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青

作品数:14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地震
  • 4篇形变
  • 4篇垂直形变
  • 3篇地壳
  • 3篇应变场
  • 2篇地壳垂直形变
  • 2篇搜索
  • 2篇最小独立闭合...
  • 2篇离差
  • 2篇滑动时间窗
  • 2篇变差系数
  • 2篇测绘
  • 1篇等值线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面沉降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后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机构

  • 14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装备指挥技术...

作者

  • 14篇张俊青
  • 6篇张静华
  • 5篇李延兴
  • 5篇张中伏
  • 3篇陈聚忠
  • 3篇郭良迁
  • 3篇张占阳
  • 2篇许明元
  • 2篇杜雪松
  • 2篇孙启凯
  • 1篇何建坤
  • 1篇史粦华
  • 1篇王太松
  • 1篇李智
  • 1篇胡新康
  • 1篇何庆龙
  • 1篇孟宪纲
  • 1篇郑智江
  • 1篇罗三明
  • 1篇王西宁

传媒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测绘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测绘科学技术...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控制网最小独立闭合环自动搜索算法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介绍最小独立闭合环应满足的条件及其个数的确定,依据边的两个端点和长度信息,给出了控制网树型结构的基本思路,并设计了通过树枝和余枝进行自动搜索最小独立闭合环的算法。利用某市GPS平面控制网和水准网的自动搜索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罗三明黄曲红王西宁陈德立王太松张俊青
关键词:最小独立闭合环树型结构自动搜索
三角网法提取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被引量:4
2014年
为深入分析并研究特定区域的地壳垂直形变趋势,本文以含高程变化量的离散地形数据点为基础,利用三角网法提取了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参考价值。
张占阳许明元何庆龙张俊青
关键词:测绘三角网等值线
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运动被引量:7
2006年
对福建GPS网的5期观测数据(1995、1997、1999、2001、2003)进行了统一处理,得到4个时段(1995-1997、1997-1999、1999-2001、2001-2003)ITRF2000的站速度、福建地区的整体旋转参数和主应变参数。福建地区存在一致的南东向运动:地震前(第1时段)运动速度平均为32.1mm/a;震时和震后两年时间内(第2时段)运动速度大幅度增加到38.7mm/a;震后第2个两年(第3时段)运动速度相对于第2时段大幅度减小为30.0mm/a;震后第3个两年(第4时段),运动速率相对第3时段有较大增加并超过了第1时段。福建地区的主应变场,在震前主压应变率(12.4×10^-9/a)大于主张应变率(7.1×10^-9/a),地壳表现为弹性压缩,主压应变轴为N70.9°W;震后应变场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主压应变轴变成了主张应变轴,主张应变率(28.9×10^-9/a)大大超过主压应变率(3.7×10^-9/a),地壳表现为南东方向弹性伸展,第3时段与第4时段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主压应变轴也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方向。福建地区从1995年到2003年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集集大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场加强、弹性应变能积累,震时和震后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与逐渐调整恢复的过程。
李延兴史粦华陈聚忠胡新康张静华张俊青张中伏
关键词:集集地震应变场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被引量:32
2006年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李智郭良迁张中伏张俊青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板内形变应变场
鄂尔多斯的逆时针旋转与动力学被引量:34
2005年
根据鄂尔多斯块体及周围地区的GPS数据,计算了鄂尔多斯相对于蒙古地台和欧亚板块的旋转参数,表明鄂尔多斯相对于蒙古地台和欧亚板块存在逆时针旋转。用GPS方法与地质学方法得到的鄂尔多斯相对于蒙古地台的旋转参数相同,证明鄂尔多斯自晚新生代以来的运动是稳定的。分析周围地区相对于鄂尔多斯的运动以及鄂尔多斯周围边界断裂带两侧的相对运动,发现鄂尔多斯主要受两对力作用:鄂尔多斯北部北西向拉张与南部北东向推挤形成的力矩作用,以及燕山块体对鄂尔多斯的NW向拉张作用力与华南块体对鄂尔多斯SE向拉张作用力。这两对作用力是促使鄂尔多斯发生逆时针旋转的驱动力。
李延兴张静华郭良迁张中伏张俊青
关键词:驱动力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及邻区速度场和应变场的变化
2007年
在山西及邻区,1999~2004年几乎所有的GPS站速度都小于1999~2001年,鄂尔多斯西部大多数GPS站1999-2004年的运动方向相对于1999-2001年发生了逆时针旋转。鄂尔多斯和山西中南部的NWW向运动与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断裂带以北地区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而鄂尔多斯以南的向东运动与断裂带以南地壳的运动方向也是一致的。鄂尔多斯的逆时针旋转形成了109.0’E以西地区E—W方向的压应变。而它的逆时针旋转和太行山东部的向东伸展运动形成了109.00E以东地区E—W方向的张应变。鄂尔多斯东部和山西地区在8.1级大震后的增量应变场减弱了基本应变场E—W方向压应变的积累,而鄂尔多斯西部的增量应变场增加了E—W方向压应变的积累。
张俊青张静华
关键词:地震速度场应变场
张家口至张北垂直形变异常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处理张家口至张北的精密水准资料,分析该区垂直形变速率空间演化情况,提出震情趋势判定建议。
孟宪纲陈聚忠张俊青寇建波
关键词:垂直形变
最小独立闭合环深度优先算法的一点改进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原有的深度优先算法在进行最小独立闭合环搜索时存在搜索漏环的情况,在不破坏原有算法流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算法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中间参数,通过追加新的算法,以2012年天津市地面沉降水准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并结合人工拼环的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准网较为复杂的前提下,新算法有效避免了原有深度优先算法搜索失真的问题。改进后的深度优先算法将为最小独立闭合环搜索工作带来更高的可信度。
秦昆朱文武高艳龙张俊青宋雯彭扬李方舟
关键词:最小独立闭合环深度优先算法水准网地面沉降
由GPS测量得到的喜马拉雅的现今构造变形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新的GPS观测结果建立西喜马拉雅(WH)、中喜马拉雅(CH)和东喜马拉雅(EH)块体的弹性运动模型。将块体运动分解为整体旋转与内部变形。WH向北运动,平均速率31.5 mm/a;CH NNE向运动,平均速率31.1 mm/a;EH NE向运动,平均速率27.0 mm/a.喜马拉雅山在总体上呈现S-N向缩短与NWW-SEE向伸展。山脉中部S-N向的缩短速率最大平均14.6 mm/a,大约吸收了印度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35.7%。山脉存在明显的NWW-SEE向伸展变形,西部与东北部之间E-W方向的伸展速率为11.0 mm/a.山脉中段南边界的主压应变率最大,都大于7.5×10-8/a,而主张应变率最小,都小于1.0×10-8/a.山脉的西南角与EH的西北部主张应变率最大,都大于3.7×10-8/a.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与持续推挤力,重力势能差和上地幔的拖曳力是喜马拉雅山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驱动力。
张静华李延兴张俊青张中伏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
首都圈地区现今垂直形变对一些中等地震的疑似反映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首都圈1983—2014年6期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成果,分析华北地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演化规律,探讨该时空范围内3次M_S4.0以上地震前垂直形变前兆特征以及震后形变恢复过程。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的垂直形变整体上是西北升、东南降的继承性运动,并在此大背景下存在局部的垂直波动;研究区域内3次M_S4.0以上地震震前5~7年,在震中附近长轴150km左右的范围均出现了局部垂直形变异常变化,震前异常消失,显示该地区中等强度地震有可能发生于经历比较明显的地壳运动之后转入相对平静的时空范围。
畅柳马庆尊许明元张俊青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垂直形变前兆异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