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燕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五四时期的翻译与生态世界主义思想的萌芽
- 2023年
-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深受西方世界主义思潮影响,很多翻译家在将西方文学、文艺作品译介到中国的过程中,有意将生态关怀纳入其世界主义思想中,展现出超越民族、国家的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思想宽度。这种寓于世界主义话语中的生态关怀隐藏在其民族主义情感背后,流露于他们的翻译文本、副文本及文学创作之中,体现了一种生态世界主义思想的萌芽,远远早于西方在21世纪初对于生态世界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同时,这种生态世界主义对当今的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 李姣谢海燕
- 关键词:胡愈之
- 从权力话语看林纾翻译中的改写被引量:2
- 2006年
- 翻译作为话语的一种形式,有着文化建构的功能。而任何时代都有对话语进行制约的“知识型”。受所处时代“知识型”的影响,林纾的翻译采取了对翻译文本加以选择、翻译中予以删减或对言说方式进行改写等策略,从而保证了其译作的成功。
- 谢海燕
- 关键词:知识型话语权力翻译
- 论鲁迅散文中的语言变异与翻译被引量:1
- 2006年
- 语言变异是鲁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文章分析了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并对照其英译本,探讨了语言变异现象如何在翻译中重构。由于汉语语言变异独特的表意功能与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翻译中,译者只有揣摩作者的变异意图,从语言变异的功能入手,同时对于文化差异加以适当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以原作的变异之妙处。
- 谢海燕
- 关键词:《朝花夕拾》语言变异翻译
- 课堂思政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惯习塑造
- 2023年
- 惯习塑造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高校教育场域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课堂对学生思维习惯、分析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从根本上将中国文化特性和原则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经验,从而塑造惯习,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批判为反向视角,以大学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过程中惯习塑造与习惯培养的互构关系以及对于文化生产的重构意义。
- 谢海燕何卫华
-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课堂视听说
- 协商直译:重论鲁迅的直译与《域外小说集》被引量:2
- 2020年
- 作为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文本——《域外小说集》历来被视为鲁迅直译的典范。很多学者认为鲁迅的直译总是与其文学救亡的政治诉求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批评模式所构建的鲁迅翻译批评话语中,直译总是被作为论证的起点,却鲜有学者质疑直译本身在鲁迅翻译体系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认为,鲁迅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运用的直译策略与其后期的硬译风格大相径庭,两者分别呈现而非兼容了鲁迅的“易解丰姿”和“宁信不顺”的翻译思想。鲁迅试图通过硬译来改良汉语语言的不精确性,从而改变国民思维习惯,改造国民性。他的这一政治诉求并不能强加在他的直译之上。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鲁迅的直译指向的并非政治,而是翻译的科学性、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以及周氏兄弟“为人文”的文学理想。
- 谢海燕
- 关键词:直译《域外小说集》硬译去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