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亮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暖期
  • 3篇气候
  • 3篇中世纪暖期
  • 3篇小冰期
  • 3篇赣中
  • 3篇冰期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记录
  • 2篇端元
  • 2篇沼泽
  • 2篇泥炭
  • 2篇泥炭地
  • 2篇泥炭记录
  • 2篇气候意义
  • 2篇粒度
  • 1篇灾害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孢粉
  • 1篇孢粉分析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1篇皖西学院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7篇李亮
  • 3篇马春梅
  • 3篇周斌
  • 3篇崔安宁
  • 2篇弋双文
  • 1篇赵琳
  • 1篇张永战
  • 1篇鹿化煜
  • 1篇李亮
  • 1篇黄振辉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赣中玉华山沼泽泥炭记录的过去两千年植被与气候变化
过去2 ka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段,其中的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倍受关注,但是一些气候阶段的起止时间、温湿配置等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赣中玉华山沼泽泥炭钻孔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C测年,运用Bacon模型建立...
李亮马春梅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孢粉分析
文献传递
江西中部玉华山沼泽泥炭记录的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过去2ka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段,其中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备受关注,但气候阶段的起止时间、温湿配置等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赣中玉华山沼泽泥炭钻孔进行孢粉、粒度、腐殖化度、烧失量、Rb/Sr、Zr/Rb等多指标分析研究过去2ka来气候变化。结果揭示过去2ka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0~600A.D.期间该地区主要表现为较为冷湿的气候;2)600~850A.D.进入隋唐暖期,气候转暖干;3)850~1400A.D.对应中世纪暖期,中间存在次级波动,整体上表现为湿润气候;4)1400~1900A.D.进入小冰期,处于冷干环境,但是中间存在一些次级波动;5)1900~2000A.D.进入现代暖期,气候较为湿润。对比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了东部季风区过去2ka的气候变化趋势。
李亮马春梅鹿化煜弋双文周斌崔安宁黄振辉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1300—2019年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024年
历史上江苏沿海曾频发2类风暴潮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建立该地区长时间尺度的风暴潮灾害序列对了解过去与预测未来意义重大。以历史文献、地方志、海洋灾害公报等记载的风暴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风暴潮灾害识别体系,重建了1300—2019年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序列,分析了风暴潮灾害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了其与气候异常和黄河、长江入海口变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主要受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1300—2019年间共发生246次风暴潮灾害,平均周期为2.9年,且近100年来发生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灾害年际变化存在17年、61年和115年的时间尺度周期,其中115年周期最为明显。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下,厄尔尼诺活跃年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偏少;气温与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盐城、南通和苏州为风暴潮灾害高发地区,常州和无锡发生频率较小。在气候变暖与江苏海岸冲淤变化的作用下,1855年后盐城和南通地区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增加,连云港地区明显增加;随着海岸线的变迁与长江河口的演变,镇江、扬州、泰州与苏锡常地区受风暴潮灾害影响减少。
李亮李亮时连强张永战
关键词:风暴潮灾害厄尔尼诺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
尚广春李亮马春梅弋双文赵琳崔安宁
江西玉华山泥炭2000 a BP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过去2000年是PAGES(Past Global Changes)计划重点研究的时段,其中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的气候变化备受关注。学术界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起止时间、温湿配置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对江西中部山地玉华山泥炭钻孔YHS2的年代标尺以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腐殖化度、烧失量、抱粉等多指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气候变化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分布规律,重建该区域过去2000年降水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玉华山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干湿变化。结果表明:在中世纪暖期(800-1450 A.D.),沉积物中Al、Si、Ti等外源碎屑元素含量升高,烧失量处于低值,腐殖化度较低,乔灌木花粉含量高,而旱生草本花粉含量低,各个气候指标的记录都指示该阶段降水增多,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在小冰期阶段(1450-1900 A.D.),沉积物中Ak Si.Ti等外源碎屑元素含量降低,变化趋于稳定,烧失量处于高值,腐殖化度较高,乔灌木花粉含量降低,而中旱生草本花粉含量升高,各个气候指标的记录都指示在该阶段降水减少,为较冷干燥的气候环境。
邓云凯李亮马春梅调赵琳崔安宁崔安宁
关键词:泥炭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江西玉华山泥炭2000aBP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气候意义
邓云凯李亮马春梅李远平周斌赵琳崔安宁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尚广春李亮马春梅弋双文弋双文赵琳
关键词:粒度干湿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