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超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影像
  • 3篇胃癌
  • 3篇CT影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断层扫描
  • 2篇顺磁性
  • 2篇葡萄糖
  • 2篇细胞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计算机断层扫...
  • 2篇DG
  • 2篇超顺磁性
  • 2篇超顺磁性氧化...
  • 2篇磁性
  • 1篇代谢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修饰

机构

  • 8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江苏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卢超
  • 8篇单秀红
  • 3篇熊非
  • 3篇耿兴东
  • 3篇顾宁
  • 3篇王霄霄
  • 2篇胡慧
  • 2篇王鹏
  • 2篇周洁
  • 1篇唐志洋
  • 1篇王淑慧
  • 1篇潘冬刚
  • 1篇蒋鹏程
  • 1篇陈芹
  • 1篇刘元斌
  • 1篇孙惠

传媒

  • 4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功能与分子医...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脱氧-D-葡萄糖标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靶向乳腺癌细胞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2016年
目的评估二巯丁二酸(DMSA)涂覆的超顺磁性氧化铁(γ-Fe_2O_3@DMSA)标记2-脱氧-D-葡萄糖(2-DG)配体在靶向高葡萄糖代谢性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制备γ-Fe_2O_3@DMSA纳米粒子(NPs)和2-DG标记的γ-Fe_2O_3@DMSA NPs(γ-Fe_2O_3@DMSA-DG NPs)。检测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MCF-7细胞、人乳腺上皮细胞(HMEpiCs)的葡萄糖消耗。用γ-Fe_2O_3@DMSA NPs、γ-Fe_2O_3@DMSA-DG NPs分别孵育MDA-MB-231、MCF-7和HMEpiCs细胞,用普鲁士蓝细胞染色、细胞群的磁共振成像以及紫外线比色法检测细胞吸收纳米粒子的量。结果 MDA-MB-231葡萄糖消耗最高[(1.39±0.19)×10-4微摩尔/细胞],HMEpiCs最低[(7.13±0.08)×10-5微摩尔/细胞]。MDA-MB-231和MCF-7细胞2 h内明显吸收γ-Fe_2O_3@DMSA-DG NPs,并可被葡萄糖抑制,且MDA-MB-231吸收γ-Fe_2O_3@DMSA-DG NPs明显高于MCF-7,γ-Fe_2O_3@DMSA NPs在任一细胞株中均没有明显吸收。两种纳米粒子孵育HMEpiCs细胞,均未见明显吸收。结论 2-DG标记的γ-Fe_2O_3@DMSA NPs明显提高了γ-Fe_2O_3@DMSA NPs靶向肿瘤细胞能力。
王鹏卢超胡慧耿兴东周洁熊非顾宁单秀红
关键词:超顺磁性氧化铁葡萄糖代谢乳腺癌
联合氢质子波谱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恶性胶质瘤术后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我院在常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基础上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达到较满意临床反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胶质瘤术后行γ刀或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后患者4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3~76岁,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史6个月至3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肢体无力等。
卢超王淑慧刘元斌单秀红
关键词:脑恶性胶质瘤弥散加权成像术后患者氢质子波谱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
2-DG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行性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2-脱氧-D-葡萄糖(2-DG)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γ-Fe_2O_3@DMSA-DG NPs)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γ-Fe_2O_3@DMSA-DG NPs。取人脐带华氏胶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UCMSCs。用不同铁浓度(8、16、32、64、128μg/mL)γ-Fe_2O_3@DMSA-DG NPs标记hUCMSCs,以铁浓度为0μg/mL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测算标记率,利用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铁浓度对hUCMSCs活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用MRI T2WI观察磁标记细胞群信号强度,在T2图测量细胞群T2值并计算横向弛豫率R2值(R2=1/T2)。结果铁浓度为8、16、32、64、128μg/mL时,hUCMSCs标记率分别为80.74%、90.80%、96.91%、99.56%、99.58%,细胞活力分别为90.5%、87.3%、88.1%、89.7%、87.3%。对照组及8、16、32、64、128μg/mL铁标记hUCMSCs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51.4±9.89)、(141.4±5.55)、(154.6±4.83)、(152.4±7.77)、(150.6±8.38)、(47.8±2.28)个,128μg/mL铁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P<0.01;T2值分别为(115.83±2.24)、(88.70±1.97)、(82.87±1.52)、(80.70±0.78)、(62.36±1.70)、(52.50±1.65)ms,各浓度铁标记细胞T2值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UCMSCs细胞群R2值与培养基γ-Fe_2O_3@DMSA-DG NPs铁浓度呈正相关(r=0.964,P<0.05)。结论γ-Fe_2O_3@DMSA-DG NPs可有效标记hUCMSCs,最适标记铁浓度为64μg/mL。
卢超单秀红熊非顾宁陈芹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2-脱氧葡萄糖磁共振成像
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CT影像组学诺模图的构建和验证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认的5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ITK-SNAP软件对门脉期CT图像进行勾画,从瘤内及瘤周提取两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分别构建了基于瘤内的模型、基于瘤周的模型及联合瘤内及瘤周特征的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构建了临床模型1和临床模型2,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了影像组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个模型间的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估临床信息的有效性。结果: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15(95%CI:0.663~0.767),0.714(95%CI:0.636~0.792)。结合了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标签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45(95%CI:0.696~0.795),0.758(95%CI:0.685~0.831)。此外,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证明了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以及临床实用性。结论:结合了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区分Lauren分型中的弥漫型及肠型胃癌,为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丁奕卢超王霄霄陈建单秀红
