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振亚

作品数:24 被引量:157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湿地
  • 8篇高原湿地
  • 7篇植物
  • 7篇湖滨带
  • 4篇优势植物
  • 3篇滇西
  • 3篇滇西北
  • 3篇典型湿地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凋落物分解
  • 3篇水葱
  • 3篇土壤
  • 3篇模拟增温
  • 3篇海拔
  • 3篇放牧
  • 2篇增温
  • 2篇生境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湿地生态

机构

  • 24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温州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24篇刘振亚
  • 12篇王行
  • 12篇孙梅
  • 10篇肖德荣
  • 8篇张贇
  • 5篇田昆
  • 4篇张晓宁
  • 4篇李丽萍
  • 3篇王娜
  • 2篇张勇
  • 2篇郭玉静
  • 2篇许俊萍
  • 1篇张卫国
  • 1篇喻庆国
  • 1篇张昆
  • 1篇李晖
  • 1篇陈广磊
  • 1篇岳海涛
  • 1篇王行
  • 1篇张晓宁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便于土壤样品采集的多层深度取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于土壤样品采集的多层深度取样装置,通过左右平行分布的拼接支架可拆卸固定升降调节结构,利用升降调节结构带动取样筒上下升降进行取样;升降调节结构下端的推板左侧横向固定有标尺,在推板带动取样筒升降移动时,标...
李丽萍孙蕾刘振亚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刘振亚张晓宁李丽萍王行张贇孙梅肖德荣
关键词:光合作用
高海拔地区自然莼菜叶经济性状对水环境的响应
2024年
探究自然莼菜对水环境的响应策略,可以为科学保护莼菜自然群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滇西腾冲北海湿地的自然莼菜群落为对象,根据莼菜的生长态势及北海湿地的水环境状况,选择17个采样点,测定莼菜的叶经济性状以及采样点的水环境因子,检测莼菜叶经济性状与水环境参数间的关系,探讨高海拔地区自然莼菜对水环境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与100%盖度相比,盖度为60%~70%的莼菜具有更大的叶片面积以及更低的氮、磷、铁和锌质量分数(P<0.05)。水体溶解氧含量、氮体积分数、磷体积分数、铵态氮体积分数以及水温是影响莼菜叶经济性状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光合速率与水体溶解氧含量、铵态氮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厚度与生化需氧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面积与水体溶解氧含量、铵态氮含量及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以及高锰酸钾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莼菜叶片氮质量分数与水体的氮体积分数及水体的铵态氮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磷质量分数与水体氮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溶解氧含量、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氮磷比与水体溶解氧含量及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钾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的莼菜元素质量分数,包括钾、镁、硅、钙、铁、锌,主要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水温及水体的氮、磷等营养条件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莼菜自然群落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弘毅孙梅刘振亚杨航美
关键词:高原湿地微环境生态响应
若尔盖高原湿地3种生境地下芽库特征及其差异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掌握植物地下芽库多样性及形成的环境机制,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3种生境为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芽库密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以水平生长的根茎顶芽为主,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则分别以根茎节芽和分蘖节芽为主。②芽的长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的芽的直径均显著高于草甸,但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间无显著差异。沼泽的芽长/直径比值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但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间无显著差异。③芽的全氮含量(TNB)也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且均差异显著,三者的全磷含量及芽氮磷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若尔盖高原,土壤水分、速效氮和全磷是解释芽库密度、芽形态(长度、直径)、芽生物量,以及芽生态化学计量的主控因子。
王娜夏敏王行刘振亚刘耘硕王好才肖德荣吕梅
关键词:高原湿地克隆生长
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草本沼泽是横断山区重要的湿地类型,为探明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中总氮、硝氮和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4-2017年在横断山区对典型草本沼泽湿地开展水样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时收集降水量、地表大气温度、水温、水深、人口数量、GDP、家畜数量等环境数据。结果表明:(1)横断山区草本沼泽湿地水体中总氮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总氮含量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下降,水温是控制这种地带性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经度增加,水体中总氮含量也显著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是导致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2)横断山区沼泽湿地水体中硝氮和氨氮含量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随经度和纬度增加,沼泽湿地水体中硝氮含量逐渐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深和水温;(4)随经度增加,沼泽湿地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逐渐增加,但氨氮含量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
张勇岳海涛刘振亚刘振亚田昆李丽萍田昆
关键词:沼泽湿地
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持水力对不同放牧的响应被引量:14
2016年
选择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践踏型(牛、羊践踏)与生物扰动型(藏香猪翻拱)放牧作用下的湿地土壤持水力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方式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持水力。牛羊践踏型放牧下的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以及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均显著(P<0.05)高于扰动型放牧,而践踏型放牧下的土壤容重显著(P<0.05)低于扰动型放牧;(2)不同研究区域,土壤持水力对放牧的响应不同。布伦放牧区土壤最大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哈木古和伊拉放牧区的土壤最大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不同季节,土壤持水力指标对放牧的响应程度亦不相同。在旱季,土壤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的差异性较雨季更为显著(P<0.01)。研究表明,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放牧方式、放牧季节和放牧区域有关。基于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应取缔土壤扰动型放牧,有效调控践踏型放牧的强度并减少旱季放牧。
