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凡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8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被引量:138
- 2018年
- 提高绿色发展效率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uper-SBM模型对中国(除港、澳、台、西藏地区)2005~2015年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从空间异质、空间关联与空间机理3个方面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绿色发展效率的溢出效应并探讨各要素的空间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中国绿色发展效率表现为"先平稳再快速再稳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了"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和"南-中-北"对称式分布的空间分异特征,"T"字型发展格局逐渐凸显。(2)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步降低,热点区域增加,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稳定的热点区,中西部形成稳定的冷点区。(3)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差异不断扩大,由空间自相关导致的结构化分异更加明显,随机成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正逐渐减弱,西北-东南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方向。(4)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水平、技术创新和能源强度产生明显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负向效应。
- 车磊白永平周亮汪凡纪学朋乔富伟
- 居民生活质量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以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模型得到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可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年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平均值处于中度失调阶段,2014年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2)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协调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省会等主要城市;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由东部沿海零散状分布演化为东部沿海自北向南完全汇合的带状分布。(3)从空间集聚性来看,H-H类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L—L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甘肃三省。(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消费水平、信息化水平、投资、区域经济水平对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形成了制约。
- 张宁白永平乔富伟汪凡陈志杰
- 关键词: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度
- 兰州市中心城区便民自行车点时空格局及其特征变化被引量:2
- 2019年
- 基于便民自行车点的空间数据以及兰州市中心城区各类服务的POI点数据,运用DBSCAN空间聚类算法、空间形态指标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中心城区便民自行车点的时空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缓冲区的服务范围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14-2017年,兰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集群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 2)不同自行车集群等级的形态特征不同,自行车在集群内的密度趋于上升,但地域集中指数趋于下降; 3)兰州市中心城区便民自行车的可获取性表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城关区和安宁区部分便民自行车的可获取性较好,七里河区内便民自行车的可获取性较差; 4)通过结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兰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空间布局。
- 张旻白永平汪凡王雪车磊
- 关键词:DBSCAN聚类
-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16
- 2017年
-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08、2013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以中度协调为主,高协调区集聚在三大城市群及部分省会城市。从2003到2013年,协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边境区与东部沿海区有汇合趋势。(2)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高-高类型主要聚集在三大城市群,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及东北边缘地带。(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乡收入比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交通和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 乔富伟白永平周鹏李祥云汪凡
- 关键词:城镇化协调度
- 基于街道尺度的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基于POI教育设施点数据,以街道为研究尺度,利用ArcGIS的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以及GeoDa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西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布局上,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表现出"外疏内密、东疏西密、北疏南密"的特征,在方向上,其空间布局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特点;幼儿园及小学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少部分集中在外围,中学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H-H类型区主要集中在城南和城北,L-L类型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特殊区域。总体来看,基于街道尺度的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清晰地反映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格局,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合理规划教育设施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 王雪白永平汪凡张旻车磊
- 关键词:基础教育POI
- 基于街道尺度的西安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 2019年
- 基于核密度估计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以POI设施点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零售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内密外疏、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特征,形成了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电子城、长延堡、丈八沟以及西关街道,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区以及中心城区的特殊区域;街道路网密度和学校数量是影响零售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财政收入和住宅数量为辅助因素。
- 王雪白永平汪凡马卫
- 关键词:零售业影响因素POI
- 中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9
- 2019年
- 基于教育POI设施数据,利用ArcGIS比较统计地图(Cartogram)、核密度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对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数量约占65%,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高值区域与城市群所在区域较为吻合,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西,东西部基础教育资源绝对数量差异明显。学前教育服务人均数量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也存在部分低值塌陷区,相较于中小学,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突出。小学和中学教育公共服务人均数量的高高集聚(H-H)和低低集聚(L-L)区域在东中西地区均有分布,综合而言,地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人均数量均等化优于绝对数量的均等化状况。常住人口、第三产业比例、建成区面积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汪凡白永平周亮周亮徐智邦乔富伟
- 关键词:均等化影响因素POI
-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7
- 2017年
- 通过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 GIS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冷热点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9、2006和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总体趋势进行研究,并采用Geo Da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占高校科技创新总量的8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2)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大幅提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低值区连片分布,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日益显著;(3)1999—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热点区稳定地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冷点区大幅减少;(4)教育财政投入、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第三产业比重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 汪凡白永平周亮周亮乔富伟纪学朋
-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SEM
- 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 车磊白永平周亮周亮汪凡张旻
- 关键词:服务业区域分工关中城市群
- 中国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被引量:3
- 2018年
- 通过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GIS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9年、2008年和2015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并采用GeoDa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1999—2015年,中国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有大幅增长,同时东西部之间的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显著;(2)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的热点集聚区分布在东部地区,冷点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是热点集聚区域和冷点集聚区的过渡地带,这种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表现出东西部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3)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 汪凡周亮周亮白永平马小娥
- 关键词: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