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1篇早期癌
  • 1篇增殖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息肉
  • 1篇失弛缓症
  • 1篇食管
  • 1篇食管早期癌
  • 1篇随访
  • 1篇随访分析
  • 1篇通路
  • 1篇气道
  • 1篇气道峰压
  • 1篇气体
  • 1篇切开
  • 1篇切开术
  • 1篇作用机制研究
  • 1篇贲门失弛缓
  • 1篇贲门失弛缓症
  • 1篇黏膜

机构

  • 4篇四川绵阳四〇...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林艳
  • 3篇文黎明
  • 1篇任春梅
  • 1篇许斌
  • 1篇秦佳敏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iR-451靶向调控SIRT1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miR-451靶向调控SIRT1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转染胃癌HepG2细胞实验进行分组,胃癌组、模拟物组和抑制物组,采用RT-PCR法检测HepG2细胞中miR-451、SIRT1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IRT1蛋白水平,细胞克隆测定细胞存活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小鼠肿瘤体积。[结果]模拟物组miR-451表达量高于其他两组,与抑制物组相比,胃癌组miR-451表达水平较高(t=8.651,P<0.001)。胃癌组SIRT1表达高于模拟物组,与抑制物组相比,胃癌组和模拟物组SIR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6.362,P<0.001),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565,P<0.001)。与胃癌组相比,模拟物组HepG2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胃癌组和抑制物组细胞凋亡情况均弱于模拟物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797,P=0.007)。胃癌组和抑制物组HepG2细胞单克隆形成率有上升趋势,模拟物组明显下降,三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6.031,P<0.001)。模拟物组小鼠肿瘤体积较抑制物组明显变小,与胃癌组相比,抑制物组肿瘤体积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9.967,P<0.001)。[结论] miR-451过表达可以抑制SIRT1通路相关蛋白活性,促进胃癌HepG2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和发展。
任春梅许斌文黎明李林艳薛丽蓉
关键词:HEPG2细胞胃癌
上消化道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息肉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2010年2月—2013年3月内镜检出、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内镜治疗效果。结果所有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下均得到了良好治疗,治疗后复发率4.41%,再发率10.29%,治疗中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检查能够对上消化息肉做出准确诊断,内镜下根据息肉大小及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良好手段。
李林艳
关键词:上消化道息肉内镜诊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的随访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面积(剥离范围超过1/2周)食管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在该院治疗的55例病灶范围超过1/2周的食管早期癌患者资料。根据剥离面积不同,分为A组(1/2<术后黏膜缺损<3/4周组)42例,B组(3/4≤术后黏膜缺损≤全周组)1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随访周期3~48个月,A组狭窄率7.1%(3/42),B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00.0%)。两组在性别构成和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面积食管早期癌,但术后需规律随访。ESD术后黏膜缺损范围在1/2~3/4者术后狭窄发生率较低,术后梗阻程度与病变位置有关,食管上段的狭窄程度较重。
毛艳会文黎明李林艳杨亚玲
关键词:食管早期癌疗效
术中气道峰压监测对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气体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中气道峰压变化对气体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为气体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9年4月该院行POEM治疗的38例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气体相关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组,A组无气体相关并发症,B组轻度气体相关并发症(纵隔气肿或/和皮下气肿),C组中度气体相关并发症(纵隔、皮下气肿合并气腹),D组重度气体相关并发症(合并气胸)。并记录每例患者麻醉插管成功后1 min(T1)、隧道建立10 min(T2)、隧道建立完成(T3)、肌层切开10 min(T4)、肌层切开完成(T5)相应时间点的气道峰压值(Ppeak)。同时以Ppeak在1 min内升高≥30%设定为显著升高。首先对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各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Ppeak进行比较,同时计算Ppeak发生显著升高对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发现有无气体相关并发症的两组患者,在既往治疗史、是否为S形食管、隧道入口建立方式、手术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时间为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组患者的Ppeak在T1~T3、T4~T5时间段内均呈上升趋势,T3~T4时间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并且C组与D组在T2~T3时间段内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A组与B组,C、D两组在T3、T4和T5时明显高于A、B两组(P<0.05),T5时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Ppeak显著升高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灵敏度78.57%(22/28)、特异度80.00%(8/10)、阳性预测值91.67%(22/24)和阴性预测值57.14%(8/14)。结论术中Ppeak监测在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早期预防及干预可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李雪李林艳秦佳敏文黎明
关键词: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贲门失弛缓症气道峰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