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一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前兆
  • 2篇震前
  • 2篇前兆
  • 2篇重力场
  • 2篇重力场变化
  • 2篇标量
  • 1篇正演
  • 1篇正演模型
  • 1篇图示方法
  • 1篇区域重力异常
  • 1篇重力数据
  • 1篇微重力
  • 1篇流动重力测量
  • 1篇可视化
  • 1篇变差函数
  • 1篇KRIGIN...
  • 1篇插值
  • 1篇插值方法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4篇李晓一
  • 3篇陈石
  • 2篇徐伟民
  • 2篇卢红艳
  • 2篇郑秋月
  • 1篇孙少波

传媒

  • 2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区域重力变化的图示方法、指标量定义与解释
区域性的重力场变化与地表形变、近地表物质运移和深部介质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意义。通过陆地固定点位重复重力观测方法,可以获得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剩余重力场变化信号,用于研究...
李晓一陈石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地震前兆
离散时变重力数据的可视化、指标量定义与解释被引量:7
2017年
针对流动重力观测获得的数据成果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流动重力段差变化的时变重力数据可视化方法,并定义了两个指标量G值和C值,用以评价区域性重力场变化的显著性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处理和分析了首都圈地区的流动重力数据.结果表明:与传统采用等值线方式来刻画时变重力场特征不同,该方法更能突出发生变化的重力测点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变化的显著性程度,可为研究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有关的重力场变化提供更多的定量依据.
李晓一陈石卢红艳
关键词:流动重力测量地震前兆
基于变差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以华北地区为例,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徐伟民孙少波李晓一卢红艳郑秋月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区域重力异常变差函数KRIGING插值
设定场源参数的区域重力微变化特征与模型实验
2016年
流动重力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之一,所得到的区域重力场微变化信号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地壳变形、流体运移等信息。采用定量化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重力场变化信号时空特征,对于构建地震预报定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定场源参数构建了数值模型,正演得到了多组不同场源条件下的重力场变化模型;通过模型对比,分析了重力变化与重力梯度变化对不同类型场源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垂直梯度变化对异常体边界比较敏感,特对浅部异常更为敏感,适用于圈定异常体范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观测系统的优化测量方案,以及对观测精度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构建地震预报指标参数,优化流动重力观测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郑秋月陈石李晓一徐伟民
关键词:正演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