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誉 作品数:37 被引量:302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2013年四川省某学校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调查 被引量:6 2014年 2013年4月3日,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小学发生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至4月5日共报告265例病例,其中学生病例264例。学生罹患率为34.4%(264/767)。从16例患者粪便中分离出13株宋内志贺菌。调查结果显示暴发的可能原因为4月1日和2日学生午餐中凉拌薯条被污染。 周兴余 刘伦光 祝小平 王曼 陈辉 兰真 张誉 黄伟峰 欧阳敏 李仕海 张丽杰关键词:宋内志贺菌 病例对照研究 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17.0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Map Info Pro 9.5绘制地图。结果 2016-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318起,中毒病例1 180例,死亡22例。6-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时期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95.28%。报告事件数排前5的市(州)依次为绵阳、广元、自贡、成都和宜宾,共报告195起事件,占总数61.32%。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14%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74.07%的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为胃肠炎型,22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有2起事件开展了专业的毒蕈种类鉴定。结论毒蕈中毒是近年来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在毒蕈中毒高发地区加强监管监测,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宋阳 张誉 陈文 周玉锦 程刚关键词:毒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 2004-2016年四川省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分析2004-2016年四川省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特点,为预防和控制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6年四川省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资料,对有关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中毒场所和中毒原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四川省共报告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47起,中毒460人,死亡30人;55.32%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于家庭;食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误用亚硝酸盐分别导致了21和20起食物中毒事件,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4.68%和42.55%。结论家庭是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亚硝酸盐超量使用与误用是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亚硝酸盐相关食品的监管和监测,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普及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以防止和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 宋阳 张誉 陈文 程刚 马梦婷关键词:食品安全 亚硝酸盐 食物中毒 中国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和餐饮环节常见嗜盐性弧菌污染调查 被引量:70 2016年 目的了解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环节鱼、水体、水底沉积物等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明确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各环节中3种嗜盐性弧菌的分布。方法在广西、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浙江6个省(自治区)的内陆地市设置采样点,采集养殖场、销售场所、餐馆的鱼样及存养鱼的对应水样。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种嗜盐性弧菌,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养殖环节水体和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5.81%(14/241),溶藻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4.98%(12/241),创伤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14%(3/264)、0.83%(2/241);3种嗜盐性弧菌的污染率在流通环节增高,存养水体和淡水鱼的检出率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8.47%(29/157)、14.93%(40/268),溶藻弧菌10.83%(17/157)、9.70%(26/268),创伤弧菌3.18%(5/157)、3.36%(9/268);餐饮环节淡水鱼中嗜盐性弧菌的检出率与流通环节基本一致。结论传统意义上海水中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3种嗜盐性弧菌已经在内陆地区的淡水养殖、流通和餐饮各个环节中检出,尤其是淡水养殖环境中嗜盐性弧菌的出现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裴晓燕 余波 张秀丽 闫琳 陈玉贞 李宁 张誉 占利 姚雪婷 杨大进关键词:淡水鱼 溶藻弧菌 创伤弧菌 污染 2014—2020年四川省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2014—2020年四川省在农村宴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监测系统,整理和分析2014—2020年四川省发生在农村宴席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2014—2020年四川省共上报农村宴席相关食源性疾病共85起,发病人数1725人,无死亡病例。农村宴席暴发高峰时间在7—8月份,占36.5%;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原因食品,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27.1%和29.4%;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58.8%和67.8%;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是主要的污染环节,报告事件数分别占40.0%和36.5%,中毒人数分别占41.0%和40.5%。结论四川省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主要致病原因是细菌性微生物,主要的污染环节是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建议针对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及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预防农村宴席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林黎 蒋恩霏 陈文 张誉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2010—2020年四川省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2010—2020年在餐饮服务场所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2010—2020年四川省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事件,所收集数据采取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四川省2010—2020年上报的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511起,发病7868人,死亡人数7人,死亡病率为0.1%。餐饮服务场所暴发的高峰时间是6—9月,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51.5%和52.2%。明确的原因食品中,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蔬菜与蔬菜制品,报告事件数分别占15.7%和13.5,发病人数均占16.4%。已知病因事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事件最多,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2%和62.3%,7例死亡病主要由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引起。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加工不当和储存不当,报告事件数分别占21.7%和20.0%,发病人数分别占18.4%和22.2%。结论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引起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建议针对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及监督管理,从而减少餐饮服务场所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蒋恩霏 林黎 陈文 张誉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2014年四川省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方法 2014年在四川省21个监测点采集了4大类1 122份食品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防腐剂、着色剂、护色剂和甜味剂的检测。结果熟肉制品中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超标率分别为0.51%、5.08%;流动街头餐饮的肉制品亚硝酸钠超标率3.06%;流动街头餐饮米面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中铝的残留检出率为71.97%;着色剂在葡萄酒和果酒、玉米粉、小米及小米粉以及街头流动餐饮的肉制品中有检出;甜味剂在葡萄酒和果酒中有检出。结论四川省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存在超标与超范围使用的问题,应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健康,确保食品安全。 郭艳 马梦婷 陈文 张誉 兰真 林黎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亚硝酸盐 铝 着色剂 甜味剂 2014年四川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现状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现状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2014年采集的7大类样品,共2 217份样品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结果共监测2 217份样本,检出了致病菌173株(155个样本中),致病菌检出率为6.99%,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39株,检出率为9.18%;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检出率为5.99%;沙门菌17株,检出率为1.06%;铜绿假单胞菌30株,检出率为11.90%;蜡样芽胞杆菌44株,检出率为12.02%。肉与肉制品,巴氏消毒乳,饮用水和婴幼儿配方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7.51%、13.73%、11.90%和9.88%。结论 2014年四川地区居民消费的一些食品中检出有食源性致病菌,尤其是在肉类产品、饮用水、巴氏杀菌乳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建议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林黎 陈文 张誉 马梦婷 兰真 蒋恩霏 郭艳关键词: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阿特拉津对大鼠支持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阿特拉津对雄性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8~21日龄雄性SD大鼠,建立支持细胞原代培养模型。设溶剂对照组和阿特拉津10、50、100和200μmol/L 4个染毒剂量组,对支持细胞染毒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法观察波形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Real time-PCR与ELISA分别检测Fas L、caspase-3与caspase-8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结果阿特拉津50、100和200μmol/L染毒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2.47%、75.23%和53.76%,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分别降低17.53%(P<0.05)、24.77%(P<0.05)、46.24%(P<0.01)。波形蛋白表达受抑制。阿特拉津50、100和200μmol/L染毒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53%、13.07%和14.4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86.86%(P<0.01)、186.13%(P<0.01)、216.06%(P<0.01)。Fas L、caspase-3、caspase-8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上调(P<0.05或P<0.01)。结论阿特拉津可影响大鼠支持细胞活性,可通过Fas L途径诱导支持细胞凋亡。 宋阳 张誉 马梦婷 张立实关键词:阿特拉津 支持细胞 波形蛋白 细胞凋亡 FASL 四川省社区居民急性胃肠炎发病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源性急性胃肠炎发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区人群调查的方法,在四川省抽取4个地区人群采用入户问卷方式,从2013-01/12开展为期12个月的调查,询问调查对象过去4周内食源性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和就医情况。结果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 200份,调查对象腹泻发病率为1.15%,发病时间集中在6-11月,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少数民族的发病率(9.23%)高于汉族(1.08%)。结论四川省食源性急性胃肠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林黎 陈文 兰真 张誉 马梦婷 许毅 蒋恩霏 郭燕关键词:急性胃肠炎 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