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2023年
- 本文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特殊性,结合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和现状,研究并探讨建立目标导向下的课程设置,导师建设和实践评价机制等多因素相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医工人才。
- 祖鹏宇梁莹丁达文刘冬冬李东李春林
-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双导师制
- 基于小波变换的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电信号分析
- 2011年
- 目的: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过程中采集脊髓电信号,分析其频域特征,以指导手术进行的程度和范围。方法:应用小波变换处理术中电极记录的脊髓信号,用时频表示的方法来表示分析臂丛神经损伤患侧、健侧和患侧手术修复后脊髓电信号的结果。结果:讨论发现患侧的电信号与患侧术后电信号、健侧电信号相比,频率范围在20Hz左右有显著的差异,患侧数据20Hz频率信号能量明显高于其余两者。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侧脊髓电信号20Hz频率能量高于健侧和术后电信号相应频带能量的特性,可用来指导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手术。
- 李东胡永生柳渊白玫
- 关键词:小波变换MORLET小波
- 心脏除颤仪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能量释放调查与分析
- 2024年
- 目的:针对心脏除颤设备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分析除颤设备能量输出的性能特征,提升管理水平以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医院在用(含期间报废设备)的861290、CardioServ等10个型号的90台除颤设备,统计分析除颤设备的能量输出检测数值、计算释放能量误差。将使用初期(设备启用前3年)的36台除颤仪按照年份分为启用第1、2和3年,比较3年设备能量输出数据。将使用正常期(使用中期)数量最多的型号A和型号B除颤仪(41台)依据2018-2000年3年的能量释放校准数据,分析两个型号设备在100 J预置值时释放能量的差异。分析2015-2022年报废期的8台能量输出超限设备的能量释放误差。结果:使用初期3组设备数据,设备启用的第1、2年除颤仪在预置值的能量释放值100、150和200 J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7、-0.17、-0.58,P>0.05);设备启用的第1、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0、-0.38、-0.86,P>0.05)。在对正常期设备的能量释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不同型号41台设备在100 J预置点的能量释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P<0.05)。能量超差的除颤仪从初期开始能量释放一直偏高,且随预置能量增加,相对误差增大,设备重复性好,预置能量(x)与释放能量(y)之间符合线性关系(R2=0.9985)。在用除颤设备中,>100 J预置点的能量输出合格率为97.68%。结论:不同型号除颤设备能量释放的均值在合格范围内略有差异,能量输出仍是除颤设备应重点关注的性能指标,应结合设备的维护维修数据深入分析,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优化质量控制策略,确保除颤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 李东王晓龙谢峰王宇坤柳渊李晓虹白玫
- 关键词:除颤仪生命周期
- 数字X线摄影设备的可用性评价研究
- 2023年
- 目的 以人机交互研究取向的可用性概念作为依据,对数字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设备的人机交互可用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专家调研法确定可用性评价的项目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建立可用性评价模型。对5款国产DR设备分别进行评分,对比不同型号间的可用性评价结果。结果 5款DR设备的可用性评分总分均值和各接口的评分均值在3个组别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少于3个月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评分,其他两组间无显著区别(P>0.05)。此外,不同型号的DR设备的可用性评价结果,在总分均值和1年以上组别中有显著不同。结论 可用性评价可以全面的评价DR设备各人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助于DR设备的研发改进,促进国产设备完善升级。
- 荣瑶杨波董硕吴萍柳渊李东吴航白玫
- 关键词:人机接口可用性德尔菲法
- 一体化PET-MR设备中飞行时间技术和点扩展函数技术对PET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在一体化PET-MR图像重建中飞行时间(TOF)技术和点扩展函数(PSF)对PE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NU2-2007标准,使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675-1标准规定的PET图像质量体模,在通用电气公司GE SIGNA型PET-MR及配套AW4.6工作站上完成扫描和图像重建,采用联合使用(TOF+PSF)、单独使用PSF技术(non-TOF+PSF)、单独使用TOF技术(TOF+non-PSF)和两种技术均不使用(non-TOF+non-PSF)4种方法重建PET图像,分析图像的对比度(Q_H和Q_C)、背景变化率(N_j)和信噪比(SNR)。结果:以non-TOF+non-PSF重建结果为参照,单独使用PSF技术、单独使用TOF技术和联合使用TOF+PSF技术重建图像的平均热区对比度(Q_H)分别提高了7.61%、20.94%和40.17%;单独使用TOF技术的图像平均冷区对比度(Q_C)提高了11.29%,联合使用TOF+PSF技术的图像Q_C提高了12.32%;单独使用PSF技术、单独使用TOF技术和联合使用TOF+PSF技术重建图像的平均背景变化率(N_(mean))分别降低了2.28%、21.44%和30.03%;SNR则分别提高了11.52%、44.28%和92.70%。结论:TOF和PSF技术均可提高PET的图像质量,联合使用两种技术对提高重建图像质量效果更为明显。
- 董硕李东吴天棋庄静文谢峰白玫
- 关键词:点扩展函数图像质量
