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菲

作品数:7 被引量:75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隐忧
  • 2篇直播
  • 2篇网络
  • 2篇媒体
  • 2篇记忆
  • 1篇当下
  • 1篇电商
  • 1篇新闻
  • 1篇新闻传播
  • 1篇新闻传播教育
  • 1篇疫情
  • 1篇意旨
  • 1篇营销
  • 1篇中国新闻
  • 1篇中国新闻传播
  • 1篇少年
  • 1篇社会责任
  • 1篇社交
  • 1篇社交媒体
  • 1篇身份

机构

  • 7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李菲
  • 4篇燕道成
  • 1篇吴果中

传媒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新闻传播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传媒观察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出版参考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情感、话语与价值认同:慢直播中当下记忆的建构——以《疫情24小时》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慢直播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自我阐释能力,其即时互动的实景直播让受众感受到极强的代入感,受众通过慢直播直接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重要传播平台,慢直播《疫情24小时》以"无添加"的全程实况记录方式让真相触手可及;而技术赋权实现了身体虚拟在场的全民见证,促成了记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由此,"记录"和"见证"成为当下记忆的内在驱动力。在当下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通过情感互动仪式唤起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与群体聚合,运用反复、借代的修辞和征服、竞赛、加冕的叙述模式进行话语建构,从而强化了受众对国家社会制度和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
李菲
关键词:情感互动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责任初探
2014年
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潜藏着危险性。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或媒介引导失当,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本文主要从媒体角度出发,分析突发事件是如何演变成危机事件,浅议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李菲
关键词:媒体突发事件社会责任
仪式、话语与认同:论新闻传播教育集体记忆的建构——兼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被引量:1
2020年
记忆一般是指对过往的追溯与回顾。《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作为一种建立在历史资料基础上的“严肃记忆”,也是国内第一本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主题的年鉴,它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并运用仪式这一存储媒介与话语这一叙述策略,召唤起人们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行业集体身份的认同,从而建构起对新闻传播教育行业的集体记忆。
李菲吴果中
关键词:文化记忆新闻传播教育身份认同
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被引量:48
2020年
电商直播通过线下店铺场景的还原、社交场景的虚构、前后台景观的合并建构了光彩夺目的个性化消费景观;通过趋同与求异行为的身份区分,经济、社会地位的身份区分建构起受众的身份认同,从而刺激起受众深层次的消费欲望。实质上,电商直播是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型经济模式,是一种渗透影响式的消费意识形态控制方式,是一种隐藏着视觉权博弈、主体权争夺、受众权力分化的消费狂欢,是资本、主播、平台为谋取商业利润而进行的消费合谋。电商直播始于灌输观念、吸引受众,终于诱导消费、资本收编,隐含在直播场景中的审美偏向、无序消费、隐私泄露、技术控制等问题值得反思。
燕道成李菲
网络丧文化视角下青少年负面情绪表达及意识形态隐忧被引量:4
2022年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燕道成李菲
关键词:青少年
制造熟客: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情感营销的意旨——以社区团购“团长”为例被引量:19
2021年
以社区团购"团长"为例,探讨营销者如何运用情感来建构人际信任与消费需求,从而有意识地"制造熟客"。团购"团长"首先利用线下的初始信任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其次通过确立"人情"关系、情感勾连、拟制亲缘关系等线下线上交往互动来维护情感,以制造与维系"亲密"关系,进而完成由新客到常客的转变;最后通过刺激消费欲望、培植消费习惯等情感深化策略来建构消费需求,由此,将常客转化为熟客。熟客高度的情感卷入让团购"团长"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回馈。以"制造熟客"为旨归的网络情感营销,看似是营销者之间对消费者的争夺、实际上是平台与资本对顾客消费习惯的殖民与市场的争夺,是基于剥削之上的"赶工游戏"。
燕道成李菲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营销情感营销
“无处安放的青春”:网络树洞的传播表征与价值隐忧被引量:1
2022年
"树洞"喻指可以倾听秘密、保守秘密的人或空间,而反映树洞"说出不能说的秘密"的形式或理念的集合,就称为树洞文化。在流动性时代,物质上的相对剥夺,文化上的难以融入,情感上的冷漠与压迫,社交上的错位与疏离等是网络树洞平台兴起的主要逻辑。网络树洞的情感宣泄呈现出圈层传播与陌生共鸣的表现样态。尽管网络树洞的情感宣泄具有社会解压阀的功能,但其本质只是一种虚幻的安慰涂层,并可能招致侵犯隐私、引发虚假共鸣等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与危害网络文化安全的社会后果。
燕道成李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