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文星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衍生物
  • 1篇制备及特性
  • 1篇生物利用度
  • 1篇自微乳
  • 1篇自微乳化
  • 1篇微球
  • 1篇微乳
  • 1篇磷脂
  • 1篇口服
  • 1篇口服生物利用...
  • 1篇环糊精
  • 1篇环糊精衍生物
  • 1篇广藿香
  • 1篇广藿香醇
  • 1篇大豆磷脂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胡海燕
  • 3篇汤文星
  • 2篇吴传斌
  • 2篇游秀华
  • 2篇王荣昌
  • 1篇冷田东
  • 1篇颜光美
  • 1篇郑思嘉
  • 1篇付胜楠
  • 1篇李莹
  • 1篇幸乔
  • 1篇何志坚

传媒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环糊精衍生物对胸腺喷丁微球突释效应的影响
2012年
先将疏水性三乙酰基--环糊精(TA--CD)和亲水性羟丙基--环糊精(HP--CD)分别与胸腺喷丁(1)制得共冻干复合物,再采用s/o/w乳化-溶剂挥发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成缓释微球,比较环糊精衍生物对1-PLGA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突释效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降低突释效应的机制。结果表明,1-PLGA微球和1-TA--CD-PLGA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突释率(即24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2.6±1.2)和(33.9±1.1)m、(6.37±0.22)%和(8.59±0.19)%、(57.4±0.8)%和(80.4±0.6)%、32.7%和15.2%。而1-HP--CD-PLGA微球与1-PLGA微球相比,载药量和包封率反而有所降低,且突释效应未见明显改善。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1-TA--CD共冻干过程中存在晶型转变,提示药物和辅料间可能发生了相互作用,阻止了1的扩散。
汤文星付胜楠幸乔吴传斌胡海燕
关键词:微球环糊精衍生物
氧化甾醇-磷脂脂质囊泡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2009年
氧化甾醇3,19?二羟基-胆甾烷-24-酮(DHCO)和3,β5,α6β-胆甾烷三醇(Triol)替代胆甾醇与大豆磷脂形成脂质囊泡的性质研究。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囊泡,通过测定脂溶性及水溶性荧光探针在脂质囊泡中的荧光强度变化,考察囊泡膜流动性及通透性;通过测定脂质囊泡中游离DHCO及结合DHCO的浓度考察DHCO与磷脂的结合率;考察DHCO/磷脂比例、超声条件对脂质囊泡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DHCO、Triol与磷脂形成的脂质囊泡与胆甾烷(CHOL)-磷脂脂质囊泡的膜流动性无明显差异,但膜通透性稍有增大。DHCO与磷脂的结合率为82.58%。DHCO、Triol与大豆磷脂经简单工艺即可形成脂质囊泡。可通过调节DHCO/磷脂比例、超声条件获得具理想粒径和外观的脂质囊泡。氧化甾醇数量庞大,其作为脂质囊泡的新型"流动性缓冲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汤文星郑思嘉王荣昌游秀华冷田东胡海燕颜光美
关键词:大豆磷脂
自微乳化系统提高广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通过将广藿香醇制备成自微乳化制剂,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从广藿香油中精制广藿香醇,以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采用伪三相图、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和优化广藿香醇和广藿香油自微乳处方,测定广藿香醇和广藿香油自微乳化制剂、广藿香醇的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自微乳系统的优化组成为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紫乙二醇400-肉豆蔻酸异丙酯-广藿香醇(2∶2∶0.8∶1.95∶0.65),其中自微乳对广藿香醇的载药量为8%。在水中稀释100倍后平均粒径为30.1 nm,乳化时间为142 s。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发现广藿香醇自微乳制剂、广藿香油自微乳制剂、广藿香醇的Tmax无明显差距,都在60 min左右;而2种自微乳化制剂的AUC(2 001 745.6±329 663.6),(1 594 005.6±280 150.3)μg.min.L-1明显高于广藿香醇的(1 163 153.3±232 324.3)μg.min.L-1。结论:自微乳化系统能有效提高广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游秀华王荣昌汤文星李莹何志坚胡海燕吴传斌
关键词:广藿香醇自微乳化口服生物利用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