- 红外测温仪测温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分析距离、角度和测量部位等因素对红外测温仪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防疫期间体温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北京地区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体温测量的受试者,采用两种常用国产品牌(A型和B型)红外测温仪,分别采集受试者不同测量距离(1~3 cm、3~5 cm和5~7 cm)、不同测量角度(额头正前垂直、向下倾斜45°)和不同测量部位(额头、内关)的体温测量数据,连续测量7 d,排除缺项后共纳入60组体温测量值数据。同时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受试者腋温行自身对照,分析比较不同角度、距离和部位的测量数据。结果:不同测温角度中红外测温仪于有效距离内"垂直"和"斜下"方向的额温,A型红外测温仪3~5 cm和B型红外测温仪1~3 cm垂直和斜下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Z=-4.37;P<0.05)。A型红外测温仪和B型红外测温仪垂直测额温距离皮肤1~3 cm、3~5 cm和5~7 cm测温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6,F=26.97;P<0.05)。A型红外测温仪距皮肤1~3 cm和3~5 cm测量内关温与额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t=-5.006;P<0.01);B型红外测温仪距皮肤1~3 cm测量内关温与额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P<0.01)。结论:测温角度的改变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尤其在测量距离增加情况下。当超过有效测量距离时随着距离增加,测量数据准确性将会下降。相较于额温,正常体温人群的内关温更接近于腋温。
- 李东吴航白玫庄静文张文龙花城董硕
- 关键词:红外测温仪腋温
- 基于脑磁信号的头部三维能量分布模型研究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处理脑磁数据,显示全脑三维能量分布,以期准确的反映脑部的神经活动情况。方法:选择小波函数对脑磁信号进行分析得到频域数据,将能量信息映射到与之对应的传感器位置,在传感器之间进行适当的插值,创建三维坐标下的补片,显示全脑三维能量分布。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采集手指运动试验的脑磁数据,选取特定频率段,分析讨论不同时间下的地形图。结果:能量分布图反映的信息与运动事件相关同步研究的描述一致,即对侧初级运动区(M1)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会出现高能量信号,神经活动活跃。结论:该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为分析大脑神经活动、确定神经活动源发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 李东柳渊孙伟白玫
- 关键词:脑磁图小波变换地形图
- 基于过程能力的CT设备长期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运用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对CT设备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依据国家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17589-2011),利用Minitab 17.0软件对3台CT设备(CT-1、CT-2和CT-3)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检测项目包括水的CT值、均匀性、噪声、CT值线性、低对比度分辨力、CT剂量指数(CTDI_W)和重建层厚偏差。采用时间序列图对空间分辨力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检测项目的测量值均符合GB17589-2011标准限值要求;大部分检测项目的长期质量控制过程处于Ⅱ级及以上水平,且过程性能指数(P_p)≥1.33;重建层厚偏差(s≤2 mm)的过程能力处于Ⅲ级及以下水平(P_p<1.33);CT-3的长期稳定性优于CT-2。结论:通过过程能力分析,可以客观地判断CT性能的长期稳定性情况。对于每台CT设备,通过定期执行稳定性检测,并利用过程能力分析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其维护保养是否到位,更好的保障设备性能和诊疗质量。
- 董硕张文龙李东柳渊吴航白玫
- PET/CT设备在使用阶段的可靠性量化评价
- 2023年
-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中的可靠性,分析影响质控通过率的关键参数,探索设备在使用中可靠性评价的具体实践方法。方法回顾分析PET/CT设备维修维护记录,统计PET/CT设备的可用度、维修、维护相关参数。分析PET探测器矩阵晶体位置校准(LUT漂移系数)、能量漂移、飞行时间技术的数据校准(TOF漂移通过率),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固有可用度Ainh和可达可用度Aa在98%以上,两者变化趋势一致,Aa略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峰值出现在第4年,高于启用前3年平均水平;LUT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100%,与系统湿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133,P=0.025);能量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78.32%,其与外环温度存在显著性相关(r=0.162,P=0.006),需关注机房温湿度。结论PET/CT设备在启用的第4年由初期阶段转入正常期阶段。PET探测器的能量漂移系数易超出范围,其与环境因素相关。研究总结出临床使用中PET/CT可靠性评价的实践方法,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供了参考信息,为设备之间可靠性对比提供了参考方案。
- 李东董硕张文龙花城吴天棋吴航白玫
- 关键词:PET/CT可靠性可用度
- 基于Minitab的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长期稳定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 运用Minitab对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Minitab17.0软件分析3台MRI设备(MRI-1、MRI-2和MRI-3)性能的长期稳定性,分析项目包括影像均匀性、信噪比、层厚和纵横比;使用时间轴序列法对性能指标中的空间分辨力进行研究。结果 性能检测多数项目的长期质量控制过程为Ⅰ级,过程性能指数Pp>1.67;MRI-1和MRI-2设备所有检测项目过程性能均为Ⅱ级及以上;MRI-3设备的影像均匀性处于Ⅳ级,应查找原因并增加检测频次。结论 通过使用Minitab对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可以客观地判断MRI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性能稳定性,有助于了解设备运行状态,确定质量控制检测频率;通过过程性能分析结果可以判断设备保养情况和关键部件更换周期,保障设备性能处于良好状态,为诊疗服务提供可靠的保障。
- 张文龙董硕李东柳渊花城吴航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