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斌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9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碳钢
  • 5篇低碳钢
  • 4篇力学性能
  • 4篇CU
  • 4篇力学性
  • 3篇形变
  • 3篇中碳
  • 3篇中碳钢
  • 3篇奥氏体
  • 2篇组织及力学性...
  • 2篇温变形
  • 2篇马氏体
  • 2篇空位
  • 2篇贝氏体
  • 2篇
  • 2篇M/A岛
  • 2篇残余奥氏体
  • 1篇等温
  • 1篇原位
  • 1篇原位观察

机构

  • 9篇华北理工大学
  • 3篇燕山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作者

  • 10篇李红斌
  • 8篇田亚强
  • 7篇陈连生
  • 6篇董福涛
  • 6篇魏英立
  • 4篇宋进英
  • 2篇于恩林
  • 2篇张明山
  • 1篇冯运莉
  • 1篇潘红波
  • 1篇张荣华
  • 1篇徐树成
  • 1篇王安东

传媒

  • 3篇金属热处理
  • 2篇钢铁研究学报
  • 2篇钢铁
  • 2篇热加工工艺

年份

  • 8篇2017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配分温度对含Cu低碳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7年
以一种含Cu低碳钢为对象,应用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手段研究了碳配分温度对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由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及马氏体边缘或原奥氏体晶界处的块状残余奥氏体构成,300℃配分处理时获得最高12.8%的残余奥氏体含量;C原子由一次淬火马氏体配分到残余奥氏体或以碳化物形式在基体中析出,实验钢的抗拉强度随配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伸长率显著增加;配分温度为350℃时实验钢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伸长率最高为17.75%,强塑积达19632 MPa·%。
陈连生胡宝佳田亚强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宋进英
关键词:强塑积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
低碳硅锰钢奥氏体区形变对贝氏体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Q&PB与奥氏体形变+Q&PB两种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SEM以及拉伸试验机等对奥氏体形变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经奥氏体形变之后,显微组织由粗大板条贝氏体、块状M/A岛以及马氏体演变成较细板条贝氏体以及M/A岛,块状马氏体数量减少,显微组织得到明显细化;抗拉强度由1038 MPa降到1012 MPa,伸长率由11.8%提高到13.9%,强塑积得到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潘红波田亚强张明山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宋进英陈连生
关键词:板条贝氏体M/A岛力学性能
中碳钢温变形微观组织演变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550、600、650、700℃)和不同变形速率(0.001、0.01、0.1、1、10 s^-1)对热轧态中碳钢温变形过程中变形行为的影响,并结合热加工图探明了在细小晶粒铁素体基体上形成均匀分布细小渗碳体颗粒复相组织的最佳工艺窗口。结果表明,温变形过程中,会发生铁素体再结晶以及渗碳体片层动态球化行为,其微观组织演变对流变应力影响较大;根据绘制的热加工图,温变形的适宜温度区间为630~700℃,速率区间为0.30~10和0.001~0.007 s^-1,在该工艺区间变形,初始组织转变为细小均匀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粒状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李红斌于恩林
关键词:热加工图
Q390C高强结构钢热轧板的开发及工艺优化被引量:4
2017年
在Q345C钢的基础上,通过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TMCP)工艺优化,开发出一种新型高强结构钢Q390C。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Q390C钢的CCT曲线,研究了它的高温热塑性,分析工艺对室温组织的影响规律,以及终冷温度与屈强比之间的关系。二阶段控轧控冷制工艺参数为:粗轧开轧温度1020~1150℃,二次开轧温度920~940℃,终轧温度820~850℃,终冷温度660~680℃,矫直离线后堆冷冷速1~2℃/s,最终产品厚度控制在15~30 mm。通过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Q390C高强结构钢热轧板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技术要求。
田亚强王安东宋进英李红斌张荣华陈连生
关键词:高强结构钢热轧板屈强比
双相区形变对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组织性能影响
2017年
采用双相区形变+I&Q&P及I&Q&P(双相区等温-奥氏体化-淬火-碳配分)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双相区形变对一种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其组织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元素配分行为及组织演变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实验钢经2种工艺处理后均出现Cu元素向逆转奥氏体的配分行为,采用双相区形变+IQ(双相区保温淬火)处理的组织中富Cu最高的区域面积为12.9%,比IQ工艺下富Cu区域提高108%;双相区形变+I&Q&P工艺处理后实验钢的晶粒明显细化,且组织中块状残余奥氏体较多;与单一I&Q&P工艺相比,双相区形变+I&Q&P工艺处理的实验钢抗拉强度由1 253MPa提高到1 293MPa,伸长率由16.9%提高到18.3%,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由11.6%提高到13.8%,表明双相区30%的形变处理实现了促进Cu配分行为诱导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和细晶强化的双重效果。