陈广磊田昆王行张贇孙梅刘振亚张晓宁肖德荣
关键词:湿地土壤持水力放牧
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种子繁殖对增温的响应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增温技术,以不增温为对照,研究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水葱和黑三棱在大气增温2.0和3.5℃处理下种子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增温对植物结实率影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其中,增温对水葱的结实率有促进作用;黑三棱结实率在增温2.0℃处理下显著下降,但在增温3.5℃处理下又恢复到对照水平.增温促进了2种植物穗的生长,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的穗长分别增加82.9%、89.0%,小穗数分别增加133.3%、150.0%,每株穗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1%、89.6%,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79.5%、409.3%;在增温2.0、3.5℃处理下,黑三棱穗长分别增加66.1%、95.2%,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878.8%、1052.6%.增温显著增加了水葱和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增加33.7%、58.3%,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4%、69.5%.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种子长分别增加5.4%、6.9%,种子长宽比分别增大9.1%、5.3%;而增温对黑三棱的种子形态无显著影响.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影响2种植物种子繁殖的主要温度因子.温度增高引起的生长季提前、营养生长期延长以及有机物积累量增加,为植物繁殖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可能是2种植物在增温条件下繁殖能力提高的原因.
王志保孙梅刘振亚张晓宁王行张贇肖德荣
关键词:种子繁殖
滇西北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茎解剖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2023年
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对气候变暖表现出强烈的功能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之一。植物解剖性状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态功能,为探讨气候变暖对湿地植物茎解剖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分析了模拟增温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湖滨带挺水植物茭草茎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茭草地上茎在增温4℃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增加表皮结构厚度以增加表皮失水来响应增温;地下茎在增温2℃的轻度增温条件下与地上茎的响应策略相同,而在增温4℃时主要通过减小维管结构大小以降低气穴化风险来响应增温。(2)年最高温度和夜间积温是影响茭草茎解剖结构性状的关键因子,但该两个温度因子仅对地下茎筛管大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R^(2)=0.838,P<0.01)。(3)内表皮细胞厚度是地上茎响应增温的最主要性状,并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地下茎导管和筛管大小是地下茎响应温度升高的主要性状,二者与温度变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表明,茭草地上茎和地下茎对增温响应策略存在差异,为揭示高原湿地植物应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以及生态适应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建议未来采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更多高原湿地植物的生态响应过程及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弘毅孙梅刘振亚班启堂韦家共卢汉云杨航美
关键词:高原湿地挺水植物
藏香猪放牧对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高原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土壤CO2通量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释放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香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原湿地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并影响着土壤CO2通量的变化。采用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LI-8100A,LI-COR,USA),分别在不同季节对滇西北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上藏香猪干扰和对照(非干扰土壤)CO2通量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发现,藏香猪干扰型放牧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通量,且表现出明显的日波动变化特征。相比旱季,雨季不同放牧方式影响下的土壤CO2通量差异性更为明显,其中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较对照分别降低了70.4%、87.5%、60.7%。CO2排放通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及植物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pH、总活性碳、植物生物量与土壤CO2通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通过植物-土壤指数(plant-soil index,PSI)分析了藏香猪干扰型放牧对高原湿地的影响,总体来看,对照样地中土壤CO2通量与PSI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未来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效估算了强干扰放牧影响下的高原湿地土壤碳排放量,而且为加强藏香猪放牧的科学管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鹏飞闫鹏飞刘振亚王行张贇张勇崔海军肖德荣
关键词:滇西北高原湿地CO2通量
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被引量:16
2018年
采用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茭草和杉叶藻两种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大气-水界面与水-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不同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年的分解周期内,凋落物残留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大小不同,植物质量解释了28.8%的变异,模拟增温解释了6.3%的变异,而生境解释了34.9%的变异.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凋落物中不同组分(难、易分解)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杉叶藻中氮含量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了53.1%,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了45.4%.生境是影响凋落物分解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植物质量,而模拟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程度较小.
王行闫鹏飞展鹏飞张晓宁刘振亚郭玉静肖德荣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速率增温生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