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伟 作品数:12 被引量:4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大类培养下“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2023年 “地质学基础”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而实践教学探索则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地质学基础”的教学现状基础上,提出以“地震研究”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思路,列举以“郯庐大地震”为例的诸多优势,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步骤。 宫伟 戴黎明 邢军辉关键词:地质学基础 实践教学 地震研究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俯冲体系动力过程:板块起始俯冲的制约 被引量:4 2019年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PN-SL)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汇聚边界、新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晚白垩世以来,逐渐演化形成复杂的沟-弧-盆-台、俯冲时序完整的俯冲构造体系。受多期次、多类型板块俯冲起始作用的制约,PN-SL俯冲体系深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板块俯冲深度由>500km减小至不足100km,板块俯冲角度则由>70°减小至30°。俯冲体系东侧毗邻的翁通爪哇海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台,其显著的“凸起”构造以及低密度结构,重新塑造了PN-SL俯冲体系的构造格局,但不同于低密度结构俯冲诱发海沟位置后移、俯冲极性反转二元经典模式,弧后所罗门海盆发生反向俯冲的同时,中新世以来呈现出NW向、NE向和SW向的多向俯冲过程。这意味着翁通爪哇海台与PN-SL俯冲体系汇聚形变过程并非仅依据板块密度变化来简单解释,需要考虑其复杂的构造环境和诸多的构造要素。特别是作为岩石圈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俯冲体系流体活动,导致岩石圈强度减弱、熔点降低的同时,伴随板块俯冲向地球深部运移,促使板片脱水并与地幔楔发生水化交代作用,进而改变壳幔物质组成及流变学性质,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是理解板块俯冲构造动力的关键切入点。 宫伟 姜效典 邢军辉 邢军辉 徐冲关键词:流体 青藏高原东西向差异形变与隆升机制 被引量:7 2014年 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约束下的三维空间域挠曲形变模拟显示,大约以90°E为界,青藏高原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90°E以东,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35-45km,该岩层厚度可使刚性的上地壳与上地幔岩石通过中下地壳柔塑性地层的黏滞流动产生构造解耦;地壳处于区域均衡状态,下地壳热物质的流动膨胀是地壳隆升的主控要素.而在90°E以西,断裂带严重削弱了该区域的岩石圈机械强度,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于15km,向西逐渐减小,至喀喇昆仑断裂带变为零,断裂切穿莫霍面进入地幔,发生纯剪切构造形变;这里的地壳接近局部均衡,厚皮逆冲是地形隆升的主要因素.震源深度大于80km的地幔地震大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西部,其岩石圈深部具有的脆裂特征很好地支持了岩石圈机械强度模拟的结果. 姜效典 李德勇 宫伟 秘丛永关键词:机械强度 布格重力异常 地震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及成因 被引量:6 2016年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河口段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150-840m,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经历了7.36-11.9、3.6-4.9、1.6-2.5Ma 3个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估算了元江-红河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南西盘为1.38-1.53mm/a,北东盘为1.46-1.59mm/a。红河断裂带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处于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其构造隆升是后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朝阳 姜效典 李德勇 宫伟 秘丛永关键词:红河断裂带 构造地貌 数字高程模型 隆升速率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哀牢山-大象山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热史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14 2017年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Tt变化曲线,结合压力-温度-深度(P-T-D)变化趋势及地层恢复,对T-t变化的成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中高温热史演化表明断裂带SE端(大象山段)与NW端(哀牢山段)皆经历2期冷却过程;在地层剥蚀或构造剥露作用诱导下,SE端、NW端于32~30Ma、32~22Ma分别经历第1期冷却过程,而其在26~24Ma、22~20Ma分别经历的第2期冷却过程中,由于断裂活动减弱这一因素,致使该期冷却速率明显增大(尤其是断裂带NW端).伴随着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挤出,断裂带中南部左旋转换拉张构造活动向北迁移.在断裂带T-t演化的第1个阶段内,受断裂带转换拉张强度NW向减弱的影响,断裂带SE端正断活动所致的山体隆升效应明显强于NW端,致使SE端样品冷却过程较早,同时冷却速率明显偏大;而在第2个阶段,伴随着青藏高原进入中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作为高原东南缘板块调节边界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活动性由SE端开始减弱,使得冷却过程由SE端向NW端传递. 