陈连生胡宝佳田亚强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
关键词:空位残余奥氏体
中碳钢温变形细晶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中碳钢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中碳钢的强塑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细化晶粒尺寸可以使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塑性组合;这就要求钢铁材料具有更加细小的晶粒;但是传统的细化晶粒方式已无法满足其...
李红斌
关键词:中碳钢温变形力学性能
退火工艺对冷轧中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研究退火工艺对冷轧中碳钢组织、织构演变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OM、SEM、XRD、显微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500℃保温时,以回复软化机制为主,被压扁的铁素体在保温30 min时才出现少许再结晶,保温10 min之后,显微硬度变化不明显,渗碳体以片层状为主;600℃保温时,其软化机制以再结晶为主,保温20 min时,仍存在部分未再结晶的变形铁素体晶粒,渗碳体片层以粒状为主,多偏聚于原珠光体区域,显微硬度急剧降低,保温30 min时再结晶完成;700℃保温10 min时铁素体再结晶基本完成,渗碳体为均匀的粒状分布,显微硬度变化较小;随退火温度升高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γ织构强度减弱,而(110)<001>织构和γ'织构强度逐渐增强;当退火工艺为700℃保温10 min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强韧性组合。
李红斌徐树成冯运莉田亚强于恩林
关键词:退火工艺再结晶显微硬度
低碳钢淬火等温碳配分中粒状贝氏体组织演变及性能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彩色金相、扫描电镜及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I&Q&PB热处理工艺下低碳硅锰钢在450℃时不同等温时间淬火碳配分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等温碳配分工艺处理,实验钢显微组织基本由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构成。当配分时间在200~600s时,晶界边缘大块状M/A岛数量逐渐减少,但细小颗粒状M/A岛数量逐渐增多并趋于有序化排列,导致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随碳配分时间延长,细小颗粒状M/A岛又趋于弥散化排列,并且当碳配分时间大于1 200s时出现无碳化物板条贝氏体,其贝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更加稳定,同时受弥散排列的细小颗粒状M/A岛影响,伸长率得到提高,抗拉强度减少。
田亚强张明山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陈连生
关键词:粒状贝氏体粒状组织M/A岛
含Cu低碳钢CCT曲线及马氏体相变原位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Linseie L78 RITA淬火/相变热膨胀仪,测定了一种含Cu低碳钢的相变点,绘制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相变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马氏体相变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冷却速率为0.5~8℃/s时,随冷却速率的增加,铁素体含量减少,粒状贝氏体(GB)逐渐演变为板条贝氏体(LB),硬度逐渐升高;冷却速率大于15℃/s时,组织全部为板条马氏体。原位观察表明马氏体优先在晶界或晶内位错塞积处形核,新生马氏体在先形核马氏体板条间以一定取向形核长大。
陈连生胡宝佳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田亚强
关键词:CCT曲线显微组织马氏体相变
含Cu低碳钢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及Cu配分行为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及双相区形变-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形变对一种含Cu低碳钢的组织演变及其Cu配分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组织演变及Cu配分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Q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初始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少量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形板条马氏体;双相区形变+IQ处理后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由于形变力作用发生微小变形且含量降低,板条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IQ工艺下组织中含Cu最高区域的Cu元素平均浓度为0.896,而采用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中为1.025,是基体平均Cu浓度的2.5倍,且其富Cu区域面积比为23.8%。上述结果表明,通过IQ处理前的形变处理提高空位浓度,可以有效促进Cu配分效果。
陈连生胡宝佳田亚强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宋进英
关键词:马氏体空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