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文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广西大厂铜坑银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
- 2024年
- 地处右江盆地东北缘的铜坑矿床是大厂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矿区内发现多处银锌多金属矿(化)体,但对于银的赋存状态以及银多金属的富集成矿规律认识十分有限。通过野外调查以及矿物学研究,将铜坑银锌矿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锡石-石英阶段(Ⅰ)、锡石-硫化物阶段(Ⅱ)、含银-方铅矿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发现银矿化主要发生在含银-方铅矿阶段(Ⅲ)。运用BSE-EDS和EPMA等分析方法,对矿石矿物特征以及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探究了银的产出特征与富集规律,剖析了制约银产出与富集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铜坑银锌矿中的银以可见银(>1μm)为主,另有少量的不可见银(<1μm);可见银以辉锑银铅矿和脆硫锑银铅矿为主。辉锑银铅矿在405中段以包裹体的形式分布于方铅矿中,在455中段则以包裹体、骨针状和正交网格状分布于方铅矿中或以不规则状产于方铅矿间隙和边缘。脆硫锑银铅矿仅产出于455中段方铅矿的边缘及其间隙。不可见银则主要以类质同象或次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以及部分含锡硫盐矿物中;方铅矿作为重要的载银矿物,Cu^(+)和Sb^(3+)都会影响Ag^(+)进入方铅矿。Cu^(+)会结合Ag^(+)沉淀于早期黝铜矿中,而非方铅矿中。Sb通过Ag^(+)^(+)Sb^(3+)=2Pb^(2+)的方式,使Ag进入方铅矿晶格,形成成矿晚期的含银硫盐矿物。
- 成永生李向阳王雷欧恩国李祥瑞魏宏炼张泽文曾德兴王崧朴李业正周瑶余子俊
- 关键词:铜坑赋存状态
- CCNE1通过活化Akt信号抑制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也位居前列,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分型。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长期缺乏化疗以外的有效治疗方法,寻找新...
- 张泽文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 HPLC测定祛痰平喘胶囊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建立HPLC测定祛痰平喘胶囊中盐酸麻黄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三乙胺-磷酸(5∶95∶0.4∶0.2),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盐酸麻黄碱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分离效果好,盐酸麻黄碱浓度在25.33~405.20 mg.L-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5.00%,RSD1.61%(n=6)。结论:采用此法测定祛痰平喘胶囊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准确可靠,简便易行,所建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祛痰平喘胶囊的质量控制。
- 刘建华刘文炜高玉琼霍昕杨廼嘉张泽文
- 关键词:盐酸麻黄碱高效液相色谱法
- 表生水土环境铊污染成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24年
- 铊(Tl)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超过了汞、镉、铅、锌、铜等传统致毒重金属元素。本文总结了铊的元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行为、含铊矿床的全球分布及其成矿时代,对比分析了铊在三大类岩石中的分布差异性,系统回顾了铊的毒理性及其致病机理、铊污染源解析与示踪、表生环境铊的迁移与转化。通过研究发现,铊在三大类岩石中均有分布,且岩浆岩中铊元素呈规律性分布。铊与热液矿床关联性强,主要富集于与低温热液矿床有关的铅、锌等矿床中,且优先进入硫化物熔体,致使含硫化物矿床铊浓度较高。总体而言,我国土壤铊污染与铊矿产分布均具有“南高北低”的特征,显示铊污染与铊矿床的开采和冶炼具有显著关联性。水体中铊主要以Tl^(+)进行迁移,Tl^(+)可替代K^(+)进入黏土矿物,或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Tl^(3+)。铊从土壤中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后,将不均匀地分布于植物体内,^(203)Tl更容易向细胞膜表面动态扩散,植物根系优先吸收较轻的铊同位素(^(203)Tl),较重的铊同位素(^(205)Tl)留于生长层。通过对比铅与铊同位素示踪法,发现铊同位素法对于示踪物质来源及其迁移过程具有响应速度快、敏感性强等优势,但铊同位素技术的提升还有待铊同位素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铊污染形成演化时空模拟是揭示污染来源、污染过程与发展趋势以及开展区域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但数据获取、模型选择与验证、不确定性分析以及系统集成与决策支持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 成永生王丹平黄宽心周瑶曾德兴李向阳张泽文
- 关键词:铊地球化学行为源解析
- 优化光谱指数结合PLSR的多金属矿区土壤As含量高光谱反演被引量:1
- 2024年
- 砷(As)是我国多金属矿区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环境、农业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地高光谱技术具有快速、动态、无损、光谱分辨率高等优势,对于多金属矿区土壤As污染监测与综合治理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然而,由于受污染区域、土壤背景以及高光谱质量、光谱输入量等因素影响,高光谱反演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差异较大。本研究针对湘南某多金属矿区,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准则,提取18种变换光谱形式下的单变量特征波段及4种光谱指数算法下的优化光谱指数作为光谱输入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实现了矿区土壤As含量反演。结果表明:倒数(RT)、对数(L)、平方根(Sqrt)、标准正态变量变换二阶导(SNV_SD)等变换后的光谱数据与As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优化光谱指数能从二维光谱空间揭示As的光谱响应,相较于单变量特征波段,以优化光谱指数为自变量构建的模型性能更优;比值指数(RI)模型的R_(c)^(2)、RMSE_(c)、R_(p)^(2)、RMSE_(p)、RPD分别为0.908、50.8 mg/kg、0.949、35.6 mg/kg、4.45,是研究区土壤As含量反演的最优模型。单变量特征波段结合优化光谱指数预测土壤As含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为多金属矿区土壤As污染高光谱快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 周瑶成永生王丹平王丹平曾德兴张泽文毛春旺
-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偏最小二乘回归
- 湘南尖峰岭花岗质岩浆成因、成岩动力学背景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产于香花岭矿田的尖峰岭矿床是在湘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花岗岩型Li-Nb-Ta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成矿作用与尖峰岭岩体关系密切,是开展湘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研究的最佳天然基地。针对湘南稀有金属花岗质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等问题,选取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紧密的尖峰岭岩体为对象,对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尖峰岭花岗岩为高硅(w(SiO_(2))为72.98%~77.36%,其中,w为质量分数)、过铝质(w(Al_(2)O_(3))/[w(CaO)+w(NaO)+w(K_(2)O)]≥1.11)、富F(平均w(F)=1.08%)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均呈现“逆向演化”趋势,绿泥石化可能造成部分正长花岗岩w(Na_(2)O)极低(0.03%~0.05%);Nb、Ta、Li、Rb等微量元素富集,Sr、P、Ti亏损,w(Sm)/w(Nd)(0.27~0.32)表现出幔源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略微右倾的“海鸥”型,同时具有“四分组效应”,属A型花岗岩。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可能主要受制于富F、富H_(2)O的岩浆-热液体系,Nb、Ta、Li等稀有元素于岩石顶部富集成矿,其成岩构造环境具有CCG(大陆碰撞花岗岩)和POG(后造山花岗岩)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阶段,加之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作用,共同制约着尖峰岭地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
- 成永生毛春旺张泽文张泽文万方来黄建中陈剑锋万方来文春华周瑶王丹平
- 关键词:岩石成因岩浆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