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