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成 作品数:6 被引量:47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1950-2015年源城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总结源城区65年来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5年源城区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源城区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计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技术措施、防控效果2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0-2015年共报告疟疾99 756例,年均发病率为413.84/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4、1963年,发病率分别为7 208.72/10万、2 237.02/10万;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初级防治、控制流行、基本消灭、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疟疾年发病率由从1954年的7 208.72/10万,降至2007年的0.8/10万,且已连续8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源城区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后期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病例的监测。 龚丽芬 王海 邝茹丹 苏伟成 刘翠娟关键词:疟疾 发病率 河源市3起疫苗接种偶合死亡案例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3起疫苗接种后偶合死亡事例,总结处置经验,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死亡案例涉及的疫苗和注射器来源合法,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规定,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具备资质。尸检结论:病毒性脑膜脑炎导致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间质性肺炎及脑膜炎(轻微)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化脓性脑膜炎致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诊断结论:免疫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偶合症,与接种疫苗无关。结论偶合症是预防接种后死亡的常见类型。及时报告、快速调查、风险沟通、争取尸检或采集有临床意义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明确死因,是处置与疫苗接种相关死亡不良事件的关键。 龚丽芬 苏伟成 邝茹丹关键词:疫苗接种 案例分析 计划免疫 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进展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和消除进展特点,为本地区麻疹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河源市2004—2017年麻疹病例信息,结合历年强化免疫活动,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发病特征。结果发病基本维持每5~6年一个流行周期,其中2015—2017年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发病县区占比下降;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发病季节与年龄出现位移;流动人口发病比重不高,但发病前7~21 d前往过医院就诊者占28.43%;免疫史不详者和无免疫史者共占88.03%;8月龄病例1剂次接种仅占8.70%;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结论河源市麻疹消除仍存在薄弱环节,另二胎政策开放,易感人群累积提速。为深入推进麻疹消除进程,仍须持续深度践行《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针对年龄双相移位现象,尽早开展对适龄儿童以外人群免疫策略研制。 王海 刘翠娟 龚丽芬 邝茹丹 苏伟成 王凤云关键词:麻疹 河源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源市疑似预防接种反应(AEFI)发生的特征,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改进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中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河源市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报的AEFI数据和接种数。结果:共报告1136例AEFI,其中一般反应1091例(96.04%),异常反应28例(2.46%),偶合症11例(0.97%),待定6例(0.53%)。0岁组报告病例最多,6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以百白破疫苗和狂犬病疫苗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红肿、硬结为多,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多。结论:通过监测数据表明,河源市监测系统整体运转情况良好,疫苗安全性高,无疫苗质量事故和接种事故报告,AEFI监测有了一定范围的扩大,但48 h内调查和个案调查后3 d内及时报告工作仍需加强。建议继续提高AEFI监测和管理,提高疫苗安全性评价能力,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 叶玲 龚丽芬 苏伟成 邝茹丹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 河源市0~49岁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河源市近年来实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后人群中脊灰病毒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家综合医院和2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点的门诊患者中抽取0~49岁年龄组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采集监测对象4 m L血液样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共抽取0~49岁监测对象300人,其I、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00%、98.67%和96.00%,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06.64、1∶76.82和1∶38.14,各型抗体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脊灰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各型中和抗体GMT均以0~1岁组最高,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均P<0.01)。结论河源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效果良好,人群对脊灰已经形成免疫屏障。 王海 龚丽芬 乐燕红 刘翠娟 叶艺娟 叶伟雄 李志美 邝茹丹 苏伟成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免疫 抗体 基于广东省多个水痘疫情暴发现场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分析水痘疫情暴发现场中暴露人群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为水痘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4所发生水痘暴发疫情的学校作为现场,选择病例较为集中的班级中既往未患过水痘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水痘疫苗接种情况和疫情暴发期间水痘发病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水痘疫苗免疫史与本次罹患水痘之间的关系,评估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4个水痘疫情暴发现场中研究对象的水痘罹患率分别为28.3%(53/187)、32.9%(24/73)、31.9%(37/116)和36.4%(36/99),水痘疫苗接种率分别为27.3%(51/187)、78.1%(57/73)、87.1%(101/116)和49.5%(49/95)。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者罹患水痘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52、0.69、0.50和0.39,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8%、31%、50%和61%,总体保护效果为36%;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均为100%。结论在水痘疫情高暴露人群中,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欠佳,可考虑将水痘疫苗推荐接种剂次由1剂次调整为2剂次,以期有效地控制水痘暴发疫情的发生。 朱琦 王小溪 苏伟成 崔亚遵 梁剑 吴承刚 邵晓萍 郑慧贞关键词:水痘 疫苗 免疫 疾病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