宫伟 姜效典关键词:渐新世 中新世 左旋走滑 地层剥蚀 热年代学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岩石圈热流变性质 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探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岩石圈热流变性质,本文以实测地温数据为依据,模拟西湖凹陷岩石圈热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流变学原理模拟确定西湖凹陷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岩石圈为一个冷地壳-热地幔、强地壳-弱地幔的"奶油蛋糕"型岩石圈。西湖凹陷平均地表热流密度为71 m W/m^2,地幔热流密度为40~65 m W/m^2,对地表热流密度的贡献度达73%~79%,地表热流受地幔热流控制,莫霍面温度在700℃左右,热岩石圈平均厚度为66 km。西湖凹陷岩石圈流变分层明显,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层,下地壳和岩石圈上地幔为韧性层,岩石圈总流变强度平均约为2.65′10^(12) N/m,其中地壳流变强度为2.12′10^(12) N/m,地幔流变强度为5.29′10^(11) N/m,有效弹性厚度为11.7~14.5 km,地壳的流变性质控制了岩石圈的流变行为。此外,西湖凹陷岩石圈总强度较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于变形,且存在壳幔解耦现象。西湖凹陷岩石圈热状态及流变性质决定了西湖凹陷东部地区主要以浅部地壳的断层滑动和地层破裂来调节深部的构造应力。 周海廷 姜效典 李德勇 邢军辉 宫伟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岩石圈 热结构 流变性质 千岛-勘察加俯冲带俯冲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及成因的初步探讨 2018年 基于地震震中分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系统阐述了俯冲带从南到北俯冲角度、俯冲深度、形态以及板上地幔楔熔融程度等方面的空间差异特征,同时结合岛弧火山岩中的Sr、Nd、Pb同位素信息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岩浆作用的空间差异性,最终将千岛-勘察加俯冲带分为6段。综合以往研究可知,俯冲带分段性的成因比较复杂,与岩浆源区地幔中流体成分和含量、板片与海沟的汇聚速率、沿贝尼奥夫带的应力状态等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基于板块运动模型,板片的汇聚速率与俯冲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板片的汇聚速率是影响该地区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而更系统的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千岛-勘察加俯冲带的俯冲特征对于丰富研究区板块构造理论,深入理解俯冲带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李聪颖 邢军辉 李德勇 李德勇 郭雨帆 宫伟关键词:地震分布 地震层析成像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断裂活动时限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2 2015年 磷灰石裂变径迹作为一种低温热史重建的研究手段,现已用来约束断裂带的活动时限。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在磷灰石裂变径迹——断裂带活动时限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以致对研究结果造成比较大的干扰。其中,诸如矿物自身特征(如矿物成分、各向异性等)、实验操作及解译模型的选取,这都无疑增加了磷灰石热史重建的难度;岩石热导率、火山等构造活动、地层孔隙水含量等因素,更是造成了地温变化的多种解释;在目标断裂构造运动解译过程中,更是需要排除气候、周边断层构造活动的影响。最后以实验操纵、自然热冷却、周边断层构造运动因素为例,基于前人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尽量消除上述影响因素关于断裂带研究的干扰,以提高解释的科学性、合理性。 宫伟 姜效典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断裂带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隆升与南海开启:南海西北部盆-山耦合体系 被引量:7 2017年 青藏高原和南海分别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是地理位置紧邻的两个特殊地质单元。纵观青藏高原的隆升、挤出与南海的动力演化过程,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耦合性,而红河断裂带作为二者之间的纽带,直接控制了南海西北部陆缘岩石圈裂解及盆地的构造迁移和演化过程,并制约了盆地沉积地层充填和烃源岩的形成、分布,使得青藏高原与南海西北部盆地构成最为显著的盆-山耦合体系。由于区域动力背景的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及多变性,对于南海多期次多轴向复杂的构造特征及南海西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过程,与高原隆升、块体挤出的时空关系,至今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试图理清青藏隆升、挤出与南海形成演化过程的关系,总结现阶段研究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促进对青藏隆升、块体挤出与南海盆地演化三者关系的合理理解。 宫伟 李朝阳 姜效典关键词:红河断裂带 盆山耦合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断裂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2 2017年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图件结果;并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断裂几何学剖面图件;划分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的断裂级别,一级断裂包括:Itoigawa-Shizuoka构造线(ISTL)、Tartary断裂(TF)、Tartary-Tanakura断裂(TTF)、Tartary-Ishikari断裂(TIF)、东日本海断裂(EJSF)、中央萨哈林—北海道断裂(CHSF)、Abashiri断裂(AF)、千岛盆地南部边界(KBB2)、西鄂霍次克断裂(WOF)、东鄂霍次克断裂(EOF);二级断裂包括:中央构造带(MTL)、Hatagawa构造线(HTL)、日本盆地边界(JBB1、JBB2)、北海道断裂(R8断裂、R9断裂、R10断裂、R11断裂、R12断裂、R13断裂)、千岛盆地北边界(KBB1)、东萨哈林断裂(ESF)、鄂霍次克海断裂(S1断裂、S2断裂、S3断裂)、堪察加半岛断裂(Ka1断裂、Ka2断裂、Ka3断裂、Ka4断裂);三级及以上断裂数量较多,如逆断性质的R1~R7断裂、R14~R25断裂以及正断性质的N1~N4断裂。 郭雨帆 宫伟 罗佳宏 汤兰荣 董非非 查小惠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