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芝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伞形科植物明党参花后果实发育的解剖结构变化被引量:5
- 2011年
- 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特有种类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在幼果发育阶段、中果发育阶段(包含中果期Ⅰ、中果期Ⅱ和中果期Ⅲ)和熟果发育阶段(包含熟果期Ⅰ、熟果期Ⅱ和熟果期Ⅲ),明党参果实横切面的大小和形状、果壁(包括外果壁、中果壁和内果壁)厚度及其细胞形态和层数、合生面结构、胚乳形状及大小、外胚乳存在与否、珠心退化与否以及维管束形态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明党参分生果横切面的形状由近五边状圆形变化至肾状圆形;果壁由厚变薄且细胞层数逐渐减少;胚乳逐渐增大,从半圆形变化为新月形、马蹄形直至"C"形;外胚乳逐渐消失,珠心逐渐退化;合生面的细胞离层越来越明显直至完全分离。此外,明党参果实中油管和维管束数量变化较小,油管可分为维管束伴生油管和果壁油管;合生面有果壁油管4~6个,此特征与明党参属(Changium Wolff)的相关描述不一致。
- 宋春凤刘玉龙刘启新褚晓芳李美芝
- 关键词:伞形科明党参果实发育
- 中国伞形科前胡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前胡属(Peucedanum L.)22种2变种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根据果实棱槽细胞、外果皮细胞轮廓和蜡质纹饰等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学...
- 李美芝宋春凤刘启新
- 关键词:前胡属伞形科扫描电镜微形态特征分类学
- 明党参花后果实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中国特有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可分为幼果、中果和熟果3个发育阶段,后两个阶段可分别划分为3个时期。正常成熟的明党参果实为2个分生果完全分离并悬垂的双悬果,属于伞形科中果体轻度背腹压扁、无果棱的类型,并雏形于幼果阶段、成形于中果阶段、完成于熟果阶段;果实中的2个分生果有时有不均等发育现象。花柱及花柱基伴随果体发育并宿存于果体,形成果体与花柱基-花柱的复合体。随果体的增大,果体形状由最初的近陀螺形发育为双肾状长圆形;果棱在幼果和中果阶段时可见,至成熟阶段消失;熟果初期棱槽油管可呈现明显的横隔样结构;果体颜色由幼果期的深绿色变为中果后期的浅绿色,完全成熟时呈褐色或黑棕色。花柱分叉角度从幼果期的60°-90°增大至中果阶段的90°-220°,成熟阶段大于220°;花柱基由圆锥形变为圆台状;幼果、中果和熟果阶段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分别为1.0-0.8、0.8-0.1和小于0.1。花柱分叉角度和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可作为判断明党参果实发育程度和阶段的重要标志。
- 刘玉龙刘启新宋春凤褚晓芳王珂李美芝
- 关键词:伞形科明党参果实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