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翔 作品数:7 被引量:1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更多>>
托尼?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翻译 被引量:3 2015年 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译介全面深入,在海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对原诗的再现,而且注重译诗本身的诗歌性和审美性。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选、编、译有明确的方向性,译介的诗歌往往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原诗中"意象"的再现,同时也对原诗中"声响"的再现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姜天翔关键词:朦胧诗 新时期诗歌 意象 声响 从“用频”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的“无标志词/有标志词”与“尊/卑”文化的关系 2014年 现代汉语中,词的"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对应关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父/祖父/曾祖父"等反例,必须注意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这一限制性条件。从"用频"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解释"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的具体对应关系。对"司令/总司令"和"保姆/男保姆"这两组例子的分析,可以揭示运用这种对应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姜天翔关键词:文化 尊卑 语言使用者 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范式研究 2014年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研究分析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范式。首先,梳理了作者和文本的历史关系,提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文学现象。然后,讨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特点,将"作者"作为作者本身写入文本的小说,会建立起作者与小说文本的内在联系,并且会形成叙述怪圈;这种叙述怪圈有莫比乌斯带结构,怪圈从局部看总是合理的,但从整体看却显得十分荒诞。最后,提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意义。 姜天翔关键词:莫比乌斯带 论爱米丽形象的“崇高”性——恋父情结及叙述可靠性的质疑 2014年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主人公爱米丽的形象是"崇高"的,她杀人守尸等反人性的行为在文本中是重要情节,表面上与她形象的"崇高"性相违背。以爱米丽有俄狄浦斯情结的观点为基础,保持对叙述者可靠性的质疑,通过重读文本,试图对爱米丽的反人性行为给出合理解释。 姜天翔关键词:崇高 俄狄浦斯情结 巴恩斯通聚焦“声响”翻译策略的时代意义研究 2015年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姜天翔关键词:声响 超文本 跨文化 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7 2013年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自80年代起走向繁荣。在80年代,劳伦斯笔下的性描写是学者关注的中心,也鼓舞和启发了中国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索。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创作中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原始主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对其作品中的象征隐喻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精神分析、生态批评、比较文学,以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都应用于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的劳伦斯作品翻译良莠不齐,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规范现象也十分严重。 刘洪涛 姜天翔关键词:现代主义 英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