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宏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宫颈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液基薄层
  • 1篇液基薄层细胞
  • 1篇液基薄层细胞...
  • 1篇人乳
  • 1篇人乳头瘤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瘤
  • 1篇乳头瘤病毒
  • 1篇上皮
  • 1篇上皮内
  • 1篇上皮内瘤
  • 1篇上皮内瘤变
  • 1篇通路
  • 1篇皮内
  • 1篇肿瘤
  • 1篇子宫

机构

  • 3篇湖南省妇幼保...

作者

  • 3篇周桂华
  • 3篇陆宏
  • 1篇时春丽
  • 1篇林春华
  • 1篇吴晓玲

传媒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TCT和高危型HPV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联系和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和高危型HPV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联系和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7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做了HC2-HPV DNA检测的患者451例,对于其中任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或临床症状疑似的患者做阴道镜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了解两者的联系及应用价值。结果 451例受检者中,TCT结果异常的有254例占56.3%。ASCUS 96例,LSIL 75例,HSIL 57例,SCC 26例,分别占21.2%、16.6%、12.6%、5.7%。254例细胞学异常的受检者中高危型HPV阳性率68.1%,其中ASCUS、LSIL、HSIL、SCC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42.7%(41/96)、76.0%(57/75)、85.9%(49/57)、100%(26/26)。显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地增加,HPV的感染率也相应增高。结论 TCT联合HPV检测更能有效的发现和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率,为临床防治宫颈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是目前最好的筛查方案。
陆宏周桂华
关键词:液基薄层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病变
基于β-catenin/Slug信号通路表达探讨LPCAT1对子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β-catenin/Slug信号特异性抑制剂FH535与EMT的关系,探讨LPCAT1在调节子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和生长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h-NC和sh-LPCAT1转染Hela细胞,利用载体(Vector)组和LPCAT1过表达质粒转染SiHa细胞,将SiHa细胞分为对照组(Con)、LPCAT1组、LPCAT1+FH535组和FH535组。运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通过伤口愈合试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子宫颈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LPCAT1、β-catenin/Slug信号通路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Vector组相比,LPCAT1组SiHa细胞的活力、集落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与sh-NC组相比,sh-LPCAT1组Hela细胞的活力、集落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LPCAT1组相比,LPCAT1+FH535组SiHa细胞中Wnt4(1.18±0.05 vs 0.80±0.06)、β-catenin(1.05±0.08 vs 0.77±0.05)、Slug(1.13±0.06 vs 0.28±0.02)、Cyclin D1(0.99±0.06 vs 0.44±0.02)、N-cadherin(0.91±0.07 vs 0.46±0.03)和vimentin(0.95±0.06 vs 0.49±0.03)表达降低(P<0.05),E-cadherin(0.44±0.03 vs 0.58±0.03)表达增加(P<0.05)。此外,与LPCAT1组相比,LPCAT1+FH535组SiHa细胞的集落数(224±15 vs 146±11)、迁移数(85±3 vs 51±4)和侵袭数(166±10 vs 90±5)均降低(P<0.05)。结论LPCAT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激活β-catenin/Slug信号通路促进子宫颈癌的转移和进展,LPCAT1的靶向治疗有望提高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时春丽周桂华陈炜吴晓玲陆宏林春华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Β-CATENINSLUG
阴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及pH值变化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研究阴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及p H值变化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1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典型鳞状细胞不明确意义(ASCUS),但病理学诊断正常的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查阴道微生物菌群失调、p H值,统计分析其变化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为53.98%,高于对照组的23.64%,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为55.75%,高于对照组的40.00%,平均p H值为(4.9±1.1),高于对照组的(4.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V感染、p H值过高、细菌性阴道病阳性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6.465、4.779和3.637。结论 HPV阳性、阴道p H值增高和阴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IN发生相关。
陆宏周桂华
关键词:菌群失调PH值宫颈上皮内瘤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