关键词:胃癌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评估生育及未生育女性髂尾肌形态和功能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MRI评价生育与未生育女性髂尾肌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对50名健康经产妇(生育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亚组和自然分娩亚组)和17名未生育健康女性(未生育组)于自然状态及增加腹压状态下行MR检查,测量髂尾肌厚度(ICT)、冠状位髂尾肌角(cICA)和矢状位髂尾肌角(sICA),比较两种状态下各组间差异。结果自然状态下,生育组右侧和双侧平均sICA均大于未生育组(P均<0.05),两组ICT、左右侧及双侧平均cICA、左侧s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然分娩亚组双侧平均sICA大于剖宫产亚组(P<0.05)。增加腹压状态下,生育组左侧、右侧及双侧平均sICA均大于未生育组(P均<0.05),两组间ICT及c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然分娩亚组与剖宫产亚组ICT、sICA及c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可准确评估女性髂尾肌形态和功能改变。
潘冬刚陆好悦吴旭楠单秀红耿兴东唐志洋卢超何光剑程千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剖宫产术自然分娩
CT影像组学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可行性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组织学分型分为预后较差组和预后较好组,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软件ITK-SNAP从CT图像中分割胃癌原发病灶。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最大相关性的临床特征,并以此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从所有分割图像中提取特征,再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有效特征,并以此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最后,拟合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性能评估。结果:提取了985个二维图像特征,包括一阶统计量、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通过去冗余特征筛选,得到5个最有效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3个临床特征(年龄、性别、CT-M分期)作为构建临床特征模型的参数。相较于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表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7262(95%CI:0.676~0.776),0.707(95%CI:0.632~0.781)。结论:CT影像组学在术前无创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陈建黄海霞卢超王霄霄丁奕单秀红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胃癌组织学分型
不同表面修饰的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2-DG靶向横纹肌肉瘤细胞的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二巯基丁二酸(DMSA)和油酸聚乙二醇(OA_2-PEG)包被的纳米粒子表面标记2-脱氧-D-葡萄糖(2-DG)体外靶向肿瘤细胞的差异。方法:制备和表征γ-Fe_2O_3@DMSA-DG NPs和Fe_3O_4@OA-OA_2-PEG-DG NPs。分别用γ-Fe_2O_3@DMSA-DG NPs、γ-Fe_2O_3@DMSA NPs、Fe_3O_4@OA-OA_2-PEG-DG NPs、Fe_3O_4@OA-OA_2-PEG NPs以及Fe_3O_4@OA-OA_2-PEG-DG NPs+D-葡萄糖(4.5 mg/m L,即竞争性抑制组)孵育横纹肌肉瘤A-673细胞10、30、60、120 min,普鲁士蓝染色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测细胞吸收纳米粒子的情况。结果:DMSA包被的纳米粒子与细胞孵育60 min后,γ-Fe_2O_3@DMSA-DG NPs组和γ-Fe_2O_3@DMSA NPs组细胞大量摄取,并且前者摄取量多于后者;OA_2-PEG修饰的纳米粒子与细胞孵育120 min后,与Fe_3O_4@OA-OA_2-PEG NP组和竞争抑制组相比,Fe_3O_4@OA-OA_2-PEG-DG NPs组细胞内见明显摄取。结论:成功合成γ-Fe_2O_3@DMSA-DG NPs和Fe_3O_4@OA-OA_2-PEG-DG NPs,两者对A-673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性;相比于DMSA对细胞的高亲和性,PEG在抗非特异性细胞黏附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了标记物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从而使纳米粒子更精准地定位于肿瘤细胞。
周洁单秀红王鹏耿兴东胡慧卢超熊非顾宁
关键词:表面修饰肿瘤细胞
儿童急性阑尾炎的MSCT表现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阑尾炎的MS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急性阑尾炎的MSCT征象。结果:44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例,伴粪石7例,MSCT示阑尾外径增宽,管壁略肿胀,边缘不清;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9例,伴粪石12例,穿孔4例,MSCT示阑尾外径明显增宽,管壁肿胀,管腔内积液,并发阑尾穿孔时管壁连续性中断;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6例,伴粪石14例,穿孔14例,MSCT示阑尾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周围有积液积气,邻近盲肠壁增厚,边界模糊。结论:儿童急性阑尾炎有一定的CT特征,可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孙惠卢超
关键词:儿童阑尾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区分T1-2与T3-4期胃癌CT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术前鉴别T1-2与T3-4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术前行腹部CT增强扫描且经切除术后T分期明确的胃癌患者,将其分为T1-2期及T3-4期两组,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3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在其静脉期CT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T分期相关性最高的特征,分别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及决策树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建立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鉴别T分期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最优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性及诺模图与二者中效能更好的模型之间AUC的差异性;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评估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影像组学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64、0.836,均高于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生成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76、0.850。Delong检验显示: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上的预测效能较临床模型更好(P<0.01),诺模图的AUC高于逻辑回归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很好的模型适应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诺模图对术前区分T1-2与T3-4期胃癌具有重要价值。
王芷旋王霄霄卢超陆思远丁奕张久楼蒋鹏程单秀红
关键词:胃癌CTT分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