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桐
-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背景下的成岩动力学研究与成岩相预测被引量:10
- 2015年
-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砂岩中发育低压-异常低压,泥岩中发育超压。文中考虑低压对砂岩成岩作用的促进作用和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适合于异常压力背景下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史,预测了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结果表明,在断陷期,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断裂活动强烈,大地热流高,成岩演化快;在裂后期,构造活动弱,大地热流低,成岩演化慢。目前,在深凹陷区沙河街组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在斜坡带沙河街组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常规储层。
- 孟元林吴琳孙洪斌吴晨亮胡安文张磊赵紫桐施立冬许丞李晨
- 关键词:致密砂岩非常规油气异常低压超压辽河西部凹陷
- 致密火山岩物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储层质量预测--以马朗-条湖凹陷条湖组为例被引量:22
- 2014年
- 在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条湖组二段晶屑玻屑沉凝灰岩致密储层中发现了工业油流。为了研究致密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岩相和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结合条湖组二段的岩相图,预测了4类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角砾岩和凝灰岩的物性最好,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物性次之,熔岩的物性最差;随成岩作用的增强,储层的物性变差,储层物性是岩性和成岩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规储层(孔隙度≥9%)分布在马朗-条湖凹陷的南部,低致密储层(7%≤孔隙度<9%)和高致密储层(4%≤孔隙度<7%)分布在凹陷的中北部。在常规储层分布区,以寻找有效圈闭为主;而在致密储层分布区,则应注重储层和烃源的研究。
- 孟元林胡越李新宁胡安文吴晨亮赵紫桐张磊许丞
- 关键词:储层预测火山岩储层三塘湖盆地
-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6
- 2014年
- 首次在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致密砂岩中发现异常低压。为研究异常低压体系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应用1 092口井的试油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分析异常低压体系在纵、横2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沙三段,且其顶界埋深与基底埋深呈正相关;平面上,压力系数自北西向南东均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洼陷带,其原因是洼陷带发育厚层超压泥岩可以有效地保存砂岩中的异常低压。研究区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还与地层抬升剥蚀、水冷减压和轻烃扩散作用密切相关。
- 胡安文孟元林孙洪斌单俊峰刘远奇许丞赵紫桐
- 关键词:异常低压致密砂岩非常规油气西部凹陷
- 白云岩溶蚀的热力学分析与次生孔隙带预测--以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为例被引量:21
- 2014年
-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
- 孟元林祝恒东李新宁吴晨亮胡安文赵紫桐张磊许丞
- 关键词:三塘湖盆地
-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背景下的致密砂岩类型预测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异常低压背景下致密砂岩的类型与分布规律,讨论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致密储集层物性的综合影响,应用异常低压力背景下的成岩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了沙三段的成岩阶段,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预测了异常低压背景下沙三中亚段的各种致密储集层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常规储集层(孔隙度φ≥1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埋藏较浅的欢曙斜坡带;低致密储集层(6.0%≤φ<10%)和高致密储集层(2.0%≤φ<6.0%)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凹陷区。
- 孟元林崔存萧张凤莲孟凡晋胡安文赵紫桐许丞曲国辉
-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非常规油气异常低压
- 共和盆地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7
- 2012年
- 在共和盆地万秀寺剖面下白垩统50.40 m厚的钙质泥岩和233.03 m厚的粉砂岩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从中采集46块含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样品,进行热解、沥青'A'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并进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和盆地下白垩统钙质泥岩中的油气是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并以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形式滞留其中所致;粉砂岩中的油气与下白垩统黑色泥岩和钙质泥岩具有亲缘关系,是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就近运移并聚集的结果;无论是钙质泥岩中的烃类还是粉砂岩中的油气均具有成熟原油的特征;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粉砂岩和钙质泥岩的含油气丰度较高,含油气总量分别为0.42和1.44 kg.t-1,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远景。
- 孟元林赵紫桐焦金鹤乔德武孟凡晋肖丽华胡安文蒋涵森李世铭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页岩油气非常规油气共和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