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静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二十世纪上半期思想界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命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取得的宝贵认识,也与“中国化”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是分不开的。具体来看,则与20世纪上半期思想界中国化思潮有着密...
- 侯静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文献传递
- 试论20世纪上半期学术界“中国化”思潮被引量:2
- 2011年
- 学术界"中国化"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术界、思想理论界一股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它涉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创新的学术发展思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这一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派、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马启民侯静
-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学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和推进被引量:3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进步知识分子消化吸收后,在20世纪30年代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学术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广泛领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任务、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自觉而深入的探索,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必须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还在于他们能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进行正确把握和引导,以保证其健康、深入发展。
- 侯静
- 关键词: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之检视被引量:1
- 2011年
-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侯静
- 关键词:学术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文化背景——以20世纪上半期学术界中国化思潮为视角被引量:5
- 2012年
- 学术界中国化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期,产生、发展于20年代,并在30年代盛极一时。这一思潮涉及了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主要的人文社会领域,是20世纪上叶中国学术界最为先进的思想倾向,是时代精神的要求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受到学术界中国化思潮的熏陶和影响。研究中国化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学理基础。
- 侯静
- 关键词: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延安时期理论工作者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 2011年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大批理论工作者的辛勤探索是分不开的。他们对学习型政党学习的内容、途径、态度与组织建设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梳理这些成就对于我们推进新时期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 侯静
- 关键词:延安时期学习型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