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鉴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有孔虫
  • 5篇珠江三角
  • 5篇珠江三角洲
  • 5篇古环境
  • 3篇介形类
  • 2篇全新世
  • 2篇晚更新世
  • 2篇晚更新世以来
  • 2篇南海南部
  • 2篇环境演化
  • 2篇更新世
  • 2篇古环境演化
  • 2篇古环境重建
  • 1篇蛋化石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第四纪
  • 1篇亚洲季风
  • 1篇亚洲季风区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7篇广东省地质过...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殷鉴
  • 7篇刘春莲
  • 3篇吴洁
  • 3篇杨婷婷
  • 3篇吴月琴
  • 2篇张素青
  • 2篇黄毅
  • 1篇贾良文
  • 1篇朱照宇
  • 1篇庄畅
  • 1篇车平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3年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表层沉积物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akneriana rotunda-Cavarotalia annectens-Elphidium 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Sinocytheridea impressa-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有孔虫及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表现出"北低南高",即口门低、向海高的特点。样品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属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盐度是影响该区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水动力条件,水深对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性因素。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河口湾北部的水体盐度较低、径流动力较强,不利于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生存,导致其丰度及分异度均较低。河口湾南部水体盐度升高,潮流动力较强,同时受众多岛屿屏障作用,环境较为稳定,有孔虫和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迅速上升。
吴洁刘春莲贾良文杨婷婷张素青殷鉴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有孔虫介形虫环境因素
深圳坪山新区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深圳市坪山新区境内出露了一套上白垩统至古近系古新统的紫红色、砖红色河湖相碎屑岩沉积。近期在这套地层下部的紫红色泥质砂岩中首次发现了成窝的恐龙蛋化石和大量的蛋化石碎片。简要报道这些蛋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蛋壳的显微结构和矿物组分及初步分类学分析结果。深圳坪山新区产出的恐龙蛋化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埋藏的地层层位以及蛋化石结构而显示出重要的地质意义,为研究白垩纪期间恐龙的迁移、古地理分布、演化以及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刘春莲殷鉴朱照宇吴月琴车平
关键词:恐龙蛋化石白垩系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软体动物群记录与古环境演化被引量:3
2016年
对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市东升镇附近PRD11孔的岩性和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邻近的PRD10孔以及珠三角其他位置的钻孔记录比较。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河流作用和构造升降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5个环境阶段:1)约9 010 cal.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暴露地表,沉积物遭受风化剥蚀,形成杂色黏土;2)9 010―7 000 cal.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3)7 000―5 460 cal.a B.P.,研究区水深短暂下降;4)5 460―3 340 cal.a B.P.水深有所加大,并在约4 546 cal.a B.P.时达到全孔最大水深;5)约3 340 cal.a B.P.以来海水逐渐退出研究区,河流作用增强,研究区逐渐演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刘纯瑶殷鉴刘春莲黄毅吴月琴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双壳类腹足类古环境全新世
亚洲季风区古海洋、古气候记录中的热带信号--印度季风区石笋δ18O序列及南海南部上部水体热力梯度变化中的半岁差周期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低纬地区在古海洋、古气候中的驱动作用,本文展示了在亚洲季风区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期为低纬驱动的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证据。本文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两个方向:①在古海洋、古气候记录中识别典型的热带信号,侧重讨论低...
殷鉴
南海南部底质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分布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殷鉴
珠江三角洲PRD16孔微体生物记录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重建被引量:8
2013年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庄畅刘春莲吴洁杨婷婷殷鉴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有孔虫介形类古环境
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微体动物群记录与古环境重建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吴月琴刘春莲刘春莲黄毅殷鉴张恺
关键词:有孔虫介形类全新世古环境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东部晚第四纪微体动物群的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400~30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吴洁刘春莲张素青杨婷婷殷鉴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有孔虫介形类晚第四纪古环境
珠江三角洲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有孔虫记录与古环境演化被引量:9
2016年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并着重分析了晚更新世海侵事件。约44 500 cal a BP以前,研究区为河流环境,发育河道砂砾沉积。约44 500—21 300 cal a BP,发生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溺谷型河口湾,两孔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垂直分布记录了水体条件发生的多次变化,可辨识出2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其中PRD20孔中有孔虫以滨岸广盐型占绝对优势,PRD17孔中以滨岸广盐型为主、海相—半咸水型有孔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研究区位于溺谷湾中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的区域,且PRD20孔受径流影响更大。约21 300 cal a BP后,受末次冰盛期海退影响,研究区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化剥蚀,风化产物在PRD20孔表现为1层褐红色砂砾,在PRD17孔表现为1层花斑黏土。约8000 cal a BP,海平面回升导致河水滞留形成沼泽环境,PRD20孔发育1层泥炭层。约8000—5500 cal a BP,PRD20孔发育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湾湾头沉积,仅在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含有少量有孔虫记录。约5500 cal a BP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受构造抬升影响,PRD17孔地势较高,于约4700 cal a BP才开始重新接受沉积,零星出现潮水搬运而来的有孔虫。
殷鉴刘春莲吴洁黄毅吴月琴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有孔虫古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