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作品数:14 被引量:84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建筑科学 更多>>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9年 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威胁。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耐药细菌展开研究,可以阐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并且使大规模寻找抗菌药物作用靶点成为可能。论文概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在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深入阐明细菌耐药机制及研发新型抗耐药菌药物提供新思路。 郭玉茹 裘鹏 苏鸿雨 高翔 张德显 张路遥 刘明春关键词:蛋白质组学 细菌 耐药性 靶点 利血平对化脓隐秘杆菌外排蛋白MsrA、Mef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对化脓隐秘杆菌(T.pyogenes)大环内酯类外排泵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T.pyogenes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msrA和mefA的原核表达载体,制备MsrA和MefA蛋白;免疫家兔,制... 苏鸿雨 康芷若 黄程程 刘利鹏 高翔 田春莲 刘明春关键词:利血平 化脓隐秘杆菌 外排泵抑制剂 文献传递 黄酮类化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5 2017年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试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机体免疫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器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免疫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TL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揭示黄酮类化合物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以及为兽医临床免疫调节中药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杨杰 沙金丹 高翔 林思彤 孙婷婷 田春莲 刘明春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免疫调节 核转录因子-ΚB TOLL样受体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化脓隐秘杆菌转座子的分布与耐药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座子介导化脓隐秘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运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34株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细菌中常见转座子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特异性引物,采用P... 韩雪 高翔 沙金丹 张德显 刘明春关键词:化脓隐秘杆菌 转座子 耐药谱 耐药机制 奶牛隐性乳房炎葡萄球菌分离株药敏试验 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解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采用生化鉴定试验对采集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进行了葡萄球菌的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葡萄球菌分离株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31株奶牛隐性乳房炎葡萄球菌分离株对22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唑林、林可霉素及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为100%,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100%葡萄球菌分离株同时耐5类以上(含5类)抗菌药物,以耐7类抗菌药物为主,占38.7%,其余依次为5耐、6耐及8耐,比率分别为35.5%、19.4%和6.5%。 高翔 崔少凡 杨晨晨 沙金丹 林思彤 赵敬翠 张德显 刘明春关键词:葡萄球菌 耐药性 隐性乳房炎 奶牛 菌落突变株与细菌适应性生存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7年 小菌落突变株(small colony variants,SCVs)是细菌正常生长周期中的一种细菌亚群,它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可被选择出现。其生化特征表现为生长缓慢、菌落形态不规则、生化特性异常,这使得SCVs的分离鉴定较困难。临床上,SCVs可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而不引起宿主强烈的免疫反应,且对抗菌药物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文章对SCVs在临床上的表型分类、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及抗菌药物对其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SCVs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高翔 郭玉茹 杨杰 黄程程 田春莲 宏伟 刘明春关键词:表型 免疫反应 耐药性 植物活性成分对抗生素抗菌活性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2018年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消减/逆转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植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类、萜烯类等物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可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呈现协同作用。本文对植物活性成分对抗生素抗菌活性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抗菌协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高翔 沙金丹 孙婷婷 韩雪 田春莲 刘明春关键词:植物活性成分 抗菌活性 抗生素 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18年 为研究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等评价苘麻叶总多酚、不被吸附的多酚和总鞣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苘麻叶总鞣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丙酮浓度70%、液料比15.25 m L/g、提取时间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采收的苘麻叶总鞣质的含量分别为(1.41±0.05)‰、(1.77±0.03)‰和(1.49±0.03)‰;苘麻叶总鞣质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得出了苘麻叶总鞣质的高效提取工艺,且提取的总鞣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杨杰 陈晓云 郭玉茹 高翔 田春莲 刘明春关键词:总鞣质 响应面 抗氧化活性 苘麻叶总黄酮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小鼠炎症因子、炎症介质和氧化酶的影响 引言苘麻为锦葵科苘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和降压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苘麻叶总黄酮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抗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张鹏 杨杰 高翔 黄程程 孙磊 田春莲 刘明春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8年 自二十世纪30年代初,黄酮类化合物被发现以来,其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压、防止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备受关注。由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有胃肠道损伤、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而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抗炎作用,又具有毒副作用小和作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引起了相关研究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从炎症产生的重要途径,如花生四烯酸,NO途径,细胞因子及受体,以及Nrf2、NF-κB、AP-1和MAPK等信号通路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抗炎中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张鹏 杨杰 高翔 林思彤 郭玉茹 田春莲 刘明春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抗炎作用 抗炎机制 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