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志友 作品数:26 被引量:119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南海开放共享航次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从多尺度海洋动力学角度出发 被引量:4 2020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进入新千年以来,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杜岩 陈举 陈举 王祥鹏 经志友 徐驰 储小青 陈更新 徐杰 徐驰 唐世林 储小青 梁韵 施平关键词:海洋观测 生态效应 南海北部上升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经志友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数值研究 被引量:39 2008年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升流是南海北部陆架区6—9月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而不是个别年份的特殊现象;海南岛东部沿岸及雷州半岛以东广州湾东南部一带海域(琼东上升流区)、汕头沿岸直至福建沿岸南日群岛附近海域(粤东上升流区)夏季表层及次表层海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低温、高盐、高密等陆架上升流特征;上升流中心主要位于海南岛以东清澜湾至七洲列岛之间111°10′E、19°45′N附近,陵水湾至陵水沿岸110°15′E、18°25′N附近,粤东汕头沿岸116°45′E、22°50′N附近及澎湖列岛以西118°E、23°40′N附近。同时通过对模拟结果与QuikSCAT风场的比较分析发现,沿岸上升流与局地风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季西南风及风应力旋度对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粤东沿岸风应力旋度较小,但夏季西南风仍是诱生粤东沿岸上升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志友 齐义泉 华祖林关键词:南海北部 上升流 南海上层环流对不同气候态风场响应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文章利用4种不同的气候态风场Scatterometer Climatology of Ocean Winds(SCOW)、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the Interim ECMWF Re-Analysis(ERA-Interim)和NEC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Reanalysis 1]分别驱动区域海洋环流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以模拟南海环流,从而比较分析南海上层环流模拟结果的差异及其与风应力场之间的动力联系。结果表明,4种风场均能模拟出南海海盆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但对南海局地环流特征的模拟存在差异。分析显示,局地显著的正风应力旋度是冬季吕宋冷涡产生的根本原因;夏季越南东部海域的上层环流偶极子在模拟试验结果中均显现,但其强度与局地风应力旋度大小有关。海峡通量的模拟结果显示,吕宋海峡水体通量受海峡风场差异影响较小;台湾海峡秋冬季水体通量则有较大差别,强东北季风不利于海峡北向水体输送。此外,台湾海峡冬季较强的北向水体输送有利于南海暖流的生成。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南海上层环流对大气强迫的响应有裨益,并且可为不同目的的南海环流数值模拟时的风场选择提供参考。 闫桐 齐义泉 经志友关键词:南海环流 数值模拟 吕宋 琼东和粤西海表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讨了温度锋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海域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锋面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沿岸风应力是影响该海域锋面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夏季温度锋面主要分布于琼东沿岸的东部及南部海域近岸50m到100m等深线之间,而冬季则主要分布在琼东的东部海域和粤西沿岸20m到100m等深线之间,春秋两季为其过渡季节;锋面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弱,其冬季锋面强度平均值可达到3℃?100km–1,夏季为1.7℃?100km–1;同时,锋面核心位置及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和粤西海域温度锋也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陈彪 王静 经志友 李敏关键词:温度锋 边缘检测 年际变化 南海北部次中尺度过程数值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近年来的观测与理论研究发现,海洋上混合层存在一类水平尺度为0.1~10km、时间尺度为~O(1天)的重要物理过程,称之为次中尺度过程。该过程具有较大的罗斯贝数(Ro)和较小的理查森数(Ri),它能有效地通过次级不稳定从中尺度地转过程中汲取能量,并向小尺度湍流混合串级,从而对上层海洋物质能量输运、中尺度过程变异、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混合层再分层等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进行水平分辨率约为1km的高分辨率数值实验,对南海北部的次中尺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有着丰富的中尺度涡旋与海洋锋面活动,且涡旋与锋区边缘存在显著的次中尺度现象。通过对次中尺度涡旋个例的稳定性和能量分析发现,锋面海域强烈的水平浮力梯度导致了涡丝边缘的Ertel位涡小于0,并引起对称不稳定,锋生作用是该次中尺涡旋南侧发生对称不稳定的主要动力机制。同时,对称不稳定能有效地从地转剪切中汲取能量并向小尺度湍流混合串级,其能量汲取的最大值出现在20m深度,约为4×10^(–7)W×kg^(–1)。 罗士浩 经志友 齐义泉 谢强关键词:南海北部 数值模拟 基于湾流海域船载ADCP观测资料的地转平衡态和非地转动能分析 2023年 本研究基于湾流海域14a(2005—2018年)船载ADCP观测的水平流速数据,利用Helmholtz分解和波数谱分析等方法,分离了海域内的地转平衡态涡旋运动和非地转内波运动,分析了两者的动能在连续波数谱空间的转换尺度,并初步探讨了影响湾流海域转换尺度的潜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湾流强流区的地转平衡态运动活跃,其转换尺度小于10km,且季节性差异较小;弱流区的非地转运动显著强于强流区,其转换尺度约为15km,夏季(~28km)明显大于冬季(~13km);湾流海域的转换尺度受夏秋季频繁发生的飓风向海洋输入的近惯性波动能量影响。同时,湾流海域转换尺度的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转换尺度与亚中尺度范围内地转平衡态运动的动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当地转平衡态运动的动能占主导时,转换尺度相应减小,较小的转换尺度对应较弱的非地转内波动能和较强的地转平衡态动能。本研究关于地转运动和非地转运动的有效分离,有助于理解海洋不同尺度的动力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刘余亿 曹海锦 经志友关键词:湾流 热带印度洋气候模态的海洋动力学机制 杜岩 黄刚 王东晓 郑小童 邱云 经志友 王鑫 胡开明 张玉红 程旭华 齐义泉 郑少军 该项目成果属于物理海洋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印度洋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海区之一,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深入研究和认识印度洋的海洋动力学特征和环境气候效应,不仅有助于满足中国对印度洋海上交通运输、...关键词:关键词:海洋动力学 热带印度洋 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初探 被引量:4 2018年 季风驱动下的南海海洋动力过程有着季节性的多尺度变化特征,显著影响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海洋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和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有着积极的响应。将微生物生态过程与海洋动力过程相结合,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过程的耦合,是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海洋学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南海北部上升流、海洋锋面、中尺度涡旋、次中尺度过程及其对海洋细菌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初步研究成果。 李洁 经志友 张偲关键词:细菌多样性 南海西北部上层海洋对连续台风的近惯性响应 被引量:7 2019年 文章基于2011年9~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西沙海域上层海洋对连续台风Nesat(1117)和Nalgae(1119)过境的近惯性响应.结果表明:两个台风过境都产生了强烈的近惯性振荡,且台风路径右侧的近惯性流速明显大于左侧. Nesat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平均垂向相速度为0.25cm s^(-1),垂向群速度为0.85m h-1,垂向波长为350m.Nalgae所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垂向相速度和群速度均小于Nesat,垂向波长仅为Nesat的1/2.两个台风引起的近惯性能量下传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Nalgae约为200m,而Nesat可下传至300m.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Nesat引起的近惯性能量不易耗散,同时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向深海传播.此外,两个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都存在明显的蓝移现象. Nesat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在100~150m深度受多普勒频移的影响明显增大;然而Nalgae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却在100~150m深度显著减小,这是由于两个台风过境期间,西沙海域背景场涡度差异所致. 马永贵 张书文 齐义泉 经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